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蠻在此
文章來源:老蠻數據透析站(ID:date_site)
一直以來國內輿論界有個相當扯淡的說法:中國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遠遠達不到國際標準。這個所謂的國際標準有兩個:第一個是公認的標準,全社會教育總投入占GDP的比值,4%是歐美國家的平均水平,超過5%就很優秀了。另一個是政府的教育投入占政府財政總支出的比值。這個沒有公認標準,各國之間的差異很大。不過美國大致長期保持在14%左右,英國和德國都長期保持在11%左右。我們就按高標準的美國來作為參照系好了。
OK,下面我會給出我大中國自1997年以來的20年教育投入數據,來檢驗一下,我大中國政府到底有多重視教育,到底有沒有達到所謂的國際標準。注意,這裡我必須先解釋一下,標準一里的全社會教育總投入是大於標準二中的政府財政的教育支出的,多出了企業投入(比如招商局集團在深圳投資的育才小學就是蛇口最好的小學,沒有之一)以及社會捐贈(比如希望小學)這兩大塊。下面的數據全部來源於教育部的年度教育費用公報以及財政部的年度財政決算,都可以在各自的官網查詢到。
1997年的時候,全社會教育投入對GDP的比值確實很低,只有3.18%。那個時候我大中國內憂外患,經濟瀕臨硬着陸,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眼看就要破產,最後被迫讓兩千萬國企員工強制下崗,以減輕財政壓力。這種時候,指望教育總投入達標,確實不是很現實。然而就算是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 我大中國政府依然將20%.17的財政支出放在了教育領域。如果這都不算重視教育,那全世界就沒有重視教育的國家了。
到2001年,我大中國成功加入世貿,外資蜂擁而入並極大的改善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這一年我大中國的教育總投入占GDP的比值就達到了4.18%,追上了歐美國家的水平。這意味着經濟情況稍有改善,我大中國立刻將改善的成果投入到了教育領域。這一年政府財政對教育的支出比例依然保持在16%,此後這種比例長期維持,遠遠超出其它所有的支出項目。
到2017年,我國教育總投入達到42557億,對GDP的比值5.15%,這已經是連續六年比值超過5%。政府財政方面,教育支出34204億,占財政總支出的比值16.84%,依然是第一名的財政支出項目。這裡順帶說一下,2017年排名第二的財政支出項目是“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規模是24612億;排名第三的支出項目是“城鄉社區支出”,也就是農村及城鎮公共設施的維護以及基層政權的維持費用,支出規模20585億。排名第四的“農林水利支出”,規模19089億;排名第五的是“一般公共服務”,也就是公務員工資福利和辦公費用開支,規模16510億。這麼對比起來看,教育支出對其它任何一項,都具有絕對的碾壓級的數量優勢。財政對教育的優先保障程度,在這種數據之下,乃是確鑿無疑的客觀事實,根本不容辯駁。
當然,老蠻我身為全國首屈一指的經濟數據狂,我這裡要論證我大中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當然不能僅有上面這一組宏觀數據表。接下來我們要深入到個人層面,看看從1997年至今,國家財政在教育上的支出,分配到每個學生身上,人均可以分配多少。我這裡將要區分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四個層級,進行分類計算。
(提示一下缺乏思考能力的讀者:小學在校人數比初中多出一倍,是因為前者有六個年級,後者只有三個年級。)
小學生的生均財政投入,從1997年的367元/人提升到2017年的12177元/人,增幅高達32.2倍!初中生的生均財政投入則從1997年的684提升到2017年的17547,增幅23.6倍。到現在這一刻,小學+初中的義務教育,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全覆蓋了。要說個別窮困潦倒地區還存在一些教育未能普及的問題,那也實在是因為過於偏遠,極難實現文明的覆蓋。這種情況即便是在歐美國家都偶有出現,也無謂求全責備。至於一些農民信奉讀書無用,情願讓子女輟學的問題,這事就更加沒法討論了。
高中生的生均財政投入從1385提升到了18575,增幅11.4倍,算是中規中矩。最牛逼的數據是高等教育方面,生均財政投入從9387提升到33481,增幅1.6倍。增幅雖然不算高,但架不住絕對值高得驚人!對一個大學生的財政投入,可以培養一個高中生+一個初中生了!高等教育當然是最花錢的。初中高中只需要低等級的實驗室就行了,要培養一個大學生,需要各種精密實驗器材、豐富的藏書、充足的食堂營養以及耐用的體育器材,這都需要財政持續的投入。我大中國現在的高等教育學費之低,低到簡直令人髮指。985級別的高等院校,一學年3-5千人民幣的學費,跟歐美國家稍微知名一點的大學動輒5萬美元的學費比起來,已經非常良心了。至於我大中國的研究生,稍微勤奮一點,能拿到二等以上的獎學金,也可以算是免費入讀了,覆蓋面可以達到30%左右。在這種低廉的學費背後,當然是由於我大中國對高等教育持續的投入。
在這裡,我還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支出分項做了一下區分。2017年度的教育費用結算報告還沒發布,看2016年的吧。2016年財政直接用於高等教育學生個人的投入為18748元,包括對學生的學習、住宿、餐飲及生活費用補貼;直接用於高等院校基礎設施建設和師資建設的費用僅為8067元。前者較後者高出132%,占據絕對優勢!
當然,這篇文章如果僅僅挖掘到這裡,還算不上一篇優秀的文章。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老百姓層面的教育開支數據。我們來好好看看,對我大中國的老百姓來說,教育開支到底算不算一項重大開支。
如上表所示,城鎮居民方面,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收入的比值,從2002年的11.7%持續下降到2017年的7.8%。要知道近15年來,我大中國城鎮居民的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是越來越充分了,但支出比例在逐年下降,這當然是由於占大頭的教育支出逐年顯著下降的結果。農村居民方面則稍微有所起伏,從2002年的8.5%下降到2012年的5.6%,這裡體現出了教育支出逐年下降給農村帶來的減負作用。此後又逐漸提升到2017年的8.7%,這是由於近年來農村的文化娛樂活動逐漸充分起來的緣故。當然了,整體來說,城鎮居民的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的絕對值遠遠超過了農村居民,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2847元的支出規模,較農村的1171高出了143%,這顯示出城鎮居民比農村居民更加重視教育,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不過不管怎麼說,我大中國國民教育文化娛樂三項合計的支出,在總收入中所占的比值也顯著低於10%,這種數據低得令人難以置信。可以參照的其它國家和地區的數據是:美國國民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值約為10%,韓國約15%,英國20%,香港是最可怕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值超過30%。教育支出,在宏觀上早已不是我大中國國民的負擔了。
今時今日,要對我大中國的教育系統進行批評,拿政府的財政投入或者國民的教育負擔之類的事情出來說事,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每年數以萬億計的資金持續二十年如一日的投入的結果,是我大中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高達八百萬,給這個國家帶來的沉重的就業負擔,這恨不得算是一種甜蜜的痛苦。我們今天當然依然可以批評這個國家的教育體系缺乏創新和自由的靈魂,習慣於紀律教育和政治灌輸,因此無法培養出學術大師。但對我們這個基礎製造業大國來說,需要的是遵守紀律的流水線工人以及循規蹈矩的工程師,現在的教育體系已經夠用了。在未來,我大中國要升級成科技大國,教育系統需要相應的變革,要讓學生們學會思考和質疑,不過這都是後話。以缺乏創新精神來抹殺我國在教育上取得的驚人成就,純屬不接地氣的瞎扯淡,簡直沒有駁斥的必要。
但是,請注意這個但是,現在另一種奇談怪論冒了出來,那就是我大中國政府,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在本國人民還沒書可讀的前提下,給外國留學生以高額補貼,簡直是可忍孰不可忍。這種奇怪的論調宣稱,根據教育部2018年的部門預算,2018年給外國留學生的預算支出規模為33億,給小學教育的只有4億,中學教育12億。給外國留學生的財政支出規模遠遠超過了給我大中國國民自己的錢。如此愚蠢的言論在網上被傳得到處都是,讓無數弱智國人奉為至寶,一看到就破口大罵。
好吧,我大中國財政2017年對中小學的支出規模合計高達24497億,比謠言所稱的16億,高出了1530倍。對這種謠言的荒謬性,我就不多解釋了。這裡着重說說那個對在華留學生的支出。作為全國首屈一指的經濟數據狂,我就不拿什麼2018年預算說事了。我用經過嚴格審計的財政決算數據吧。下圖是財政部2017年全國財政結算數據,2017年我國全部教育支出(包含中央與地方支出)中,對外國在華留學生的支出規模為28.9億。
在前述數據之外,老蠻我還不辭辛勞的去查詢了教育部2017年的決算數據(見下圖),來華留學教育支出是28.6億。教育部的數據當然就是中央層面的支出,與全國數據之間的差值為0.3億,這應該就是地方政府的支出規模。
(財政部2017年決算截圖)
很多人言之鑿鑿,我大中國在外國留學生問題上,付出了數以百億千億乃至萬億計的財政支出,然而數據擺在眼前,只有這區區30億不到的資金而已,根本就不容辯駁。相對於2017年我大中國在高等教育上付出的10105億財政資金,來華留學生支出占比只有可憐的0.28%,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真要說起來,2017年我國在出國留學教育上還付出了38.4億的財政資金呢,比來華留學生支出高出足足33%,這部分資金主要用於3.12萬公派出國留學和1.28萬訪問學者身上,人均花費11.3萬。可惜的是,這麼培養出來的公派出國留學生,最後大多不願意回國。如果要罵,倒不如罵這筆開支,還來得更有意義。
我這裡必須再強調一下,我大中國的高校,絕大多數是沒有自身造血能力的,資金來源要麼就是財政撥款,要麼就是社會捐贈。比如北大清華每年的校友捐贈規模就過百億。這兩種收入,都是要納入財政體系的,根本不可能逃過審計,可以讓各高校為了討好外國留學生,設計出一套體制之外的補貼體系,為外國留學生發出百億千億的補貼。至今為止,在國家層面的外國留學生獎學金之外,比較知名的地方獎學金,也就是財政最為寬裕的江蘇省政府制定過一個“茉莉花留學生獎學金”,每年發放1000名左右,人均獎勵1-2萬塊錢,以1.5萬算,年發放總額約1500萬。在統計層面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就2017年的這28.9億元的來華留學生支出,對應的是48.92萬留學生,人均支出5907元。也就是這區區50萬不到的外國留學生,占3018萬高等院校學生的總數的比例只有微乎其微的1.6%,但卻引發了最近山呼海嘯一般的對我大中國教育體系的口誅筆伐。更有一些瞎扯淡的說辭,說這些外國留學生全是素質低劣的非洲兄弟,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就能在我大中國拿全額獎學金了。所以在這裡,我們再來看看,外國留學生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教育部2017年的外國留學生統計公報還沒發布,只有2016年版,我們就看2016年的好了,與2017年也不會有什麼質的變化。
2016年,來自非洲的在華留學生占比只有13.9%,這已經是很低的比值了,完全談不上什麼主體地位。2017年的數據雖然沒有發布,但是留學生一茬接一茬的來,一年一年的畢業,2017年也就比2016年多了4萬留學生,怎麼看,都不至於在2017年發生非洲留學生翻身做主人的事。所謂字都認不全的非洲兄弟全面侵占了中國人的高等教育資源,純屬瞎扯淡。
接下來再來看在華留學生排名前十五的國別分布。
來華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是韓國,占比高達15.9%。前十五名國家中,被標為黃色的都是發達國家,總留學生人數12.67萬,占比28.6%。以中國目前的高等教育水平來說,近三成的外國留學生來源於發達國家,這已經很可以了,很值得自豪了。其它的,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留學生也不少,合計11.65萬,占比26.3%,這是國家級的發展戰略,沒法子的事,總歸是要建立友誼,而讓人家的精英一輩的年輕人過來我大中國讀書,潛移默化之下讓人家儘可能的認同我大中國,願意接受我大中國的投資,這也算是一種不得不付的政治代價,買國際選票的行為。至於非洲國家,連排名都進不去。
2016年,領取了中國政府獎學金的外國留學生人數49022人,占來華生總數的11.07%。此外還有極少數的地方政府,比如江蘇,在這套獎學金體系之外還向發了微不足道的三千來萬的錢,甚至都無法影響統計結果。整體上就是這樣了。聲稱中國政府有多優待外國留學生,那真是純屬瞎扯。至於讓本國大學生給外國留學生騰宿舍,真是天可憐見,外國留學生人均學費兩萬塊錢,住宿費還要另交5千,比國內大學生的學費還高。各高等院校收了人家這麼高的費用,當然得讓這占高校學生比例只有百分之一的外國財神爺住好點。
前些日子,有極個別的破爛學校,甚至連正式的高等院校都算不上,在對待外國留學生的問題上瞎折騰,不讓人家打掃樓梯,還主動給人家辦聯誼會,估計這就是最近輿論發作的原因吧。民族情結大概是最能引發大眾情緒的話題了。然而,將這種極個別的現象,提升為普遍現象,並以此否認我大中國在教育上取得的驚世成就,呵呵噠,對這批人,我就不評價了。就讓我們各自再見在雨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