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隨意說佛(10)佛光普照
送交者: 狸貓 2006年06月07日08:20:22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摩訶迦葉等人在佛陀荼毗後,收集了佛骨舍利,分成八份收藏在不同地方。然後他
們就開始結集了。結集不是編輯,當時不要說沒有印刷術,連文字還沒有成熟呢。
實際上就是一個人先出來背誦一段佛陀的教導,大家如果發現有什麼地方不對就指
出來。在所有異議都被更正後,大家再一起背誦一遍,就算通過定稿。然後另一個
人再出來背誦另外一段,還是用同樣的方法來定稿。現在大家如果有機會去佛寺看
僧人誦經,就會知道誦經不是讀,而是似唱似讀,就是從那時流傳下來的方式,因
為這樣比較便於記憶。上面說的結集是佛教史上第一次,內容包括經和戒律,對於
佛教意義重大,而博聞強識的阿難貢獻不可低估。

以後又有幾次結集,直到約200年後,開始有了文字,佛經才以貝葉經的方式記
錄下來。後來阿育王建立孔雀王朝,為懺悔殺戮過多而推崇佛教為國教,並且派人
四處傳播,傳到今天的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尼泊爾和西藏,佛教遂成為國際性
的宗教。後來佛教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再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於是幾乎整個亞
洲都傳遍了。雖然佛教後來在印度衰落,但在中國卻空前興旺起來。說到貝葉經,
洛陽白馬寺曾藏有印度高僧從印度帶來的貝葉經,在文革時這樣珍貴的文物毀於紅
衛兵之手,實際上是毀於共產黨之手。我們在嘆息阿富汗塔立班炸毀佛像的野蠻時,
回頭才發現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也曾經陷入共產原教旨主義的瘋狂,給中國文化乃至
世界文化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佛教印度分裂為大乘和小乘,中國的佛教以大乘為主,只有西南地區靠近緬甸邊境
才有小乘佛教。其實小乘一詞是貶意,他們自稱是“上座部”,也就是佛陀圓寂後
第一次結集的高僧的傳人,而實際上他們的教義確實和佛陀本來的教導更接近,但
為什麼大乘佛教要貶低他們?這又是一個大題目,遠遠在我們這個題目之外了。

佛教傳入中國,首先要感謝為數眾多的佛學大師兼語言大師,其中最著名最傑出的
是南北朝時生於中國西北的印度人鳩摩羅什大師和唐代高僧玄奘大師。在印刷術發
明前,歷代寫經人在傳播佛法同時,也同時留下無數書法傑作。他們有無名書家,
也有著名書法大師。例如,唐朝書法大師柳公權的《金剛經》拓本,在敦煌出土時
一字未損,字跡清晰,可惜被法國人偷走,現藏盧浮宮。國運不濟啊,雖然寶物被
偷,畢竟沒有消失,遠遠好於文革時被我們自己的瘋狂毀滅,這樣想想也可以自我
安慰一番了。

偽經有沒有?當然有,《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偽經,它雖然
偽稱是鳩摩羅什翻譯的,但是文筆比起鳩摩羅什拙劣得多,風格也明顯與鳩摩羅什
的譯本不同,最大的漏洞是在末尾,佛陀居然告訴大家此經“造一卷得見一佛,造
十卷得見十佛”之類,明顯是偽造者不懂佛陀時代的印度沒有文字,還造什麼一卷
N卷的?不過是借佛祖的名義宣揚中國式的孝道罷了,這部經一點也沒有關於佛法
的論述。雖然偽造者主觀上只想宣揚孝,但客觀上確實在誹謗佛法混淆視聽。佛教
中有關於孝的內容,但不是這種方式。

佛教在中國傳播,很快就形成兩個層次的佛教。一個是高僧大德的佛教,禪宗、密
宗、淨宗等各宗派人才輩出,光大佛法。另一個是普通百姓的佛教,他們將佛和中
國已有的神靈放在一起,求佛祖保佑福壽雙全。實際上,真正的佛教是前者,但是
可惜前者不僅沒有將佛法普及到廣大百姓之中,反而用做法事等世俗方式助長了把
佛教從以拯救活人為主的宗教變成以超度死人為形式的喪葬儀式的一部分,而那個
毫無慧根的梁武帝在這件事上起了很壞的作用。“經讖可超生,難道閻王怕和尚?
紙錢能贖命,分明菩薩是贓官”,這個著名的對聯,恰恰是出自一個佛寺,辛辣嘲
諷了這種偽佛教,也儆醒世人不要勿入歧途。連佛祖自己都會鬧肚子有背痛,那麼
這個世界上還有誰能不得病?佛祖自己也從來沒有說:跟我學,我保你無病無災。
可是,這種迷信式的“佛教”反而比真正的佛教更加深入人心,可見當初佛陀的預
言不虛。面對今天末法時代的物慾橫流,多數拜佛的人只求佛祖保佑升官發財,對
佛法卻毫無興趣,捨本逐末,奈何奈何!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清華校長不認識個字又何妨?
2005: ceoo:茶館最佳排行榜2005(修正版)
2004: 一朝飄泊落難覓
2004: 情人節應該這樣過
2003: 《原鄉人》·客家人·鍾理和
2003: 似醉非醉—酒話
2002: 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 (ZT)
2002: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