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那個吃飽了撐的政協委員提案建議廣州市某電視台廢除粵語而改用普通話主持,結果引來一眾也是吃飽了撐的廣州市民無限放大該委員的建議而誇張性地組織起所謂“捍衛粵語”的集會示威活動。據報道,該委員的提案只是他個人的建議,並沒有資格代表官方的指示。而現在市井間出現這麼大的過敏反應,我看既顯示出部分市民的心理脆弱,也顯得有不少粵語人群存在着一種坐井觀天的方言傲慢情結。
很明顯,粵語作為中國南方的一種地方方言,不可能因為某“委員”的提議而被廢除,就像普通話也不可能因為在廣東的日漸普及而完全替代粵語。許多地方方言因為有地利、時勢的催化作用,其生命力反而會格外地悠長。粵語在這三十年的大轉型過程中便是如此。反之,如果一種方言自身不適應時代的進步,不用你去廢,它自然也會自己走向消亡。如今天的許多海南年輕人就已不怎麼會講海南話了,因此有的專家擔心十幾年後海南方言真有可能瀕臨消亡。
但粵語的生命力還遠不至於淪落到需要抗議示威來加以保護的脆弱地步。舉凡世界各地有唐人街的地方,都流行着粵語的交流。廣東在改革開放這麼幾十年裡,粵語不但沒有在公共空間式微,而且電視、廣播媒介上依舊固守着一成不變的顯要位置。
粵語之所以能夠遠走四方,當然主要是因了廣東沿海這個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許多廣東人自古就依靠這種天時地利的條件,飄揚過海,散落天涯。由此而形成了粵語走遍天下的歷史格局。但這並不能說明,粵語從語言的語法結構、語音及詞彙等方面有其明顯優於其他語種的地方而特別好聽、好寫、好記和好學。我有時在思忖,如果東方明珠——香港不在廣東這一邊,而是毗鄰福建或其他省份的那一邊,會不會閩南話就成了時髦、潮流或富裕的象徵呢?換位思考,那不是完全有可能的嗎?
粵語近三十年在內地的吃香,或許加深了廣東人對普通話的輕慢情結。曾幾何時,“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竟成為流行於珠三角打工一族的口頭禪。據我自己在廣東這麼多年的流浪經歷,許多廣東本地人對普通話確有一種毫不掩飾的隔膜感。剛來廣東時,和粵人交流,當然只能說普通話,但對方很多時候竟會嘻嘻哈哈地帶着明顯的優越感指着我說,“嗨嗨,他是說普通話的呃!”有時候還會操着粵語仿佛自豪地聲明:“我不會說普通話”、“我聽不到普通話噢”。似乎普通話在廣東人眼中反而成了鄉下話,而粵語才是天下無敵的普通話。這真是倒了個個兒。廣東人歷來都有善於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評價,但我卻感到,在吸納和容忍普通話的胸懷上,不如上海人來得寬容和大氣。
好在上海人從一開始就沒有選擇廣東人現在這樣大部分都用地方方言統治視覺傳媒的做法。那裡的電視台絕大部分都是採用普通話在主持節目。從這裡,也不難看出上海人在堅持使用自己本土方言的同時,卻有不排斥外來語——普通話的文化開放胸襟。也許正因如此,才形成了上海和廣州在整體文化感覺上的不小差距。
上海話也屬方言,但上海人在語言和文化上的開放心態實在值得廣東人放下身段好好學習。試想,如果上海的很多電視台也向廣州的電視台普遍用粵語方言來播報節目的話,那麼,沒接觸過上海話的非上海籍人就休想聽得懂它的一句話!因為上海話也像粵語與普通話的差別一樣,對外地人而言無異於直面外語一般的窘境。我記得第一次踏足廣州,僅聽電視節目上的粵語播音,就完全不知所云。
廣州在商業上固然繁華,人也很有生意頭腦,但在文化上不必與上海類比,就是與湖南長沙相比,也沒有多少足以傲視群雄的優勢可言。但奇怪的是,這並妨礙大多數廣東人瞧不起說普通話的人。然而事實上,直到今天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在廣東各企、事業單位里占據重要領導職位或關鍵技術崗位的人,往往卻是外地人即廣州人眼中的北方人。從這一點也可看出,廣州本土人在文化素質上並沒有什麼理由可以傲視操普通話的北方人群。
當然,一個外地人,如果不融不進當地的語言,他就沒法融進當地的社交圈子,也就永遠只能游離在外省人的邊緣狀態。我羨慕身邊的很多外省人,他們一來就拼命模仿粵語的發音,而且在我這個外行聽來,說得已是非常順溜,但我從側面知道,那些自以為說得非常地道的外省人,其實在本地人聽來,依然很容易露馬腳:“此兄不是說粵語的。”因廣州人一聽就聽得出來誰是真正的本地人。據說廣州話有一種尾音,那是外省的鸚鵡學舌者很難模仿得滴水不漏的。然而往往學語者並不自知,而土生土長的聽者心裡卻明白得很。
通常,在一個地方,如果讓寄居當地的外地人有排外的感覺,那麼首先是源自語言上的尷尬和壓力。但在廣東的深圳,你就幾乎感受不到排外的壓抑。那滿街的普通話,滿街的北方感受,讓你恍如置身在北方普通話的世界之中。除了路牌上的文字告訴你來到了廣東以外,別的視野所及鮮有令你不適的感覺。有人說,深圳這個移民城市完全是一個傾全國智慧之賜而再造的一個現代化新城。從這個意義上說,深圳的現代化和人文氛圍,並不完全屬於廣東的驕傲,而應屬於各省人才綜合智力的體現。那些強烈抵制普通話的廣州人,不妨看看近在眼前的漂亮深圳有着怎樣的語言構成?而且也該想想,即使對於未來小孩子的文化教育來說,一味排斥普通話是否就是明智的選擇。
有人說,粵語是一種沒有文字的語言。這句話反映的基本上是現實。且不說,現在從小學到大學的語文教材統統都是以普通話編印成冊的,即使是廣州本地的所有紙質媒體也沒有一張是用粵語文字印成的版面。至少孤陋寡聞的筆者如我,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在書店裡可以找到一本完全是用粵語編印的文學作品如小說之類。這種狀況,即使在49年之前也一樣。我這樣說,並不是否定粵語自有它在表達上比普通話生動而貼切的地方,而只是想說,方言不能因為他的傳統或生動性而有替代通用語言的強勢。隨着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成,未來普通話只會依舊強勢下去,而這並不會以政治變革的形勢為轉移。語言只是交流的工具,而不可能充當意識形態的符號。政治是政治,語言是語言,攪合在一起不是借題發揮就是牽強附會。
昨天看到新聞報道上說有3名組織“捍衛粵語”的“帶頭滋事者被拘”,罪名是非法集會。我雖不太認同抗議者借“捍衛粵語”的口號引申來排斥普通話的狹隘胸襟,但我誓死捍衛抗議者有自由集會自主表達意見的民主權利。
我總覺得,外界看到廣州市民們抗議“推普廢粵”的場景,只不過是停留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表層感受,並沒有參透抗議者所要表達的深層意蘊。簡言之,廣州人“保護粵語”只是拿這個話題作為藉口,而抗議那個委員代表的官方勢力動輒擺出一副強勢的話語體系意圖擠占粵語傳統的人文空間,也許才是其不便言明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