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獨戶住宅很少見,大部分人居住在美國人所說的公寓街區中。這些住宅看起來好像比較陰暗,但在它們周圍形成的鄰里文化卻運轉得非常良好。儘管它們既不整潔也不美麗,但整體上說,這些公寓無時無刻不比美式住宅顯得更有生氣、更加安全、也更吸引人。它們十分成功,而大多美國的住宅工程則是災難。
為什麼如此?一個原因是,中國人並沒有效仿美國式的隔離帶分區制。在中國,居民樓周圍通常都有配套商店,這是上千年傳統商業文化的遺留。
就拿我在蘇州的房子來說,從那裡步行幾分鐘就能看到一條穿過幾個大型住宅工程的道路。在美國,這裡會人煙稀少,甚至是危險地帶。但在中國,這裡卻成了生機勃勃的社區中心:雜貨店和布店,五個麵包店、一個鮮肉店、一個菜場、一個裁縫店、兩家銀行、幾個水果攤和藥店,再加上八九個美容店。此外還有近幾十個賣玩具、鞋帽和五金的小商店。十幾家餐館中既有街頭排檔也有寬敞的餐廳。各類商店中還穿插着自行車和摩托車修理店,商品和服務範圍如此廣泛。至於這裡沒有的咖啡店和日本餐廳,在另一條街道上就能找到。
很多商店的面積還不如一個車庫大,彼此靠得很近,大多占了人行道。商店門口窄窄的路十分擁擠。儘管中國很難被形容為“行人友好型”國家,但在這樣的街區中,道路明顯是為行人和自行車而設的。這帶來了不分晝夜、門裡門外隨處可見的社區文化。人們在路邊吃飯、打盹、燒烤、焊接、修建……這種景象會讓美國開發商感到驚愕。
這種“人行道”街區是中國城市的代表,從太陽升起到落山,總是熙熙攘攘。餐館和卡拉OK都人滿為患,沒人在乎時間早晚。也有很多人過着正常生活,沒人感到不安全。無論是舊時的弄堂還是現在的街區,“混亂”是西方人常用來形容中國城市的詞彙。但如果這是“混亂”,那美國城市應該多多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