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建國
破薛世雄後,竇軍進圍河間郡城,河間郡守王琮死守不降,雙方從大業十三年七月
一直相持到大業十四年(這一年也是唐武德元年)七月,這時宇文化及在江都叛亂,
隋煬帝楊廣被害的確切消息傳到河間。竇得知此事後,停止攻城,並派了使者進城
弔唁,王琮當天就開城投降。竇軍圍攻河間一年,被王琮殺傷無數,竇的將領紛紛
要求殺掉王琮泄憤(具體的方案是烹了他,就是扔到開水裡清□或者放到油鍋里油
炸)。竇堅決不同意,對他的將領們說道,以前在高雞泊當強盜,不得不殺人,現
在志在天下,王琮這種忠臣,招攬都來不及,怎麼可以殺?竇傳令全軍,有敢動王
琮的,夷滅三族。竇善待王琮,在政治上有極大的影響,當時河北、山東仍然有不
少地方官員忠於隋朝,與起義軍為敵,隋煬帝的去世使他們突然失去了效忠的對象,
已不得不投降,但多年征戰下,與起義軍的仇恨已經很深,投降後是否可以保證生
命財產實在難說,竇以實際行動表示了他各為其主,既往不咎的態度,於是各地郡
縣爭相向竇投誠。竇於此時正式建國,定都於樂壽。十一月,有五隻大鳥率領數萬
只小鳥飛來樂壽,幾天后才飛走。又有人向竇獻寶玉,經專家考證認為那玉是夏禹
(就是那個治水的大禹)當年的寶物。這兩件事被認為是竇建德立國的祥瑞,竇因
此建年號為五鳳,同時改國號為夏(原本自稱長樂王,也就是以長樂為國號)。
這時候,在河北能夠與夏國抗衡的勢力只有魏刀兒,魏是漫天王王須拔(王的
名字在雙龍傳第一章出現過)的副將,王在進攻幽州時陣亡,其勢力由魏繼承。竇
建德稱夏王時,魏刀兒已經自稱魏帝,部下也有十萬餘人。一山不能容二虎,竇先
假意與魏結盟,隨後趁魏不備,以突然襲擊的手段消滅了魏的勢力,吞併了魏的地
盤,魏本人也被處死。竇的手段實在有欠光明磊落,不過在亂世里也無法求完人了。
不過竇手腳不夠乾淨,放跑了魏的結義兄弟宋金剛,宋後來投靠了劉武周,很是讓
李世民頭疼了一陣,說來竇建德功不可沒。
在大業十四年的年末,竇建德四面出擊,所到各處望風而降,但竇在進攻幽州
時卻遇到了出乎意外的頑強抵抗。幽州的守將羅藝(就是說唐里羅成的爸爸)這時
已經降唐,並被賜姓李氏,羅在薛世雄的兩個兒子薛萬均、薛萬徹的幫助下死守幽
州,與竇建德相持了一百多天,竇見取勝無望,最終不得不退兵。以後羅藝一直為
唐守衛幽州,與竇連年征戰。
第五章 頂峰
唐武德二年(如果楊廣不死,這年應該是大業十五年)閏三月,竇建德親率主力進
攻宇文化及。這時的宇文化及已經是風中殘燭,連都城魏縣都已經被唐將李神通攻
陷,宇文化及本人也正被唐軍圍困在聊城。竇此時進攻宇文化及,其實是在和唐爭
奪消滅宇文氏的戰果。唐軍猛攻聊城,希望在竇軍到達前結束戰鬥,但由於主將李
神通指揮不力,唐軍最終沒有實現目的。面對竇軍主力,李神通只好主動退讓,由
竇軍繼續進攻聊城。在竇的指揮下,宇文化及最後的勢力被消滅,被宇文重金請來
協助守城的知世郎王薄開城投降,聊城被攻陷。宇文三兄弟中,化及、智及被竇處
死,士及投奔李淵去了。
滅宇文化及對竇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宇文化及是殺隋煬帝的兇手,誰滅了他誰
就可以成為為隋朝報仇的英雄,大大有利於收買舊隋的人心。為此,竇充分地進行
了一場政治秀。攻克聊城後,竇第一件事就是去參見隋煬帝的寡婦蕭皇后,自稱為
臣,並隆重地為隋煬帝發喪,同時將參與謀殺楊廣的宇文黨羽全部處死,完全是為
隋朝報仇的模樣。做完這些事後,竇派使者去和洛陽的王世充修好,王世充擁立的
隋皇泰主(楊廣的孫子,當時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封竇為夏王。這樣,竇這個夏王
就不再是自封的,竇也不再是"盜匪",而是政府官員了,也就是說,竇終於取得
了正式的政治地位。同時,竇也得到了原來在宇文化及手中的隋傳國玉璽,天子儀
仗,以及大批的舊隋大臣,其中包括了裴矩、虞世南等著名人物,其象徵意義是不
言而喻的。想必李淵和王世充對竇的戰果嫉妒得咬牙切齒吧。
竇霸業的頂點是在武德二年十月與唐的河北軍團在黎陽決戰,當時唐軍的根據
地關中正被劉武周、宋金剛猛攻,無法兼顧河北,竇趁此機會對李神通、李世績率
領的唐河北軍團發動了進攻。決戰的結果是唐軍全軍覆沒,李神通當場被擒,李世
績突圍後因為父親李蓋被擒當作人質,不得不投降了竇建德。唐河北軍團潰滅後,
竇占領了唐在河北的全部州縣,已經降唐的徐圓朗也在此時叛唐投靠了竇。竇完成
了他的河北霸業,把都城從樂壽遷到了明州,相信竇此時一定只是把明州作為臨時
都城,而在心中夢想著長安和洛陽吧。這時竇的境內再無大敵,社會安定,統治清
明,據記載,達到"夜不閉戶,商旅野宿"的境界,可謂全盛。
李世績在當時是著名的大將,竇非常欣賞他,希望能將李收為己用,為此還將
李的父親一直扣留在自己身邊當做人質。李世績的謀士建議他先假裝效忠,騙取竇
的信任後再逃走,李聽從這一建議,正好此時竇與王世充關係惡化,李就為竇進攻
王世充。在攻克王世充的新鄉城時,李世績俘虜了新鄉的守將劉黑達。劉將來是個
很重要的人物,所以順便介紹一下。劉是竇的漳南同鄉,從小就與竇交情很好,天
下大亂後,劉投奔郝孝德部,又隨郝歸附李密,李密敗後降王世充,換了幾次領導,
但都沒得重用。很奇怪他一直沒有去投奔當年的好友竇建德,大概是想自己干出番
事業,不想借朋友的光。不過造化弄人,兩個童年的朋友終於還是見面了,雖然場
面是有些尷尬。竇立即任命劉為將軍,並封劉為漢東公,劉從此成為竇的大將。在
竇死後,劉成為竇的繼承人,多次擊敗李世績。推測李世績一定對此追悔莫及,早
知道當時當場殺了劉多好。
通過幾次成功的軍事行動,李世績獲得了竇的信任。李的計劃是趁竇建德出外
巡視時襲殺竇,然後趁竇軍群龍無首之機救出父親一起歸唐,李還拉攏了竇的部下
李文相準備一起動手。不料竇因為妻子臨產,一直呆在都城不外出,二李沒有下手
的機會。時間一久,事情被竇發現,李世績倉皇逃走,於武德三年正月回到唐都長
安,李文相則被竇處死。事後,竇的部下紛紛要求竇殺掉李世績的父親以懲罰李世
績,但竇很有氣度,認為李世績對唐盡忠並沒有錯,不肯殺李父,不過也沒將李父
送還,大概想以後再用李父來招降李世績。
竇可能想學三國曹操與關羽的故事,他對李世績實在很好。竇部下確實沒有象
李世績那樣的人才,也難怪他一心想把李收為己用,當然手段是差了些,居然捉了
人家父親當人質。李世績曾歷仕翟讓、李密、李淵,每次的新主都是舊主的敵人,
但李每次都為新主盡忠竭力,絲毫不思為舊主報仇。按這個邏輯,如果竇建德滅了
李淵,李世績一定會立即歸順竇建德,並高高興興地為他服務。可惜竇太心急,還
沒滅掉李唐就希望李世績歸順。李世績的忠誠心很值得推敲,只要主君還在,就只
為主君效忠,但如果主君滅亡了,他不會跟著殉節,而是投靠其他主君,全心為新
主盡忠,甚至不管新主就是殺害舊主的兇手。按照君君臣臣的觀點,李世績實在就
是個水性揚花的傢伙,如果曹操殺了劉備,難道關羽會為曹操盡忠?事實上,那種
為主殉節的君臣觀在李世績的亂世還並不存在,主君只有權利要求臣子的忠誠,而
沒有權利要求他們的生命,象李世績這樣有能力的人,也不會甘心為任何人奉獻生
命。
第六章 一戰而亡
武德三年四月,唐軍在李世民指揮下,全殲劉武周、宋金剛部,解除了後顧之憂,
七月,唐軍以李世民為帥向洛陽的王世充發動全面進攻。這時的王世充已經殺掉了
傀儡皇泰主,自稱鄭帝,竇建德是皇泰主封的夏王,與王世充自然已成敵國,但迫
於形勢,王世充還是厚著臉皮向竇建德求援。竇的謀士劉彬向竇獻計,認為當今天
下已成夏、唐、鄭鼎足之勢,現在唐鄭主力發生決戰,正是夏漁人得利之機。劉建
議竇發兵援助王世充,聯手擊敗唐軍後,趁鄭的力量嚴重削弱,一舉滅了王世充,
合併鄭軍後夏一定勢力大增,而唐則因主力被擊敗元氣大傷,再趁機一鼓作氣滅掉
唐,則天下大業可成,實為天賜良機。竇分析局勢後,認為劉的計策可行,於是在
十一月正式答覆王世充,同意出兵援救洛陽。竇還派人送最後通牒給李世民,要求
他從洛陽撤兵並歸還已占領的鄭國領地。對於這種要求,李世民當然不會理睬。竇
在準備援救洛陽的同時,還發動了對孟海公勢力的進攻,竇軍的攻勢在武德四年三
月獲得決定性勝利,孟海公力竭投降。
解決孟海公後,竇建德親率夏軍主力向洛陽進發,夏軍中包括了徐圓朗(徐於
武德二年投降竇建德)、孟海公二人的部隊,兵力達到十餘萬,號稱三十萬。夏軍
一路攻克唐軍占領的郡縣,於當月到達洛陽東側的虎牢關外。李世民留李元吉繼續
圍困洛陽,自己率精兵赴虎牢關迎擊夏軍。到達的當日,李世民就親自出戰,以埋
伏計生擒竇的驍將殷秋、石瓚。對竇建德來說,這種開頭實在無法令人滿意。
竇建德與李世民在虎牢關相持到四月,竇軍久攻不下,接連小敗,軍中士氣低
落,李世民又派大將王君廓襲擊竇的補給線,戰況開始對竇軍不利。竇的謀臣凌敬
建議放棄進攻虎牢關,採用圍魏救趙之計,趁唐軍精銳盡在洛陽城下無法脫身之機,
全軍直撲唐的根據地關中,李世民勢必進退兩難,不得不從洛陽撤兵,而竇軍則可
立於不敗之地,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撤回河北而已。竇本已打算採納凌的建議,但
王世充的告急使者每天絡繹於道,在竇面前痛哭流涕苦苦哀求,同時又賄賂竇左右
將領,讓他們在竇面前貶低凌敬(大意是說凌一介書生,不懂軍事),堅持不撤兵,
竇不知是俠義精神發作,還是仍然想繼續劉彬的一箭雙鵰之計,反正最終沒有採納
凌敬的建議。於是,竇無視相持所帶來的種種不利,繼續與李世民進行攻防戰。
五月,李世民認為時機成熟,終於出兵與竇會戰。雙方於上午到達戰場,夏軍
漫山遍野而來,李世民則堅守不動,相持到中午,夏軍已又渴又餓又累,李世民趁
機猛攻,並親自衝鋒陷陣。當時竇建德正召集群臣集會,李世民精兵直衝竇建德大
營,竇手下眾文官立刻狼奔豕突,大營中一片混亂,竇軍的指揮系統陷於癱瘓。夏
軍將士雖然奮戰,無奈指揮部被摧毀,最後終於不支潰敗,僅被俘虜的就多達五萬。
竇在突圍時中槊受傷,逃到牛口渚終於不支墜馬,被唐將白士讓、楊武威追上,白
要下手殺竇,竇急忙大叫"勿殺我,我夏王也,能富貴汝",一世豪傑,到此生死
關頭,也忍不住哀求饒命了。當天,李世民以勝利者的姿態與竇見了面,問竇說,
我自管進攻王世充,關你什麼事,大老遠跑來送死?竇默然半晌,答到"今不自來,
恐煩遠取"。對這句話一直有不同理解,有人認為竇乘興而來,卻落得如此下場,
窮極無聊下自我解嘲,但這樣就簡直是一副搖尾乞伶之態,未免太不符合竇的風格,
因此這句話可以理解成很正式的意思,那就是"為了爭天下,你我早晚將有一戰,
就算這次我不來攻你,你也會去攻我,何必說那麼多廢話"。
李世民將竇建德押到洛陽城下與王世充見面,竇、王二人唯有相對流淚。王世
充見大勢已去,不得不開城投降。七月,李世民凱旋迴到長安,將竇建德、王世充
向李淵獻俘。李淵一向很有興趣將被俘的敵方首領公開處斬,比如薛仁果、李軌、
蕭銑、李子通等人都是死於長安,竇建德也沒能例外,被斬於長安市中(王世充則
是另一種死法,會在王世充傳里提到)。竇建德於大業七年起義,在隋末的歷史舞
台上縱橫了整整十年,竇在十年中屢戰屢勝,卻在最接近成功的時刻一戰而亡,歷
史中往往有這種戲劇性極強的事件發生,與竇同時代的李密也是如此。唐、夏、鄭
的洛陽攻防戰,是隋末爭天下的最後一次決戰,具有定天下的作用,在軍事史上也
被視為圍城打援戰術的經典之作,但其實竇建德並沒有必敗的理由,如果當時竇建
德聽從凌敬的計謀,歷史會是怎麼樣的呢?當然,做這樣的猜想實在很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