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一直是我們在海外討論的話題。這次米回國,發現國內的朋友也在談海歸。聽起來挺有意思。這裡介紹一些國內投資人的議論。
早期海歸沒有國內融資的問題,因為那時候中國還沒有錢,海歸的資金主要來自國外。在米讀博的時候,一家著名跨國公司想開發中國市場,請米的學長回國做他們的首席代表。那時候還沒有多少人回國發展,可能受“學而優則仕”傳統觀念的影響,學長拒絕,決定安心讀完自己的博士學位。現在,那家公司在國內已經投資了幾個億,當時的首席代表早以今非昔比。那一次是國外公司和國外資金進入中國市場時帶來的回國潮,當時回國的很多人現在已經成為商界和資本市場的風雲人物。不論是否後悔,學長確實是錯過了一個回國發展的好機會。現在這種為國外公司回國開拓事業的機會不多,即使有,也輪不到沒有這類經驗的海外員工
現在海歸是由中國本身發展的需求產生的機遇。中國推出“千人計劃”引進高新科技人才。各地紛紛建立高新開發區創業園,推出各種優惠條件吸引海外專才。政府或者政府注資的風投基金拿出大筆經費支持海歸創業。對於想回國工作的海外專才,應該是回國發展的好機會。但是,和回國工作的人不同,這些優惠政策對回國創業的人反倒容易產生誤導。這些政策把相當多“准海歸”的精力和時間吸引到申請政府經費上來,忽略了最終決定成敗的是市場。即使拿到了政府的資金,往往使用完第一筆投資以後就難以為繼,只有關門,或者成為低技術的生產型公司。
政府資金限制很多,申請和使用不容易。所以國內的老闆大款就成為海歸創業的資金來源。他們對回國創業的朋友的負面看法值得注意(正面看法就不說了)。
“海歸把創業當成找工作”:國內投資人碰到相當多的海外人才是以找工作的心態創業或者是以創業的形式找工作,要資金要股份要職位要工資,但是不要承擔風險。本身沒有管理經驗,卻要做公司高管當老闆。更誇張的是,想拿投資人的錢做老闆但是不想放棄國外的工作,就和找兼職工作一樣。如果沒有創業的衝動和決心,還是在國外工作更牢靠一些。
“海歸把創業當成搞科研”:國外人才要創業,卻象申請科研經費一樣申請創業資金,只強調博士學位和發表的文章,不考慮產品市場。這可能和國外人才多數是沒有創業經歷的科研技術人員有關係吧。這個問題實際上國內國外都有搞不清的。要創業人才,但卻一定要博士學位和發表的文章。要高端科技項帶頭人,卻要求創業人員必須帶資金帶市場,又回到招商引資的老路。
“海歸不知道創業就是做生意”:國外人才要創業,好像不知道所謂創業就是搞出東西來賣錢。他們說不論在哪國創業,起碼要有產品,如果產品還在研究階段,在國內成功的機會很小,沒有投資人願意出錢搞科研。另外產品要有市場,這才是創業的關鍵,也是資金的長期來源。
“海歸沒有團隊精神”:海外人才太相信個人的力量,往往個人要包辦一切,沒有合理的團隊。據他們講,國外人才有些項目非常好,但是沒有適當的人來做,甚至沒有人可以很好的表達。他們說沒有想到海外人才的表達能力也可以這麼差,都是碩士博士的,幾十個人的場合講話會緊張的發抖,講話漫無邊際沒有重點。聽眾是行政領導和投資人,演講人卻遠遠超過規定時間辛辛苦苦的講電子軌道DNA端粒之類的極其專業的原理。其實對這些聽眾來說,“聽不懂的就是水平高”。試圖讓一點專業知識都沒有的人聽懂那些專業原理是不現實。投資人不管你的電子流到哪裡,只關心他們的錢流到哪裡,流回來的時候是否有回報而已。
“海歸排斥投資人”:聽上去有些奇怪吧?海外人才要資金,卻不要投資人參與管理,也不要投資人監督。可能是受騙上當的故事聽多了,生怕投資人控制公司。這種事情是有,但是也不能不讓投資人看好自己的錢吧。
“海歸沒有法制觀念”:你以為寫錯了吧?很多國外人才回去談項目,其實就是他/她現在公司工作的內容或者大學裡的研究項目,沒有個人的知識產權。弄不好就可能被打成商業間諜。現在國內很重視專利問題,如果大筆投資搞出產品,再發現有專利糾紛,那損失就大了。再多說一句,一些人回國談自己的項目,卻使用所在單位的名稱,不知道國內的很多活動是要宣傳的。一次項目洽談會開完以後,媒體上就有例如“參加洽談的有美國xx部,世界50強的xx公司和xx大學”之類的報道,一旦所在單位發現,就有大麻煩。
看到這裡不要生氣。負面評價只是很少一部分,這部分你在公開場合聽不到,所以在這裡提出來。中國的創業環境變化很快,過去那些成功人士的經驗可能借鑑意義不大,反倒是不成功人士的經歷更值得注意,困難想足了,才不會重蹈覆轍。
相關博文
從百度戰Google看回國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