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先覺做先烈”是一句粵語俏皮話。這句話里“先烈”這個詞和黨國話語系統裡的“革命先烈”沒有必然關係,主要指的是所有領域裡壯志未酬身先死的先行者,語帶惋惜意味。
記得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香港富商A看到私人置業的廣闊前景,於是除本業之外,開始涉足地產建築行業。他大量收購九龍臨水舊建築,拆了重建屋村,聲勢浩大。可惜遇上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市道低迷,已建成樓宇銷售情況不佳。由於銀行也收緊信貸,未建成部分無法繼續營運,那位富商A只好把項目打包賤價出售。幾年過後經濟復甦,接手該項目的集團公司賺了個“盤滿缽滿”。當時評論者慨嘆富商A正正是“先知先覺做先烈”。
近期美國總統競選進入“近身纏鬥”階段,川普陣營甩出關於對手拜登的醜聞髒彈,其中部分涉及中國落馬商人葉簡明,教我想起了“先知先覺做先烈”這句俏皮話。
根據可見資料顯示,葉簡明祖上兩代都是船工,關於他的發跡過程,中外媒體一概語焉不詳。譬如他的“第一桶金”怎麼來的,他又是如何接手遠華案清算資產華航石油等等都是迷霧重重,反正就像侯寶林先生的相聲哏一樣“於是就發達了”。但是重新檢視他的旗艦企業“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不能不佩服他確實有兩把刷子。
“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體制民營”公司,然而掛的牌子竟然冠以“中國”字樣。根據工商總局《企業名稱禁限用規則》第五條(規則第十九條)是,除國務院決定設立的企業外,企業名稱不得冠以“中國”“中華”“全國”“國家”“國際”等字樣。我們小人物不能確知要具備何等資質才能夠由“國務院決定”私人公司的設立,反正葉老闆就是被決定了。也許有熟悉《企業名稱禁限用規則》的朋友說,該規則條目中還規定“在企業名稱中間使用“中國”“中華”“全國”“國家”“國際”等字樣的,該字樣應是行業的限定語”。那麼我想知道是否有一份“行業限定語詳細目錄”,或者說我想申請一家“中國XX臭豆腐有限公司”可以嗎?稍微有點腦子的人大概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然而人家葉老闆就硬是辦成了!
公開信息顯示,華信的總部設於上海,華信的第二總部則是在捷克設立的中國華信歐洲總部,成立時間是 2013 年。近年人民網等官方媒體的報導曾指出,葉簡明是看準“一帶一路”的商機,所以在捷克設立中國華信歐洲總部。於是人們不禁要慨嘆葉老闆拿捏時機的精準。據公開資料顯示,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的經濟合作概念,是 2013 年 9 月和 10月。張高麗任組長的“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時間是 2015 年 2 月 1日。葉老闆 2013 年就在捷克布局,可謂搶儘先機!
至於葉老闆在國際金融、能源市場上縱橫馳騁,收購美國知名上市綜合金融服務公司考恩集團股權、收購俄羅斯石油公司股權等舉措都是大手筆。公開報導顯示,國開行與華信合作密切,如合作開展跨境同業業務及結算支付等。華信收購俄石油股份,資金來源也是由國開行提供的貸款。一家民營企業能夠獲得國開行如此厚愛,確實耐人尋味。
不過,仔細研究“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的章程以及其組織架構,不難發現這個企業被青睞是有道理的。首先是他們的理念夠高遠。他們的“企業使命”是“拓展國際能源經濟合作,做民族企業。”。至於他們的領導層里,據說有不少退役的軍工幹部,形成企業內商人經濟、儒家思想、軍事化制度三位一體管理模式的重要一環。他們所宣稱的“企業文化”是“確立幹事創業和品德為先的標準,使公司成為真正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企業”,以一家民營企業來說,立足點確實很高。
漂亮話自然人人會說,尤其是擺在明面上叫人看得見的文本。關鍵是“華信”不僅把上意揣摩得玲瓏剔透,而且做出了超前部署。他們的企業文化里有“黨工建設”這一項,要“成立中共華信黨委、紀委,積極發揮黨的政治引領、政治核心和公共平台作用,增強企業內在凝聚力。”僅僅這一項,就完全符合近期《關於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意見》一文中所提及的“進一步加強民營企業黨建工作,切實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明顯地很有前瞻性。
這樣一個得風氣之先的企業領導人,忽然間在 2018 年 3 月聲沉影寂,據說是被有關部門調查,至今未有結果。有人說葉老闆是某派系的白手套,這樣的傳聞難以求證,卻最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但是也許永遠沒有答案。我曾經以為,葉簡明是因為何志平這顆大蘿蔔被拔了出來,帶出“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這個大坑裡不少泥團,有關部門擔心葉老闆被境外敵對勢力挾持,因此對他採取了保護性措施。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葉老闆雖然不能再活躍於台前,畢竟還可以在幕後為國家、民族效力。如果實際情形與我的設想完全不同,葉簡明原來不能“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於是即便他有着一顆七竅玲瓏心,卻只能如文首所說的那句俏皮話一樣:先知先覺做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