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崽儿生长在重庆郊县的一个三线厂。什么叫三线厂呢? 就是50年代的时候我党要和英美等帝国主义列强对着干,出于战略意义的角度出发,把一大批兵工厂设在了远离沿海和经济要地的内陆偏远山区,譬如四川,贵州,云南也有一点,但不多。主要是四川贵州。在我们那里,三线厂极其密集,几乎是当地工业的主体。重庆现在最大的企业,生产摩托,微汽,电冰箱啊,当年都是三线厂,只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兵转民"转型很成功的例子而已。三线厂在当地建造了一种很特殊的"大厂文化",和地方上的文化风俗有显著不同。首先,我们这些厂基本上是代表当时中国工业的很高的水平。这些厂中有造坦克的,各种重武器,轻武器的,还有各种后勤物资,如军大衣等。我们厂是造各种重型机枪的,包括高射机枪。在八十年代两伊战争时,我们的机枪分别卖给伊朗和伊拉克,很是赚了一笔。所以,当我当领导人在电视上报纸上言之凿凿地说我们是热爱和平的,希望两伊战争早日和平解决的时候,全厂人民都会心地笑了。两伊战争结束,我们很是恋恋不舍了一阵。美好的日子结束了!当90年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全厂人民奔走相告:"好日子又要来到了!"别TM给我们讲和平,我们要吃饭!就是这样地。
我们这些三线厂的名字也很搞,有些取了很俗的名字:象什么长风厂啊,建设厂啊,东风厂啊,留着那个时代宣明的特色。还有一些干脆就用数字,3539厂,3533厂,112厂。一看就很吓人。其实呢,我老爸讲,所有这些名字,都只是对外的,对内,就是在我党那里,还有另外的代号,这是机密,云云。
在五六七八十年代,这些三线厂都是当地的所谓明星企业。走在当地的大街上胸脯都是挺得高高的。县城里的姑娘们嫁人很多都是想嫁到这种厂里的,铁饭碗,大锅饭,而且待遇比当地好。像我妈,这种出生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呵呵。我外公外婆都是当地最好的中学的老师,我外公是校长,三十年代的大学生,文革被打成右派,日子艰难。我妈就这样被我爸这种根正苗红,又念过大学的三线厂的弟兄搞定的。呵呵。当然,后来三线厂不行了,大批下岗,那是后话。
但是,轮到教育,譬如中学小学,还是县城上的远胜于三线厂子弟学校。所以呢,厂里面念书念得好的,都是到县中读书的,譬如像重庆崽儿,重庆崽妹这种,呵呵。在厂里,谁谁说到自家小孩不在子弟校念书,是在县中念书,那都是满脸的骄傲。除了崽儿爹。为什么呢?
因为崽儿爹是厂子弟校的校长。
崽儿爹这个校长做得可叫一个辛苦啊!主要的任务不是抓教学任务,因为没有任务。反正子弟校的毕业生升大学率为零,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就是进本厂的各车间,好一点的可以先进技工校。老师的任务,除了教课,让这些厂里的子弟们好歹学点东西,不要当文盲,睁眼瞎。就是处理各种意外事故,包括每星期必然发生的各大打架事件,谈恋爱谈出问题来---譬如多出了一个人,之内的事件。
那个时候,厂里的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想都像得到嘛!足球。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广泛转播NBA, 所以足球是最普遍的运动。本崽儿就是和厂里的子弟们踢球长大的,在厂里也就是个小有名气的,比起那几个超级球星还是有点距离的。可是后来上了大学,就成了大学校队的绝对主力,还拿下了我们学校当时十年来第一个全市足球冠军。所以。你们可以想象当时厂里的足球水平是相当不错的。顺便说一句,本崽儿踢足球的位置是小前锋-----小个子的前锋。
崽儿爹在校长任内干了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发起组织了厂历史上第一届全厂足球联赛。那是1986年,意识够超前吧!
欲知足球联赛的故事,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