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小市民文化是舉世聞名,有目共睹的。
最近看了以上海某上只角馬路為網名的寫手,大談位於上海市西區一偶,人稱上海上只角,也就是上等人居住的地方的風情。
本來談上海,上只角,下只角,無可厚非。但是這麼多的跟貼,本人也不能免俗,無一例外,都是標榜自己也曾是那裡的一員。不知道如果有人寫篇關於下只角,還有多少人站出來說自己就是生長在那裡。
回來想想,很不恥自己。其實早就明白是怎麼回事,結果還是落了俗套。雖然管不着別人,自己清理一下自己還是可以的,雖然還是關於自己,但還是希望有共鳴的人讀到,分享一下心得。
上海人說起上只角,就是有錢人,有地位的人,洋派的的人,有檔次的人居住的地方;下只角,就是工人兄弟,什麼紡織女工,碼頭工人,總之是無產階級,粗俗的人,沒層次的人居住的地方。
這個觀念從49年前就存在了,50多年後的今天,上海已是滄海桑田,在某些人的腦海中還是揮之不去,甚至在遠隔太平洋,大西洋的彼岸,仍然是根深葉茂,大有市場。津津樂道地談起來,好比我家以前也闊過的一般。至於是真是假,分量又有多足,反正也沒有人回去追究的。
其實呢,49年以前,上只角是租界,外國人比較威風,一些上海市民參雜在裡面,有資本家,也有平民。在以前大家都知道,上海是漁村,沒有人生來就是上海闊佬。
至於後來的那些民族資本家,大都也是土豪劣紳出身,也有白手起家,從小癟三做到大老闆的。就是那些住在上只角的土財主的後代,其實也不過2,3代左右,就給老毛打壓下去了。
後來住在那兒的人,很都是南下的解放幹部,正宗土包子一個,抽水馬桶也不會用的。還有許多外地來的大學畢業生,單位里分了房子在上只角,也以上海上等人自居,其實連上海話還說得洋涇浜的。
就是本地的醬油店,煤球店的小開們,反正大老闆們逃的逃,倒的倒,就猴子稱大王,變成了上只角上層階級的主流了。
文革開始後,下只角大楊浦工人階級的主力掌權了,大肆進駐上只角,洋房裡,新式里弄,到處都有工人階級的身影。
現在在這裡討論的都是那些人的第二代,或第三代,懷舊的心情就像真的一樣,不知道是真的懷念那些西點小吃,還是藉機標榜一下自己的身份,順便再把現在的新新上海人,也就是外地到上海來淘金的挖苦一番,以示自己是正宗原包裝。
反省自己,這種心情很虛偽,也很小市民,其實也是一種對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無奈和不甘,自己的時代終將被淘汰,對於我,加拿大是我的時代,上海是我的過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