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zt]《道德經》導讀 BY 若退
送交者: xinren 2006年07月14日09:31:46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道德經》導讀


送交者: 若退 2006年7月01日19:26:56 於 [閒雲閣]http://www.bbsland.com


  老子是一位空前絕後的人物,《道德經》是一本千古絕倫的書。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為中國春秋時代的思想家。他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相當於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職位。孔子曾向他問禮,也就是現在所謂的諮詢。孔子對老子極為推崇,讚譽老子其人象龍一樣深高莫測。

  近代文人魯迅先生說過:“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我以為更為準確的說法應當是,“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的概念”,正如西方文化的根柢全在“上帝”(Creator)的概念一樣。“道”的思想早已根植於中國人的民族潛意識中,中華民族的包容力與生存力正來自於此。雖有儒、道之爭,但在“道”的概念上,儒、道卻並不分家。佛教進入中國後,經過歷代中國高僧、高道們的工作,佛、道在普通中國人的心目中早已並行不悖。而中國宗教界的大德先師們在理論與修為上,相互借鑑,相互啟發並相互兼容,形成了所謂“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 ”大國宗教風範。而老子不僅是道家的創始人,也是道教所供奉的最高教主。

  《道德經》,又名《老子》,相傳為老聃親手所著。現在流行的《道德經》版本(簡稱“今本”),大都以魏晉王弼的版本為基礎([注1])。《道德經》一書,其文字極為簡要精煉,可謂字字珠璣。在僅僅五千多個漢字的篇章里,老子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道”與“德”的概念,勾畫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哲學體系 。

  其實,說老子的《道德經》講哲學是不確切的。《道德經》開首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注2]),已經指出“常道”是不能用一般的或某種固定的名稱或定義來命名或者描述的。《道德經》裡沒有涉及具體的歷史人物與事件(可與《莊子》相對比),以儘可能普通簡潔的語言闡述了“道”與“德”的思想。老子的“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及,而導致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體會來解釋並應用書中的內容。所以有人認為《道德經》是講哲學的,有人認為是講政治的(古之所謂君王的治國安民之術),有人認為是兵書,有人認為是講神仙修煉的,有人認為法家思想源於老子。近來甚至有人認為是預言基督的([注3]),或是主張女權運動的([注4])。張道陵創道教時,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之一,奉老子為教主。《道德經》也許是與現代科學最為相容的宗教經典,所以現代物理學家也從《道德經》中找到靈感([注5])。

  老子說他的言行是“言有宗,事有君”,就是說他的教導是有傳承的,並非完全他本人的憑空自悟(可與佛教對比);他的行事也是有主宰的,他自己並不是最高的神或上帝(可與基督教對比)。老子本人成就了他所倡導的“道德”的最高榜樣。比如,
  “無為而無不為”——老子雖然沒有任何直接的政治、經濟、軍事或藝術的參與,但他卓越而深邃的思想哺育了中國一代代的精英人物,也就是有道行的聖人們,包括政治家、軍事家、神仙家、醫學家和藝術家等等。通過這些聖人們的活動,老子的“道德”惠及中國的普通百姓,正是“其德乃普”。而通過世界文化的交流,老子已經並正在對世界的文明產生深刻的影響。如果說他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不是最大的,那麼在以相對較少的言行而達到濟世渡人的效果上,我以為老子本人達到了“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的最高境界。
  “不言之教”——老子所傳,僅《道德經》五千多個漢字而已。但這五千多個漢字的影響之深遠,在中國兩千多年以來的歷史中,無有出其右者。而且看來《道德經》還會永遠地、更加廣泛而深入地傳閱下去。正是所謂“子孫以祭祀不輟”,“悠兮其貴言”。
  “道隱無名”——老子的教誨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是如此之大,而他傳下來的生平事跡在所有世界的宗教和哲學的偉大人物中,大概是最少的。

  初學者對《道德經》往往聞而不解,望而卻步。一者因為中文古文的困難,二者加上“道”本身的難懂。難道是老子故弄玄虛嗎?非也。我以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導致《道德經》理解的困難與歧義。
  其一,從邏輯學上講,一個概念的內涵越豐富,其外延(或者說適用的範圍)就越大;而一個概念的內涵越具體,其外延就越小。老子本人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說,“大家都說我講的道太不具體,什麼也不象。但正是因為我說的道太大,所以它什麼都不象。如果它象什麼已知的具體的東西,那它早就過時或消失了。”(《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 也夫!”)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二,古人的教授過程,以口授為主,加之書寫成本高,所以講義自然要簡潔。
  其三,後人在傳抄和傳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往往由於音誤和字誤),以及有些作者根據自己的理解而做的一些改正。有的改對了,也有的改錯了。
  其四,對中國古文的生疏以及對《道德經》寫作的歷史年代缺乏了解,從而產生的理解困難或歧義。 
  其五,老子當時講道的對象是針對所謂的聖人,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精英人物講的。所以其語言恐怕也不是當時的通俗語言。
  
  儘管《道德經》有難懂和歧義的地方,但不難理解和沒有歧義的部分應占一半以上。在其理解上,可以從四個層次上考慮。一是字與詞的層次,這有時需要訓古的幫助以確定某些字義和詞義;二是語法的層次;三是語義的層次;四是由語義而產生的引伸義。但是儘管有理解上的一些困難,《道德經》所講的絕不是故弄玄虛或虛無縹緲的東西。不妨用學習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做類比。相對論在物理學上的精確解釋令一般人費解,但也可以做通俗的說明以至於小學生也能大致明白。但相對論絕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可以通過實驗和觀察而加以證實的物理理論。學道與修道亦然。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讀《道德經》一書呢?以下就我對《道德經》的研讀談一些體會。期望能對仰慕老子,但聞而不解或望而卻步的讀者起一引薦作用。
  一、知難而進,受益無窮
  我們不妨把《道德經》看成是一本哲學詩。一方面,正如其他任何的哲學書一樣,你需要平心靜氣地研究。哲學的東西不是廉價的致富秘訣或時事評論或花邊新聞,叫人一看就懂的。一般的哲學尚需要認真研究,何況你是想懂得無所不包的大道呢!所以你首先不能有急躁或輕視的思想,不能自作聰明,師心自用。另一方面,讀詩也不能用速讀。讀詩必須是字字留心,句句在意,由字句而及景、及情,然後得其意、悟其理。“得意忘言”(莊子語)是學道的高級階段,初學者不可冒仿。

  有的哲學書或經書是入門容易,而越學問題越多。而以《道德經》入道,是先難而後易。正如老子所說,“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任何人對大道的理解和掌握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為物質和精神的最根本的來源和最高的規律,“道”的難於理解,“德”的難於修為,更使“道德”的價值巨大。也就是老子說的,“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目前的社會,無論是經商還是做事,急功近利的人太多,浮躁不安似乎成了主流,甚至連宗教信仰的選擇也受到這種影響。要知為人一世,想要幸福與成功,除非天資淳厚加幸運,非理解和掌握大道而不能自主與持久,尤其是在如此複雜而多變的時代。而一旦大道在握,真心自顯,天道地道人道,自然一通百通。正如張三丰所言,“以真心理事,千條一貫,以真心尋道,萬殊一本”。

  二、從易如手,階及神明
  《道德經》雖然難懂。但其中有很多章節是比較容易懂的格言,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其中不少詞彙演變成今天的成語,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和光同塵”,“根深柢固”,“寵辱不驚”與“大器晚成”等等。初學者如果自學,開始可選擇一個精讀本,如有困惑,再參考其他版本。兩千年來《道德經》的注釋者很多,從皇帝到道士到和尚到學者,注釋本大概不下千種。英譯本也很多,而每一種英譯本實際上也是一種注釋本。我讀的第一本《道德經》就是沒有任何中文解釋的中英對照本([注6])。

  我的經驗,《道德經》不必按章節順序讀,可先選容易理解的章節讀,然後再慢慢求解難懂的章句。難懂的地方,正如前述,可分為幾個層次。對每個層次上的困難,不妨暫時存疑。也可以設想幾種可能的解釋,然後參考多種版本及相關書籍(如《莊子》、《列子》等),加上求師問友和自己的深入思考與實踐,久之自然領悟,階及神明。

  三、把握要點,謹守大道
  司馬談(太史公,司馬遷之父)指出:“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德經》裡談到了世界觀、人生觀,修身養性之術,“聖人之治”,用兵之道,法律及歷史發展等等。但有一些重要的概念是理解《道德經》總體思想的關鍵和要素,學者若能先大致理解,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試列舉並解釋如下:
  “道”:是宇宙的本體和根本規律,也是最高的方法學。
  “德”:道在人、在物謂之德。或者說,你身上有多少“道性”,就是你的“德性”。
  “一”:道或德的一種表現形式,強調的是整體性或專一性。
  “虛”:是說道的包容性,外以求大,內以求無。
  “常”:是說大道有永恆不變的特點。
  “玄”:是說大道有隱蔽的特點。
  “善”:不僅僅是“善良”的意思,而是指對道的善於把握和運用。
  “仁”:老子批評“有為”的假仁或受時空制約的仁,並指出真正的仁應當建立在道的基礎上。
  “無為”:並不是說什麼也不做,是說人應當修煉自己的心性使其與道合一。這不僅是一種學道的要求和得道的狀態,也是修道、傳道的方法。
  “無不為”:不是說上天入地,肆意妄為;是說善人的行為完全與道合一,不該做的不做,該做的做了而且也成了。
  “朴與器”:大道未散謂之朴,大道運化而衍生的具體事物和方法為器。修道者當以大道統領中道、小道乃至末道,而不可執小道而失大道,即執器而失朴。   
  “柔與弱”:是道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
  “不言之教”:並不是不開口說話,而是相當於佛教的“不妄語”。“行無為之事”在言談上的表現就是不言之教。

  四、反覆詰難,用之精深
  道諺曰:“聞道難,學道難,悟道難,得道難,守道難,行道難,傳道難。”這個過程並不完全是第進式的,而往往是螺旋式的。正如物理學上“統一場論”的發展一樣,學習和理解“大道”需要不斷地思考、實踐和驗證。悟道、得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甚至不是一生的事。與科學研究類似,道的理論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和各種詰難。不僅如此,道教尤其強調“性命雙修”,即修德的實踐是一步有一步的驗證,不是僅靠口頭辯論或拜佛求神所能得究竟的。
  比如說,你可以詰問,“不言之教是指完全不說話的教導嗎”,“老子的柔弱不爭完全否定剛健嗎”等等,然後再通過實踐和思辯而不斷加深對老子思想的理解,正所謂“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道教的特點,以修真為主,忌諱勉強相信自己未能理解或體驗的東西。

  總而言之,《道德經》一書和老子之“道”,正如古人所說,“卷之不盈一握,舒之其彌六合”。老子是“道德”的最高典範,學道者的先師。學道者“若費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 積月累,水到渠成”([注7])。


  ——後記  
  雖然有不少朋友一直希望我寫一篇介紹《道德經》的短文,但因為自感德淺才疏,恐上誤聖人之意,下增讀者之疑,故一直遲疑下筆且不斷修改。當面談道,尚可相互觸發,隨時糾正;而文章發表,往往是單向交流,故成文之事不敢不慎。謹獻此文於有心讀者,錯誤及不足之處,歡迎道友及同好批評指正。

若退/二OO六年六月

————————————————————
[注1]1973年12月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種帛書寫本(簡稱“甲本”和“乙本”),距今已有兩千多年,與今本沒有太大的差異。1993年湖北郭店又出土了更早的楚簡《老子》(簡稱“簡本”)。
[注2]可參見拙作《“道可道,非常道”試解》。(http://www2.bbsland.com/articleReader.php?idx=148723)。
[注3]見遠志明的《老子 vs. 聖經》及傳道錄像。
[注4]近讀網上一文《老子:第一位女權主義者》。
[注5]見物理學家如湯川秀樹、卡普拉與李政道等關於老子與現代科學的評論。
[注6]《Tao Teh Ching: Lao Tzu》,Translated by John C. H. Wu。這是我所見到的最好的英譯本。
[注7]借太極拳一代宗師楊澄甫教授太極拳之語。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也來湊趣:)得着主自己!
2004: 內在的試煉
2003: 致彩虹上的基督徒(1)
2003: 「做工懈怠的,與浪費人為弟兄。」
2002: 神說................................
2002: Time and time again, I ask you: 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