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上漲,民憤洶洶。燃油涉及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消費者當然希望越低越好。在燃油的生產、消費過程中,確實也有壟斷等重大問題需要糾正。不過,對燃油價格,實在不應該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中國的油價,不是太高,而是太低。
我們不妨看看具體的數據。
每加侖以美元計算油價,美國為3.89美元,中國為4.01美元一加侖。但美國是唯一油價低於中國的發達國家。歐盟的油價,平均則為7美元一加侖。其中德國、法國、英國每加侖的油價,分別達到8.52、9.63、8.97美元,比美國高出一倍還多。最為耐人尋味的例子大概是挪威。挪威為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國,第六大產油國,但每加侖的油價居然高達9.92美元。在東亞發達地區,台灣為4.56美元,新加坡為6.32美元,韓國為6.85美元,日本為6.97美元,香港為8.37美元,
中國的許多消費者對這樣的比較肯定義憤填膺:人家是什麼收入水平?我們是什麼收入水平?怎麼能這樣亂比?其實,油價為全球市場供需所決定,並不管你收入水平高低。你不可能跑到沙特去求情:我們屬於低收入,能否便宜點?中國作為主要石油進口國,就更不能自外於國際價格。
另外,即使對比發展中國家,包括許多比中國收入水平低得多的國家,中國的油價還是偏低。比如,一加侖燃油,在越南為4.20美元,印尼為4.62美元,斯里蘭卡為5.53美元,印度為5.98美元,巴西為6.55美元,泰國為6.66美元。比中國油價低的地方,除了沙特、俄羅斯等幾個大產油國外,大多都是你不想去居住的地方。
眾所周知,燃油的價格,除了提煉、流通諸環節的因素外,最為決定性的因素就是國際原油價格。國際原油價格完全按市場供需浮動,大致是全球一個價。那麼,為什麼各國之間燃油價格會差上幾倍呢?這裡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行為。
一般的發達國家,都是居安思危,注意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在燃油上加重稅,抑制燃油消費;收上的稅款,則大量用於改善公共交通。美國的燃油價格,則有大量政府的補助。美國不僅給各大石油公司大量稅收優惠,而且為原油的各種隱性成本(如外交、軍事、環境等方面)埋單,壓低了燃油價格。這種政策,當然有石油業、汽車業等既得利益在背後作為推手,如今對美國經濟已經造成重創。九十年代低油價,使美國的汽車公司大力生產耗油的大型SUV,幾年前走到破產邊緣,納稅人不得不投入重金救市。更長期的問題是,美國的居住模式已經被低油價打造成型。大家喜歡去遠郊買大房子,一天開幾個小時車。特別是在南方,收入本來就低,但地廣人稀,出門就要開車,乃至在油價高漲時許多窮人不按時看醫生。他們不是沒有醫療保險,而是耗不起那個油。
在這種情況下,選民特別是下層選民對政府施壓,要求減低油價。現在趕上選舉年,政客們更是大打油價牌。但是,真正控制油價的是市場而非政府。最近幾年,隨着大衰退和節能技術的推廣,美國的燃油消耗降低了。於此同時,原油、天然氣的產量也大幅度提高。這樣的供需局面,按說應該打壓油價。但是,中國、印度的崛起,加大了國際市場的石油需求。這些因素早已不在美國的控制之內。
從這些經驗教訓中,中國公眾應該學到什麼呢?我相信中國能源業中有諸多問題。但是,大家也不能一味要求低油價。油價由國際市場控制,政府也奈何不得。另外,越是依賴燃油的社會,對國際油價的浮動越容易恐慌。相反,那些高油價國家反而比較淡定。我相信,中國的長遠之策是採用高油價政策,在燃油上收重稅,同時保證這筆稅收能投入公交建設,最終鼓勵人們少開車、不開車。如今許多人在低油價的鼓勵下買了車,在遠郊安了家,指望着開車通勤上班。這樣的投資,沒有考慮到日後油價的因素,也不可能根據油價的浮動而更改,相當危險。一旦油價翻一兩倍,這些家庭就難以承受。要知道,美國和中國雖然油價水平接近,但美國正在走向能源獨立,中國則越來越依賴進口原油。在這種情況下,低油價政策就更無道理。
(薛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