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黃梅戲溯源
送交者: 王謹 2006年07月14日10:52:15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6月2日,在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在“傳統戲劇”入選名單中,安徽省安慶市和湖北省黃梅縣申報的黃梅戲均榜上有名。同一劇種為什麼涉及兩地,這是怎麼回事?由此,我不禁產生對我國這個著名地方戲種追根溯源的衝動。
  上世紀50年代,黃梅戲因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劇團演出的《天仙配》被搬上銀幕而名噪海內外,黃梅戲由此也鞏固了它在全國五大劇種中居其一的地位。然而黃梅戲到底起源於哪裡?至今磯噯瞬簧踔?/p>

  “黃梅戲,戲曲劇種,舊稱黃梅調。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一帶採茶歌。”這是《中國戲曲詞典》的一段解釋。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據考據,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史料記載,早在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清道光九年(1829年),大學者別霽林在《問花水榭詩集》中也描述了黃梅採茶歌的興盛:“多雲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採茶歌。”

  藝術儘管不一定都是商品,但有時可以成為謀生的手段。黃梅採茶歌怎麼流傳到安徽了呢?這是與黃梅災民帶着這一藝術形式逃荒謀生分不開的。黃梅地處長江北岸,相當一部分地勢低於江岸,有“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之說。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1764—1847年),黃梅水災不斷,大批災民湧向外地,以賣藝乞討為生。從此黃梅採茶戲的小調、本戲,就以打蓮廂、唱道情的藝術形式流傳到鄰近的皖西南、贛東北、鄂東北等3省50余縣。清道光至咸豐年間曾任過皖南三縣知縣的江西樂平人何元炳所作《焦桐別墅詩稿·下河調(黃梅腔)》,就是黃梅採茶戲在皖南地區流行的真實寫照:“揀得新茶綺綠窗,下河(註:黃梅縣一地名)調子賽無雙。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黃梅縣裡腔。”

  生活鍛造了藝術,藝術又豐富了生活。隨着黃梅採茶調在安徽安慶地區的流行,當地民間戲曲藝人將這一劇種進行了加工和發展,黃梅戲逐漸成為安徽安慶地區藝術之花。與此同時,黃梅戲在它的原生地也茁壯成長,與“安慶黃梅”齊綻並芳。黃梅縣戲劇團演出了一大批優秀黃梅戲劇目。1954年,毛澤東主席在武漢看黃梅縣黃梅戲劇團的演出後風趣地說:“我這個湖南人,對你們黃梅的這個戲也有親切感。”

  由此可見,黃梅戲是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發展於安徽安慶地區。我考據黃梅戲的起源,不是為誰爭“正宗”之位,而是想藉此證明:中國優秀文化繁衍生息的巨大生命力,恰在於它有流傳的廣闊空間和不斷融入創新要素的胸襟。正所謂:“黃梅”出黃梅(縣)成其“黃梅”,安慶有“黃梅”更美“黃梅”!信然。

《人民日報》 ( 2006-06-24 第08版 )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觸目驚心---中國泄密帶來的損失
2005: azalea:加州鏘鏘三人行
2004: 中國人如何寫英文暢銷書?
2004: 野 有 死 麕(6)
2003: 心情日記
2003: 我在北京當了兩個月的“地老鼠”(33)
2002: 炊煙
2002: 師妹你醒醒(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