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互相滲透。來自英文的上海單字就很多。例如:
拿摩溫(number one 工頭),嗲(dear),軋(get)朋友,拉三(女流氓,lassie),大班(banker),退招水(juice),台型(dashing),阿木林(a moron)混腔勢(chance)鹹水妹(handsome maiden)邋遢(litter)蹩腳(bilge,由船底污水引申) 戇大(gander),赤佬這個字也是英語,實際是英語cheat。估計最早是小騙子的意思。
有趣的是,俺從沒聽說有來自英語的北京詞。倒有幾個明顯來自北京話的英文字,“滿大人”(普通話),“磕頭”(KOWTOW)。當年外國人初到北京,第一個要見滿口京片子的滿大人,以致誤以為滿大人就是官話即普通話。而跟滿大人見面的第一件事就是磕頭。俺記得當年外國使節要見西太后,因不願意磕頭長期見不成。最後決定半跪才見成了。這也許是當年中國唯一成功的外交交涉。
由此可見北京和上海對外國人取不同的態度。北京散發中國影響。上海吸收外國影響。北京驕傲自大,上海謙虛好學。當時北京的傲慢是這樣:雖然我打不過你。甚至得割塊地給你,但見面時,你必須給我磕頭。
這種精神,後來被魯迅總結了。
在北京人中,俺算謙虛好學的。小時候跟北京人學過捅馬蜂窩,打群架,和往人身上啐吐沫,也學過蒸窩頭,養蠶,和刺繡。跟上海人學過罵人,也學過裁縫。說起來沒人信,俺通過學英語糾正過俺的中文發音。磕頭這個詞,俺十六歲以前念成KE1 TOU2。十六歲之後念成KOU4 TOU2。這是學英文悟出來的。因為英文的磕頭是KOWTOW。
俺還通過英文學過福建話。比如,福建話茶的發音為TIE,扛大個的發音COOKIE--苦力。“開賭了”,發音是CAS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