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月,美國和當時的蘇聯共同主持的馬德里中東和會,巴勒斯坦與約旦一起參加了。這事至今已11年,1993年又有在OSLO(奧賽羅,挪威首都)秘密談判協議,規定巴以和平進程分五個階段。94年以色列撤離統治了27年之久的加沙和傑里利地帶,5月間在開羅簽約,承認在該地區的自治地位。95年以方拉賓政府上台後不久,11月以總理拉賓遇刺。臨時總理佩雷斯宣布96年大選,但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不選取他。後工黨巴拉克上台,96年到99 年6月,巴以雙方的衝突處於停頓狀態。2000年7月25日美國總統克林頓邀請巴拉克和阿拉法特在戴維營會談,巴拉克認為當時環境對以色列有利,提出方案:"1、撤出約旦兩岸95%的領土,成立巴勒斯坦國。2、巴以雙方均定都耶路撒冷。巴在東,以保持西部。難民及水資源問題都可解決。 但以色列國內分裂,巴拉克的方案不受支持,巴方阿拉法特也拒絕簽字,(因阿拉伯世界的傾向他無法控制。)戴維營的談判實際上是奧賽羅協議的最後衝刺。這次的結果說明兩會都失敗和巴拉克政策的破產。"
巴靳斯坦難民問題從1948年開始,難民涉及到許多阿拉伯國家,人數至少300萬。他們流落到各地,如約旦、黎馬嫩等。難民理應返回家園,但以色拉不容許在加沙地帶接收過多的難民。同時,阿拉法特因自己年高多病,不願見到巴國內的分裂,又顧慮到如果簽了字,以方是否肯定會遵守巴拉克的方案。他不簽字,受到巴國內盛大歡迎。
最近一場的衝突的導火線是2001年9月底,沙龍去聖殿山朝拜,是經過巴拉克批準的,經過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帶的保安司令同意的。但沙龍到聖殿山的當天,就發生了雙方的衝突。隨之發生多起自殺性暴炸,包圍阿拉法特等,當時阿拉法特曾召開核心會議,想利用時機,但反而擴大了形勢惡化。
巴勒斯坦的歸屬問題,與猶太歷史有關,是個傳說與史實交新的問題。 "聖經"對猶太人的影響很大。中國最早的"史記"對民族文化沒有那麼大影響。"聖經"出自公元前500多年,猶太人認為亞伯拉罕是受上帝的啟示,在紀元前1700多年,他帶領人民從兩河流域到了巴勒斯坦地區。這是上帝所賜,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但所居地區方圓僅兩萬多平方公里,一半是沙漠,生態環境惡劣。約500多年後,不少猶太人分散到各地,如埃及,後摩西帶領一些人返回巴勒斯坦為上帝創建聖殿。公元60-70年,古羅馬帝國征服巴勒斯坦,把耶路撒冷再次毀掉,進入了猶太人大流散時期。公元20年左右,東邊來的阿拉伯人和當地的猶太人共處在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
分散在外地的猶太人不會從事農工業,只能經商。但猶太人凝聚力強,後在歐洲很有錢。中世紀引起過多次反猶太主義的活動,歐洲的基督教最早也用猶太教得聖教(即舊約),後修改為新約。排猶的浪潮在二戰中達到頂峰,猶太人的歷次流放,促使猶太復國主義的產生,想要重建以色列國。後在超極大國的支持下,設想成為事實。二戰後全世界人多同情猶太人,但美英對猶太復國主義意見不一,猶太人力量漸強,搞恐怖,殘殺,曾把英軍司令部炸掉。英國只能將這問題交給聯合國。1947年,聯合國通過巴以分治,將所占地域56%給猶太國以色列,44%給巴勒斯坦。這就埋下了巴以衝突的禍根。
巴勒斯坦問題何以演變為巴以衝突?
1968年,以色列以坦克、裝甲車大舉入侵約旦,領土擴充,占領了加沙地帶和埃及的西奈半島。聯合國要求以色列撤出埃及。衝突的根源在於阿拉法特組織的地下武裝"法塔赫",目的是以收復巴勒斯坦(1959年正式成立)。1964年開羅13國會議,納賽爾提議成立一個專門對抗以色列的組織,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巴勒斯坦解放軍"一起組成。數年後,法塔赫全面掌握了巴解組織。1965、66、67年間,巴以雙方對抗不斷增加。1968年3月以色列大舉入侵約旦,原來也要摧毀法塔赫的基地卡拉梅。但卡拉梅大捷,數千巴人參加了法塔赫游擊隊,壯大了阿拉法特的實力。但1970年,法塔赫游擊隊與約旦政府軍發生衝突。另外,巴勒斯坦還有哈巴斯組織的伊斯蘭抵抗運動,目的是消滅以色列,它深受巴勒斯坦人的歡迎。巴內部政見不一,增加了問題的複雜性。當前巴以雙方談判的要點是:以色列退出約旦河西岸,放棄西奈半島,將格蘭高地還給敘利亞。
(以上引自由李佩整理的,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博導李紹先於2002年6月28日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