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作家科爾伯特(Stephen Colbert)要發話了:美國──紐約──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已成明日黃花!首先,首次公開募股活動將逃往香港和倫敦。德國人現在又來了,要收購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
符號當然是重要的,但歷史常常更加重要。在過去400來年的歷史中,世界上實際只出現過三個主要的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倫敦和紐約。荷蘭帝國開始衰落後的約300年間,阿姆斯特丹仍然能夠作為一個金融中心撐起一片天。事實上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德意志交易所(Deutsche Boerse)與紐約泛歐交易所(NYSE Euronext)合併後將在荷蘭註冊,具體地點幾乎可以肯定是在阿姆斯特丹。
倫敦呢?儘管帝國時代已在上個世紀結束,儘管差不多每一家優秀的英國投資機構都已不復存在,儘管英國沒有採用歐元,但倫敦仍然是歐洲占支配地位的金融市場中心(法蘭克福,對不起),和紐約一道,是世界上兩大占支配地位的金融市場中心之一。
倫敦的強大地位得以保持,原因有二。一是它橫跨東西兩半球。在倫敦,交易員可以看到亞洲閉市、美國開市。更重要的是,英國決定開放大門、培育競爭,而不是保護民族品牌。巴克萊(Barclays)和滙豐(HSBC)仍是強大的、全球性的參與者,同時倫敦金融城也匯聚了瑞士、德國和美國銀行開設的大型機構。
沒錯,亞洲正在崛起。香港、新加坡和上海正在成為重要的市場中心。但這三個市場中心的市值全都遠遠落後於東京。
歷史證明,金融市場中心會產生巨大的慣性。一旦資金在某個地方感到安心──安心於政治穩定、法治和大量優秀的人才──那麼它就不情願離開這裡去尋找新家。
在亞洲這邊,中國的法治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檢驗。香港雖然可以從事獨立的政治活動,並且享有特別行政區的地位,但它仍然是中國的一部分。新加坡看起來不錯,但它位於兩個人口眾多、局勢不穩的國家之間,並嚴重依賴一個單一家族來給國家掌舵。日本局勢穩定,但其歷史、地理和政治現實都註定它仍將是(非常富有的)曇花一現,而不會是整個地區不可分割的金融中心。
Dave Kans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