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昨晚加班寫的科普文章。目的是讓網友們了解為什麼有的人的行為怪異(behavior disorder)。讀者千萬別聯想過多,只管看文章就是。如果文章太長,請看第二部分 (II.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人格(Personality)是心理學中用來表示一個人習慣性的、具有特徵性的個人行為格式或模式。人格顯然受到先天因素影響,也就是說家庭的基因(中文拗口了點)提供了相當傾向性。但是,後天環境對人格的發展和形成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在先天和後天諸多因素的整合作用下,人格以很緩慢的速度,連續性地,逐漸地添加,發展而固定在某種模式上,形成一個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的特性總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格整合性和人格穩定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提到性格二字。性格涵蓋更廣,人格是性格的核心成分。人格障礙,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有招牌式的、習慣的,離開正常行為模式表現出的異常表現。從某種的程度上說,人格異常也可認為是性格異常。
人格障礙有多種,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表演型人格障礙,衝動型人格障礙,偏執性人格障礙等等。本文只討論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I.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病因多種多樣。一般認為與家庭基因、與胎兒的腦發育、青少年時期的精神創傷、家庭的不盡合理的教育、家庭關係破裂,以及社會學習工作環境中遇到打擊有關。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打擊。但在合理的制約,合理的教育,合理的支持和關心環境中,大多數人都能根據社會的共同價值,共同觀點,合理邏輯來約束自身的言論和行為。不幸的是,人群中,有一部分人在經歷了較大的人生挫折(physical and mental):例如腦外傷,情緒精神創傷,失去理想升學機會,工作機會,丟失大宗錢財,這一部分人可能產生心理上的強烈不適應。最首先,表現在為內在的精神活動偏離,神兮兮的。然後發展表現為外在的對社會的衝擊言論和行動,甚至違法,犯罪。這時,不利的環境因素加上先天基因缺陷,就造成了人格扭曲,病人與大眾接受的正常社會生活格格不入。
II.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儘管我們認為診斷主要標準以病人的言論,行為模式是否符合大眾接受的社會規範、法律、以及社會交往為載體,但是病人的行為模式是否能形成在知覺層面,思維層面,情感和意志層面能形成了一種自身獨特的格式,這種格式是否具有長達一定時間跨度的一貫性,可重複性也得予以考慮分析。明確的診斷是有挑戰性,或者說不容易。為此,本文將一些病例在各條標準之後給出,有利於理解。
另外值得說明的是,下列十項診斷標準中,如果一項或幾項合乎,並不能使診斷成立;如果符合大多數的標準,那就提示診斷可能成立。
• 這種人格缺陷常常是持久的、頑固的。青少年時期,就可能開始顯露人格偏異,多數病人在青春期呈現明朗的偏離格式。得不到糾正的成年人,很可能終身不能糾正。病人可能在成年後仍抱怨在中學被人欺負,耿耿於懷;可能抱怨多年前受到某種打擊,懷恨在心。
• 智力可能完全正常,甚至有一部分病人的智力超出常人的平均表現,但是病人在情感、意志和行為方面長期嚴重偏離社會準則的症狀是容易發現的。例如能考進某所名牌大學,但他在社會中卻累累碰壁,個人成就(per????ance)受到明顯影響,與其個人潛力(potential)不成正比。
• 喜愛從反社會的角度標新立異。如在大眾接受簡體字的環境中頑固的使用繁體字,並聯慣性地指責使用簡體字的社會人群不懂得欣賞繁體字的美麗。其實,簡體繁體都有它們存在的理由,病人只是以此為藉口來反社會,對簡體字本身並無厭惡。
• 病人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關係記錄不良。常有較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因而缺乏貼近知己,朋友。反社會行為的特點是屢教屢犯,多次反覆。另外,這種行為常以損人但是也不利己的特徵性結局而告終。
• .病人鮮有自知力,多數不能從失敗的生活經驗中吸取教訓。有時病人察覺到自己的人格問題帶來了麻煩,但卻總是找這樣那樣的藉口為自己開脫,不能正確的認識麻煩的原因,不能有效地糾正。 例如,病人發誓“我永遠也到你們這來了!” 可時過三五天,老毛病有復發,病人又來了。
• 病人喜歡追求超自身能力的新奇和心理刺激。有研究認為這是人格障礙患者的一種補償性精神驅動。例如,不少病人說自己有特異功能,看得到科學界一時無法證實的筋絡,並大言不慚地號稱能用此為他人治病。
• 情緒有時不穩定,容易勃然大怒,病人因小刺激可能引發衝動而向對方予以暴力攻擊。病人大怒時的言語常是污穢言詞,遠離社會公德接受範圍。
• 無 社會責任感,無公共道德觀念。例如,自身接受到有害的禮品後,不是將其拋棄,而是作為禮品轉送他人。
• 病人常對一個大的社會群體予以無端的,缺乏邏輯的惡毒攻擊。例如,謾罵某人種某民族素質差,被侵略者蹂躪是活該;有戰爭傷亡存在和財產損失,那麼所有軍人都是無賴;不顧西藏在中國歷史中的千年往來,從屬關係,一口咬定中國大陸政府1959年侵略了西藏。總之,病人違法攻擊社會後,毫無無悔改之意,把一切責任歸罪於社會,自身缺乏羞恥心和罪惡感。
• 病人雖然反社會,卻又矛盾地強烈期望社會對其予以關注,信賴,用離奇的手段不惜成本地招引社會注意力。例如在學校大門佇立,旁人看他一眼他就能高興;不惜時間在網絡大量書寫,搭理跟貼,以得到回帖為滿足。
III. 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的治療
目前有心理治療、行為治療、藥物治療,甚至外科治療(不詳述)。
IV.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的社會責任
這類人應對自己的言論和行為負責。人格障礙不屬於精神病,不帶有精神分裂的症狀,也沒有幻覺與妄想現象。病人思維並不紊亂,完全有能力完成正常思維。因此,一旦觸犯法律,落下罪行,病人必須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起 法律責任。這一點,與精神病人犯罪的處理不同。
結語: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病人是社會的沉重包袱,很難甩掉。成年病人的預後多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