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876483.html
平安。这个问题很大,我考虑下一周“问答与回应”以专题的方式介绍一下“马丁路德的基督论”,特别是马丁路德论旧约中的基督。关于相关的讨论(附件收到),我的建议如下。第一、不能离开圣经讨论教义,不能用教义论证教义,用传统论证传统;也不能 传统与圣经并行,甚至在实质上,将传统放在圣经之上。与其“干啃传统”,不如“干啃圣经”。因为再伟大或纯正的传统,只能是从圣经来的,并只能是对圣经的某一种角度的理解。教义永远小于圣经,宗派教义尤其如此。我们只能在坚守教义的同时继续向上帝“开放”。正因为如此,圣经以历史叙事而非系统教义和逻辑论文的方式赐给了我们。这是圣灵最好的启示,但愿我们不要忘恩负义,骆驼吞进去,蠓虫滤出来,丢弃鱼和面包,却鼓石而歌;或者退而求其次,又将粪土放在鲜花之上。愿所有粪勇前进着的神学都抱羞蒙亏,早些悔改得以自由。与此相关,单单引证旧约中的“预表”(箴言8:22)是不能用来建立教义的,也如有时候大卫可以预表耶稣,但不是说大卫就是耶稣。因此不能从智慧被造直线结论基督=智慧=被造。
第二、语境、言词与逻辑。首先,引证传统要警惕断章取义和割裂语境。一方面,至少路德的传统从始至终反对分裂基督,反对离开神性谈人性,离开人性谈神性;偏执人性或神性,都出于魔鬼(这才是路德神学的精髓)。另一方面,如果“基督的人性”不在旧约中,上帝就不可能说人话;神不可能按自己的形象造人,耶和华不可能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其次,要注意人(human)、人性(human nature)、肉身(flesh)、人的样式(the likeness of men)这四个概念。一方面,这四个概念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即使教父也存在语言使用的盲点,就是在使用其中一个概念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另外一个概念,或者包含另外一个或几个概念。其中“人性”和“肉身”的关系,类似“圣灵”和“五旬节的圣灵”之间关系。旧约中基督的人性是一直存在的,如果基督的人性只是某一时段与神性共存,这在逻辑就是谎言;不仅与教义的否定部分冲突,也与“从古至今到永远一直一样的基督”和“亚伯拉罕之前就有我”等经文冲突。不仅如此,当有人偏执“基督人性被造”之时,他略去了主动者。这话的意思本是:基督人性是被神造的,基督人性是被三位一体的神造的,基督人性是被三位一体的神按基督的人性造的……这里面拥有一种理性无法摆脱的同义反复。如果没有“按基督的人性”这个概念,圣经很多经文都是不可理解的(在所有被造之先,在祂里面,借着祂、靠祂、借祂、为祂等等);而若基督的人性只是“后来”被造的,或者圣子从起初没有人性,那么圣子和圣父就不可能是两位,只能是一位了。所以,神人二性的讨论,应当是以三位一体为逻辑前提。
最后,我建议弟兄姐妹远离这些争论。使用圣经根本没有的神学术语(“人性”、“被造”、“基督人性被造”)进行你死我活、旷日持久的争辩,这本身就是试探,只能败坏卷入和听见的人。教义争辩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因为谁都没有直截了当的圣经根据,都是对“相关经文”的二次推演。大公教义最后成为传统,主要依靠的是顺服和信心,而不是权力和理性。既然圣经没有清清楚楚地提出和重复这些“专有名词”,一方面是神不需要我们定义祂;另一方面,我们也根本没有能力完全按神的心意去论述之。所以从使徒行传开始,传福音和得救从来不以“三位一体”、“神人二性”为出发点和前提,尽管你的道理包含相关教义信息;传道和传教(义)还是不同的。至于有些邪教将宗派教义视为得救的前提,用教义取代基督,更是渎神的。不过这可能正是有些人特别热衷教义争辩的原因之一,或者为了宗派既得利益,或者为了名利之徒的未得利益——在大战风车中教义成了肉身,成就一些“神学秀士”。偏执性的神学争辩最终结果,只是将争辩者中心取代基督中心,“我”取代“这个人”(基督)。但这个“我”实际上只是抓阄瓜分耶稣衣服的兵丁,是神学赌徒,他咋咋呼呼举起来的教义,最多拥有的只是耶稣衣服的碎片或复制 照片;他却总是宣布并勉强所有人相信:这是上帝的儿子,这衣服是被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