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專家呼籲人民幣要貶值,但是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和宏觀經濟結構上來看,人民幣升值的長期趨勢在未來五年內都將難以扭轉。
除了持續的貿易順差之外,宏觀經濟向內部消費的轉型和“人民幣升值”趨勢將形成一個正反饋。簡單一點的解釋就是人民幣升值將迫使中國經濟從“產能過剩型”向“消費型”轉變,亦即“宏觀經濟再平衡”。另外,(如下圖所示),自2005年以來人民幣升值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國家外匯儲備增長的速度,這說明人民幣升值的空間依然不小。
除了上述宏觀經濟的因素之外,看多人民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極有可能在未來十年成為亞太地區和新興市場最重要的儲值貨幣之一。
目前中國不但是世界GDP第二大國,也是全球最有活力的經濟體之一。根據IMF數據,以購買力平價(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為計,中國將在2016年成為超越美國的世界GDP第一大國。但是目前全球貿易貨幣結算體系還遠遠沒有反映這個現實,依然被美元所主導。
可喜的是,中央政府早就意識到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時機已漸漸成熟,積極推動香港設立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接下來台灣,倫敦和新加坡將爭取成為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多個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的建立將有效推動人民幣在不同的時區成為貿易結算貨幣。
根據滙豐銀行的數據,目前全球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占比已經達到了11%,並且依然在增長,與此同時中國的各大銀行也在通過提供貿易融資的形式積極推進這個進程:在全球信用證當中以人民幣為單位的占比已達到三分之一,僅次於美元和歐元,排在日元前面。到了2015年,中國出口貿易的三分之一都將有可能以人民幣結算,其年度結算總額將達到2萬億美元。
事實證明中國在全球貿易中地位的提升將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大動力。目前的一個趨勢就是非洲和拉美等地的新興市場國家在中國的貿易版圖中正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根據星展銀行的數據,非洲和拉美已成為中國出口增長的重要動力,到了2020年這些地區在中國出口總額中的占比將達到20%。這意味着人民幣國際化將在上溯地區將得到大力發展。隨着中國貿易實力的增強,人民幣國際化將獲得越來越多貿易夥伴國的制度性支持,根據滙豐銀行的數據,目前全世界已有20多個國家的央行和中國達成了人民幣互換協議,總金額高達2萬億人民幣(3200億美元)。
除了貿易之外,證券投資流動(portfolio flow)也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動力,不過其威力的發揮仍有待於中國資本市場的充分開放。例如,中國的政府債券市場規模高達2.5萬億美元,為全球第三,是法國和德國市場的總和。如果中國的政府債券被全球債券指數所包括,那麼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將被迫把他們固定收入投資組合的10%--20%投入中國的政府債券。這樣一來,強勁的證券投資流動再加上源源不斷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將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發展。
中央政府很早就意識到了資本市場開放對證券投資流動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影響,並已制定三項計劃以加快融入全球金融市場:
一、2003年推出的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計劃,允許外國投資者買賣上海及深圳證交所上市的A股及債券。
二、2006年啟動的合資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計劃,允許部分中國金融機構投資於境外證券及債券。
三、2011年12月推出的人民幣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計劃,准許合資格機構投資者將境外的人民幣基金投資於中國的股票及債券市場。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滿足了三個必要條件中的兩個:1)中國經濟力量增強及全球化加深;2)人民幣貿易結算的不斷增長。最後一個條件就是資本市場的開放和深化。關於這點人民銀行前行長戴相龍做過很好的詮釋:人民幣國際化需分三步走。
第一步,擴大人民幣在境外貿易中的結算作用,使人民幣成為商品進出口的計價工具。第二,加快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使人民幣成為投資貨幣。第三,通過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使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在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大國央行紛紛放水,本幣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國際化的形勢空前明朗。雖然中國貿易的不斷強大無疑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最重要推手,但根據美元,英鎊等國際貨幣的經驗,貨幣國際化的關鍵還在於該貨幣能否成為儲值貨幣,而這需要貨幣價值的穩健。這也就是我在本文開頭反對人民幣貶值加入貨幣戰的原因,實乃徒逞一時之快,而失千秋大業。
作者:公民經濟學家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