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將和巴頓將軍都是在二戰期間湧現出來的天才軍人,分別代表了世界上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的軍隊,一個是科技發達,工業發達的美國,一個是除了吃飯的嘴其他幾乎什麼都沒有的貧窮,落後的中國,當然,除了吃飯的嘴和飢餓的肚皮,還有兩隻手。
比較這兩個國家是一門專門學問,範圍太廣了,我只挑和本文有關的。
巴頓將軍生於加州一個富裕家庭,很小便進入佛吉尼亞軍事學院,一年後轉入西點軍校。可以說巴頓生來就是個軍人,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其後和墨西哥的戰爭,並逐漸成長為一個出色的軍人。他的特點是非常注重軍紀,強調軍事訓練,所以他的部隊戰鬥力極強。二戰前後他對坦克部隊的作戰很有心得,成為第二軍的軍長,和隆美爾作戰,一舉扭轉了美軍頹敗的趨勢而成名。最後由於政治原因只做到集團軍司令,軍銜上將。
美軍強調的是火力,各軍兵種之間的合作及後勤供應。電影巴頓將軍中巴頓的坦克部隊一度失去了汽油供應而幾乎成為敵人的靶子,就很說明後勤供應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說說粟裕。粟裕大將的電視劇中給人的印象好像粟裕受過良好的教育,但從他的簡歷中卻找不到。粟裕的簡歷只從他曾參加過南昌起義開始,沒有少年時的介紹,我因而推斷粟裕可能小時候讀過書,但不多,小學程度而已,尤其粟裕是少數民族,侗族,不那麼重視教育吧。這一點和巴頓完全不同,類似的是粟裕之會打仗完全是從戰鬥生涯中學習的,可以說天生就是軍人,這一點和巴頓類似。
由於粟裕所處的戰爭環境一直是逆境,人員不足,訓練不足,文化不足,尤其要命的武器不足,而且沒什麼彈藥。幾個人一支槍,而彈藥只有幾發,這個和美軍在伊拉克打死一名敵人需要使用25萬發子彈相比真可謂天壤之別。共軍不講究後勤,因為長期以來根本沒有後勤。然而,這樣的軍隊面臨的是非常強大的日軍和後來的國軍,所以人員的犧牲是不可避免的。粟裕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發展出一整套作戰方法,包括利用天氣,利用地形,利用敵人之間的不和做運動戰,高度靈活機動,集中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幾乎把每一個因素都考慮進去,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最大程度的消弱敵人,以取得勝利。電視劇中甚至有一個情節,利用河水和雨水來陷敵人坦克裝甲部隊於水中,最後凍僵而消滅敵人。這種戰爭智慧絕對是最高的戰爭智慧,只能見於有幾千年戰爭史的中國,當然,也可以說粟裕是在毛先生理論指導下成長起來的優秀人物。
如果比較巴頓和粟裕,應當說兩個人都是最出色的軍事人才,具體情況不同,都根據不同的國情發展出高超的戰爭藝術。誠然,作為中國人我更欣賞粟裕,因為他的戰爭充滿了智慧,而巴頓身上看到的是力量。
兩隻完全不同的部隊在朝鮮戰場上終於會面,打了兩年多。朝鮮戰場顯示的完全是兩種不同戰爭理論和模式的衝突,兩者誰占上風?我認為結果是打平。正如預期,美軍靠的是飛機大炮的火力,共軍靠的是人力,當然共軍傷亡會大些,不過如果加上韓國軍隊,雙方死傷人數持平。
未來如何?我希望中美兩國之間永遠不會再發生類似朝鮮戰場上的對抗。如果不幸發生勝負難料,我個人預測中國將會占上風。為什麼?第一,中國在力量還不足以和美軍對抗的時候不會攤牌, 而是採取隱忍的辦法。第二,戰爭發生時一定是雙方戰力接近平衡,在那種情況下中國的戰爭智慧要高得多,中國的戰法絕對超出美軍想象。這個沒辦法,這是雙方在戰爭力相對平衡的情況下戰爭智慧的比較。中國在古代就產生了孫子兵法,不是嗎?
美軍現在的力量在於高科技,還在於控制了世界上的主要海運通道,充分體現出美軍對後勤重視,對戰爭物資的重視。不過,中國一定會找出克敵制勝的辦法。南海造島難道不是對馬六甲海峽新加坡美軍空軍的制衡?我認為是!諸如此類的情況應當會不斷的發生。一方面,在高科技領域中國會急起直追,好在中國有世界第一的工程師數量,在戰略節點的控制方面肯定是中國外交的一個重點。現在是馬六甲,還有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等等。
順便說一下,巴頓這樣個性強悍的軍人不會受士兵的歡迎的,因為美軍喜歡啤酒,BBQ,尤其是女人, 而巴頓哦強調紀律,強調不怕犧牲,一定不為美軍所喜。而粟裕,以一個軍分區司令員的身份最後掌握一個幾十萬人的野戰軍,並且在淮海戰役以六十萬人消滅了國軍80萬人,從而在委員長政權的心臟上插了一把刀,功勞在太大!我竊以為,作為老上級的陳毅不會心裡太高興,尤其前敵總政委的鄧小平會爭功,劉司令員心裡怎麼想的就不知道了。總之,粟裕的功勞太大,功高震主,以至於後來被彭德懷整肅時沒有強有力的後援。怪就怪他不是第一把手,卻做了驚天動地的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