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導讀上面就有一篇文章,說77,78屆學生雖然基礎知識不夠,但是最後終於趕上來的文章。
77,78年入學的大學生不能算工農兵大學生,而是文革後恢復高考以後的第一,第二屆。我教過這兩屆所以想發表一些看法。至於工農兵大學生可能是73,74,75那幾年的事,我由於已經被發配到西北大山中所以並不清楚。
77,78屆入學大學生大多是從工廠,還有一部分農村來的文革前高中生以及初中生。由於他們的正常學習被迫中斷,又有7-8年時間沒有學習所以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有些人根本就沒有學過。但是,由於大多數人年紀已經20多歲,甚至將近30歲,比較成熟。尤其這批人長時間在工廠,農村,所以對有上大學的機會非常珍視,所以幾乎所有人都學習非常努力。學習成績確實提高很快。如果讓我說一下77,78屆學生和以後的八幾年學生的質量如何,我說大致相同,77,78屆學生的質量更高一些也說不定。
值得一提的是,大學關門了大家都不上學,中學也是半死不活的狀態。但是突然有機會上大學,什麼人能夠考得上呢?一是原來基礎比較好的,例如老高二,高三學生,或者一直在相關單位工作的,工作中需要不斷學習基礎知識的,三 就是天資很好,雖然長時間脫離了學習的環境,但是卻可以在短時期內迅速加速的人才能考得上。
我體會,我們北醫77,78的學生質量不錯,起碼上學時候的表現。以後的發展如何我沒有追蹤。八幾年以後的學生當然是正規化按部就班上來的,但是學習風氣日壞,學生花了很多時間搞對象,不好好學習,以後更是很多亂七八糟的現象頻仍,質量不敢保證。我還想提一下就是這批學生雖然是按部就班上來的,然而他們的中小學教育已經和以前相比大不如,因為他們的教師都是文革中失學的那一代。教師的質量不行還能指望出優秀的學生?
比較一下近幾十年來的中國大學畢業生的質量,我認為是兩頭好,中間差的局面。更老一些的留學的錢學森,錢三強一代人不算,現在75歲左右有一批人很厲害,引領中國一些尖端技術的發展,他們大概是錢學森那批專家的學生輩,大約是在六零年前後大學畢業的。以後的就慢慢差下來,因為政治干擾教學越來越厲害,直到文化大革命正常教學秩序被完全中斷為止。再就是現在三十多歲的學生很厲害,很多尖端科研都是這幫年輕人作為骨幹中堅力量。比較起來中間的三十年的年齡段的比較差。
還有一件事情必須考慮進去,那就是憑什麼判斷一代人的優劣?
我認為文革中間失學,到農村去消磨了最好的光陰的一代人其實是中國文革後思想最活躍的一代人,中國很多文學界,思想界的改變就是由這批人開始的,可以說這批人中間雖然自然科學不出色,但是在人文科學上是傑出的一代,因為這批人直接在中國最底層生活了不少年,對中國社會的了解超過他們的前輩和後輩。
說到中國最不成器的一代,工農兵學員一代,在業務上,尤其自然科學上確實是最差的一代,但是不要忘了,中國現在的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就屬於那代人。依我看,習近平對中國社會的了解超過胡錦濤和溫家寶,對中國社會的貢獻說不定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