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談到,華夏語在周秦時期,還仍帶有許多來自阿爾泰語的影響(朱學淵)。且不說周人本身是狄人,他們的先祖古公亶父,受其他狄人的挾迫,攜族人逃到羌地,自己過繼入贅給羌人。經過數代繁衍,後來藉助羌部族的強大,終於打敗商紂,入主中原。為了記住與羌戎的聯姻,在姬昌前,每代都是隔代輪流姓姜或姓姬。阿爾泰因素在周人中的留存,就如朱學淵所講的,應該不假。
再不說,有人考證黃帝出於戎狄(郭沫若),而匈奴也是黃帝之後(司馬遷),古華夏語與古阿爾泰語,必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現代西方更有人提出,華夏語很可能源於葉尼塞語。葉尼塞語介於漢藏語與阿爾泰語之間。象漢語一樣有聲調,用前置詞,但同時又象阿爾泰語一樣用後置詞,句型是主賓謂。這更進一步說明了華夏語與阿爾泰語之間的親近關係。
最近讀到,有人考證出甲骨文的自,表示我的時候,讀做鼻。在商代,我字用來代表'我大商'的意思。而自,發作鼻,代表我本人的意思。就跟現代自謙時稱'鄙'差不多意思。
而在蒙古話,突厥語,滿語中,我你他的我,就是發做鼻(BI)的。這不會是巧合吧。
據說,商人能打敗夏朝,是因為商發明的青銅武器,戈。這種強大的商戈,發音是我。我字的甲骨文,左下是爪,右上是戈。爪通手。表示手握這種戈,這種威震天下的獨門殺器。所以商人就以這種'我'來代表自己巍巍上國的意思:我國我邦。到後來,我字用的普遍了,就代替了自(鼻)。
其實,有人考證,最初時,自通鼻。自就是鼻,鼻就是自。發音一樣,意思一樣。我指着自己鼻子,就是我。
總而言之,古華夏語的淵源,至少有些是可以追溯到古阿爾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