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谈论一个财经热点话题:截止去年年末,全球M2余额已经高达366万亿元,而其中,有近三成是在过去的五年间新增的。中国当然扮演着最举足轻重的角色。去年年末,中国M2余额接近百亿。在过去五年中,中国的新增货币数量更是包揽了同期全球增发货币数的一半,在2011年的贡献率更是达到52%。这样的增长规模和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 全球各个主权国家,在恶性宽松竞赛的大环境下,货币超发速度正在越来越快,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我们说过一场世界级的通胀漩涡正在形成。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另外一句话更有意思……中国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印钞机。就在中国谴责日本的不限量宽松政策的同时,自己却在去年的新增货币量占到了全球该数字的一半。 中国会马上陷入自身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胀么?如果再加上国外超发引起的输入型通胀,中国通胀会不会成为世界之最呢? 中国的货币超发本身并不马上意味着经济的失调和通胀的产生。我们为什么货币量M2远远超过美国呢?那是因为和美国相比,中国M2余额的过高本身是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的。在美国,银行体系的总资产仅大约12万亿美元,而股票与债券市场的市值超过了60万亿美元,即在美国经济中直接融资比例超过了80%。而与之相反,在中国,银行系统总资产超过80万亿元,而股市债市规模则仅仅为20万亿元。资本市场的欠发达使得大量的资金无处消化,进而导致了M2的激增。 然而这不能当成全部的理由,不能说中国的货币超发就没任何问题了。这仅仅是中国货币余额激增的一个侧面,中国的货币超发量过高,与中国长期以来的不完善经济发展模式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着经济增长的投资依赖,这种增长模式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最为明显的就是投资回报率的不断下滑----中国每投资1元钱只能撬动0.5元的GDP,而在美国,投资1美元得到的GDP增长则高达1.5美元。投资偏好带动下的产能偏好,进而导致国内消费水平的常年低下。这种消费水平的低下,很大程度上从侧面印证了超发货币的流向问题,这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差别较大的区域之一。 最重要的是,我们刚才说过,中国的货币超发并不马上意味着经济隐患。然而这样的观点背后,有着一个更为明确的前提,就是被创造的流动性必须返还于消费者之手以刺激消费。只是在这一点上,国内却并非这样。我们来看另一个重要公式----(M2/GDP)÷人均GDP*1000。如果说M2/GDP意味着一国货币超发的规模,那么上述公式则进一步将人均收入的因数引入其中。这个公式很重要,该公式得出的数值越大,意味着该国货币超发量与人均收入的匹配度越低。 然而在这个公式的计算下,中国此项数值高达42.25,位居全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而前期衡量货币超发状态的M2/GDP排名中,位居前列的欧洲各国,则因为优势巨大的人均GDP排到了后面。 这个计算的结果很有启发性----中国大量的超发货币并没有回流到公众手中,而仅仅是将货币超发作为了吸血民间财富的手段。然而这样的发展方式却是不可持续的。事实上,正是在中国投资依赖又不能藏富于民的发展逻辑中,经济正走上一条恶性循环的歧途---投资收益的钝化,导致了政府只能进一步的扩大投资规模。而国内消费则进一步萎缩,只能走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老路----依赖出口消化剩余产能。这又造成了对于宽松政策的依赖----中国必须以超发货币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全球性宽松的大环境下,这个需求则更加急迫。 于是,中国自身的发展模式,使得货币超发成了一场扬汤止沸的闹剧。政府的货币政策变得非常被动。当然,中国的货币超发也有政府的主动因素,中国政府无节度使用货币发行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国外不一样的是,货币发行的权力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不像国外有国会的牵制。 中国可以停下大量印钞的脚步吗?答案恐怕是非常模糊的。长年以来,中国瘸腿的增长模式,使得大量的非必要产能在国内淤积。一旦告别了投资拉动的巨量采购和竞争性贬值刺激下的出口保障,紧靠国内可怜的内需,根本无法消化庞大而严重倾斜于生产资料而非消费品的产能。中国一旦停止印钞,很快就会从通胀跌入通缩的陷阱中。这是非常可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