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未来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现实生活中却难避免对未来的预测。特别是华尔街,决策几乎离不开对未来的判断,或者对未来的预测。预测的对错直接关系到投资回报的结果,甚至决定职业生涯的成败。如何提高预测的准确度,一直是挑战华尔街新老专家的重要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新的预测方法不断创造出来,很多企业更是花大价钱建设庞大的队伍,对未来进行研究和预测。尽管如此,很多预测仍然很不靠谱,与实际结果相差太大。
以2014年为例,年初的很多预测最后证明是对的确实不多。记得2014年初的时候,预计美联储在下半年加息几乎成为一种共识,但到今年年初,美联储似乎还未有加息的迹象。美联储并且多次表示,即使到今年5月份能否加息仍然是很大的未知数。2014年年初的时候,几乎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原有价格几乎被腰斩。那时候对全球经济较为乐观的看法,似乎占居主导地位。原油价格大幅度下跌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对黄金及其它大宗商品价格的预测也是这样,悲观情绪和乐观情绪几乎是交替起作用,更加剧了这些领域价格的过度波动。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预测上的偏差呢?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预测往往是以静态的思维试图描述一个动态的未来。无论预测者选用什么预测方法,数量的还是基本面分析的,都是以现有的已经发生的数据为出发点,并对未来的可能做出一定条件的假设而预测未来。预测的偏差不仅仅因为采用数据的不同,或对未来事件发生假设条件的各异,还在于预测物本身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即使一个精明的分析师或预测者,采集了最完备的数据,并对假设发生的事件有了较为全面估计,但预测事件本身的动态特点也常常不容易被预测者所把握。
例如,预测未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化,特别是利息率的变化,其本身就是三大因素博弈的动态结果。其一是美国经济的真实状况;其二是美国的的企业、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信心与在经济生活中的活跃程度;其三才是美联储对上述两种力量强弱的判断,以及因此而采取的货币政策的调整——利息率的变动。读者不难看出,上述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很多时候互为因果,力量的相互消长是动态地不断调整的。如果美国经济走强,企业和消费者都会感受到未来的机会在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扩张的积极性提高,增加投资和扩大就业就成为主要倾向;而消费者也会对未来可能变好的经济环境持乐观态度,愿意扩大消费或增加借贷。正是企业与消费者的这种扩张行为,经济的进一步向好才能奠定基础,使下一轮的经济增长成为可能。相反,经济上的任何不稳定或下降,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而对经济产生进一步的影响。美联储的行为实际上会受到上述两个因素直接互动的影响,而其货币政策的调整就形成了第三股力量,不仅直接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还左右着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预测的失误,正反映了预测者对三方这种动态博弈过程的判断偏差。因为,2014年年初,要判断准确任何一方或几方将如何动作,或其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几乎都是十分困难的。
预测偏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远远超出了预测者能够采集到的的信息。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无论是能够量化的还是不能够量化的因素都在不断增加,但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却变得越来越复杂,找出这些因素的因果关系常常超出了预测者的简单想像。例如,对原油价格的预测,不仅要考虑政治的、军事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还要顾及到什么其它不测事件等等,因素之多,实在难以把握准确。同理,最近美元的升值、欧元的相对贬值、希腊可能退出欧元,都将对预测未来资本市场的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最为震撼的还是瑞士法郎取消与欧元的某种联系关系,更造成了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瑞士法郎急升、黄金价格飙升、瑞士股票暴跌、而德国与法国的股票上升。这种突发事件,将会超出原有的任何预测,市场上常常把这样的小概率事件称之为“黑天鹅”。任何常规的预测面对这样的“黑天鹅”事件都显得无能为力。
还有,产生预测偏差很多时候是对更深层次的原因缺乏有效地掌握。例如,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期货市场的供需关系与实际的供需关系不一定是一回事。期货的放大效应常常使预测者忽略了产能变化的长周期特点。一些商品用途的多样性,也使预测者常常迷失在某些商品的更深层次需求上。例如原油,作为燃料与作为化工原料的替代性上会有着巨大的差别。
总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是投资人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