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柞里子:《孔子學術的精華與糟粕何在?》(上)
送交者: zuolizi 2006年12月06日09:52:34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柞里子:《孔子學術的精華與糟粕何在?》(上)

孔子曾對弟子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可見孔子並不在自己和儒之間劃等號。進一步推想,既勉勵弟子為“君子儒”,可見孔子當以“君子儒”自居。後世尊孔子為儒家之鼻祖,以孔子的思想為儒家之學術,從而混淆了“君子儒”與“小人儒”的界線,為孔子思想的庸俗化大開方便之門。《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下簡稱《選輯》) 對“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作如下注釋:“古代教養學子的叫做儒,春秋以後,學孔子道述的都叫做儒。”,照這種說法,所謂的“君子儒”,“小人儒”中的“儒”就都是“老師”的意思,竊以為非是。上文提到孔子有機會執齊國之政,因晏子的反對而不遂。晏子提出的反對理由是“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云云,說明在春秋之時孔子所倡導的學說業已被認同為儒學,並非春秋以後方才如此。也有人將此“儒”字,解釋為“巫”,或者為“祝”。《辭源》、《辭海》均尊此說,竊以為更謬。“巫”字無須解釋,“祝”與“巫”,大同而小異,也就用不着深解。孔子既不信鬼神,斷無勸弟子為巫為祝之理。

所謂“君子儒”,當是既為君子,兼為儒者之意。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君子與小人往往代表好與壞、正與邪、對與錯、真與假、貴與賤,有識與無知、高尚與鄙俗等等兩種極端相反的性格和修養。孔子有關修身的言論,每每君子與小人並舉,茲略舉數例如下。原文皆徵引自《論語》,黑括號內為白話譯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選輯》釋“周”為“忠實”,非是。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的心思在道德,小人的心思在土地;君子的心思在法制,小人的心思在恩惠。”】
“君子懷刑”之說,發人深省。當先秦之時,非儒者大都視儒為亂法之徒;儒既興之後,自視為儒者大都鄙視尚法者為“刀筆小吏”。故儒法之不兩立之說,不脛而走。“君子”固不必為“儒”,然孔子既標榜“君子懷刑”之說,可見孔子必不以崇尚法制為非。由此觀之,但凡亂法之儒與鄙視法制之儒,或即孔子所謂“小人儒”耶?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所明白的是‘義’,小人所明白的是‘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善於協調而不苟合,小人苟合而不能協調。”】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君子容易伺候,卻難於取悅。企圖以不正當的方法取悅君子是辦不到的。但君子用人的時候,卻能量才施用。小人難於伺候,卻容易取悅。雖以不正當的方法,也能取悅於小人。但小人用人的時候,卻求全責備。”】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從容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從容。”】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雖為君子而不仁者,也許有。為小人而仁者,絕不會有。”】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君子識大體,小人諳瑣事。”】
《選輯》釋“上”為“仁義”,“下”為“財利”。按“上”與“下”,皆空泛之詞,未必實指如此。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責備自己,小人責備別人。”】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不能以細節察之而可以擔當大任,小人不可擔當大任而可以細節察之。“】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君子有勇而無義,會叛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去做強盜。”】


《論語》單獨談君子的言論更多,比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了而時時練習,難道不愉悅嗎?有朋友從遠處來,難道不快樂嗎?人不我知而不怨恨,難道不是君子嗎?”】

根據傳統的理解,“學而時習之”,是“學了而時時溫習”。竊以為非是。所謂溫習,就是重複練習,而“重複”的意思,從“溫”來,而不從“習”來。故孔子說“溫故而知新”,而不說“習故而知新”。“習”字本無“重”或“復”的意思,但凡釋“習”為“重”為“復”的字書,皆引“學而時習之”以為證,並不足據。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吃不求飽足,居不求安適,辦事敏捷,發言慎重,以有道德的人為榜樣,堪稱好學,這就是君子。”】
傳統的解釋把“可謂好學也已”理解為一句總結,竊以為未若視為五項並列為是,因上文所言,除“就有道而正焉”一句勉強同好學有關外,其餘皆與好學不着邊際。

“君子無所爭。”
【“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

“君子不器。”
【“君子不是一種器具。”】
意思是君子是通才而非專才。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如是,顛沛必如是。”
【“君子要是不仁,那還怎麼稱得上是君子?君子沒有一餐飯的時間離開仁道,在倉促的時候也一定如此,在困難的時候也一定如此。”】

這說法同上文所引“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多少有些矛盾。事事上,孔子論君子之言論,其矛盾或不協調之處,並不罕見。比如,孔子既說“君子不器”,又曾對子貢說:“汝器也。”除非在君子與小人之間尚有餘地,否則,孔子難道當面稱子貢為小人不成?孔子曾罵樊遲“小人哉!”,那多少是氣頭上的話,未必當真,而且還是等樊遲走了之後才如此這般說。此外,樊遲在弟子中的地位又遠不及子貢。故孔子在背後咒樊遲為小人,未可證明孔子會心平氣和地直呼子貢為小人。再如,孔子既說“君子食無求飽”,又自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君子飽都不應求,如何可以求精、求細?難道孔子自視為非君子不成?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要言語遲鈍而行動敏捷。”】

“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產具有四種君子的道德:他修身謙恭,他事君誠敬,他以恩惠養育人民,他以合理的方式使用人民。”】
子產,就是上文談法家時提到的鑄刑書的鄭相子產。孔子曾批評其鑄刑書,於此則稱道其為人以及為政之合乎君子之道。鑄刑書,不合儒家之道,故批判之;為人為政合乎君子之道,故稱道之。由此可見,不僅小人可以為儒,君子也可以非儒。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樸勝過文彩,則失諸粗野。文彩勝過質樸,則失諸浮華。文與質配合恰當,方才不失為君子。”】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再用禮約束自己,這樣大概就可以不違背道了吧!”】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君子對自己的親屬厚道,人民就會趨向仁愛。”】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我小時賤,所以會幹許多粗鄙的事情。君子須要如此多能嗎?不須要。”】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問怎樣才能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無憂無慮。’司馬牛說:‘無憂無慮就算是君子了嗎?’孔子說:‘問心無愧,怎麼會有憂慮?”】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以說得到卻做不到為恥。”】

“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之道有三,我一樣都不成:仁而不憂,知而不惑,勇而不懼。”】

三“者”字,大都理解為“的人”,比如,釋“勇者”為“勇敢的人”。如此解,則“知”當讀若“智”。《選輯》亦尊如是說,竊以為未必是。三“者”字均承“君子之道者三”而來,每一“者”為一種君子之道,譯成白話時不必在字面上一一對應。這段引文見《論語.憲問》章,同書《子罕》章另有一段作“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而無上文“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兩句,孔子論為人,向以“仁”為先,此段既有脫文,順序亦乖,或因錯簡誤入。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只愁自己無能,不愁不為人所知。”】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嚴肅而不與人爭吵,與大家都和睦而不結黨營私。”】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不因某人的言論可取而推舉某人,不因謀人的行為不可取而否定其言論。”】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君子用心於求道而不用心於求食。種地未見得就不挨餓。讀書也就少不得會有俸祿。君子以不得道為憂,不以貧窮為憂。”】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件事情要警戒:少年時血氣未定,要警戒的是女色;壯年時血氣正盛,要警戒的是爭鬥;老年時血氣衰敗,要警戒的是貪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君子敬畏三樣事:敬畏天命,敬畏德高望重的人,敬畏聖人的言論。小人不懂天命因而不敬畏,輕慢德高望重的人,污衊聖人的言論。”】
這一段文字屬於“君子”、“小人”對舉,不列於前而列於此,因與上文“三戒”以及下文“九思”語意聯綴,未便分割。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君子有九件事念念不忘:看要看得清楚,聽要聽得明白,臉色要保持溫和,態度要保持恭敬,說話要誠實,辦事要謹慎,有疑難要請教,忿恨時要考慮後患,有利益可得時要想想是否於理該得。”】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子貢說:‘君子也有憎惡的事嗎?’孔子說:‘有。憎惡說別人壞話的人,憎惡在下位而毀謗在上位的人,憎惡勇敢而無禮的人,憎惡果斷而固執的人。’”】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君子予人恩惠而不破費,使人勞而無怨言,從容而不驕傲,有威儀而不兇猛。”】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不懂得命運,就談不上是君子。”】


不厭其煩地徵引如許有關君子的言論,旨在歸納出孔子所謂君子的定義。通過以上引文,不難看出孔子所謂的君子,其實包含三種不同的意思。上文所謂與小人夠成兩種極端的性格和修養者,只是三者中最常用的一種,大概可以歸結為孔子心目中的標準人格。“君子之道有三”,“君子有九思”云云,可以視為這種用法的代表。用法之二,指在上位的人或應當居上位的人。“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可以視為這第二種用法的代表。“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中的“君子”,也是這種意思。這種用法的對立面,可以是“小人”,也可以是“民”。稱樊遲為“小人哉”的“小人”,就是這種用法的“君子”的對立面。用法之三,第一、第二兩種用意兼而有之或模稜兩可於第一、第二種用法之間。比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兼第一、第二種用意而言。“人不知而不慍”是為孔子所賞識的一種高尚品德。然而,就一般小民百姓而言,自然如此,無須有修養方能臻此地步。只有對於在上位的人或自以為應當居上位的人來說,“人不知而不慍”方才構成一種高尚人格。“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中的“君子”,則為模稜兩可之例。

孔子所謂的君子之所以會具有如此三種不同的含義,竊以為是因為在孔子心目中,但凡在上位的“君子”,都應當具備“君子”這種標準人格;不具備“君子”這種標準人格,也就不配為在上位的“君子”,因而“君子”的第一、第二兩種含義應當吻合,從而出現第三種貌似混淆實為統一的第三種含義。時下廣為流行的理論是:先秦屬於貴族社會,貴族社會的特點之一,是能否居上位,視血統而定,余無與焉。血統非王、非侯、非公卿、非大夫、非士,則居上位無望。考之以史實,則並不盡然。比如,蘇秦遊說不成、大困而歸之時,被人譏笑為不守經商者的本分,可見蘇秦並無貴族血統,卻在日後憑藉口才貴為六國之相。呂不韋本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大商賈,非貴族出身甚明,因以錢財交接秦公子而後得以執秦國之政。雖不能位極人臣,卻也貴為王侯之坐上客者,如魏公子信陵君的門客侯贏、朱亥,前者為門房,後者為屠戶,更是出身下賤的所謂市井小民。可見血統固然為出身的途徑,尚有其他的途徑在,而孔子所主的途徑在“君子”人格。

然則,何為“君子”人格?竊以為“君子有九思”中的“九思”,可以視為“君子”人格的具體定義或細節定義,而“君子之道者三”中的“三”者,則可以視為“君子”人格的抽象定義或原則定義。“九思”明確淺顯,勿庸深論。至於“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若無“司馬牛問君子”一段文字相參考,則未見得會得出“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的解釋。“知者不惑”在“司馬牛問君子”的對答中缺如。孔子向來因材施教,對弟子問的答覆往往具有針對性。司馬牛以善言辭著稱,善言辭者大都不乏學識,故“知者不惑”之所以在“司馬牛問君子”的對答中缺如,想是孔子有意忽略而不提。

孔子的因材施教經宋朝理學家程頤、朱熹等總結和推崇,至今被視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竊以為不然。不以為然的原因之一,對“材”的判斷難免不發生誤會或錯誤。以孔子之明,以孔子與弟子之間關係之密切,尚且不免“以貌取人”和“以言取人”之失,可見量“材”之不易,搞不好,則因材施教就會搞成對牛彈琴。不以為然的原因之二,因材施教意味着對於同樣的問題,極可能給予不同的答覆,結果勢必導致概念模糊、定義混淆。施之於人文科學,未見其妥;施之於自然科學,必然碰壁。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又說丈母狼: 遊走於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
2005: 一個女大學生總結的大學生活
2004: 人生的理想狀態:歸田不解甲,躬耕半畝
2004: 咖香啡語(5)-店員乙
2003: 站着開始(三)
2003:
2002: 冬日的禪意
2002: 閒話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