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感觉中,北京象是一个解放前穿着长衫的老教授,上海象是一个解放前西服革履纱厂的老板。 两个人都有过人之处,也都有一些傲慢。但是因为臃肿的长衫在人群中常见,而剪裁合体的西服不常见, 所以纱厂的老板被老百姓白眼就多一些。
上海我不清楚。
北京以前远没有像现在这么排外的,北京向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无论是从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赶考后留下在朝里做官的,或是进京闯荡最后成名的山西钱商;无论是进京的四大徽班,或是同仁堂的乐家祖先。细看起来,很多人都和城外的世界有一丝联系。 细数起来,真正属于北京的名人并不多,但是北京是名人汇聚的地方。北京这六百年的政治中心,给不安于燕雀的人提供舞台,而北京也因这些异乡人生辉。
天子脚下的臣民,600年的都城,北京人的自豪,优越的心里会有的。但是因为老北京最讲究个礼字, 不能人家挑出理儿来,所以待人接物很是热心温和的。你如果去看李敖,梁实秋,或者林海音笔下的北京,你会知道我说得没错。
但是我说的是老北京。北京人的优越感从哪里渐渐成为猛兽的? 这个根源从共产党的户籍制度来的。以前的中国,城乡分别不是一条线的,更多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城里的大老爷,老了可能回到家乡做一个乡绅。 乡下的年轻人来到城里做个小伙计,但是不妨碍他在乡下讨房老婆,置办两亩地。 然而自从共产党实行户籍制度,人为的区分出来城市户口,农民户口以后,人群被明显的区分出等级的时候, 歧视也就随之而来了。 其实,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你都能感受到城市人对乡下人的优越感的。
再有这五十年共产党对北京的神化(跟着人被神化而来), 北京人的心中的骄傲也越来越升级。90年代以前,因为还有老北京人,因为社会秩序还没有完全打乱,因为普通的北京人还有“盼头”,所以,心中的优越还会被老北京的包容控制住。再往后,懂礼的老北京们走出历史之外, 安于平安沉稳的北京人要面对新社会的大浪,而普通的北京人觉得没有"盼头"的时候, 心中一定要找一个抱怨的目标,党是爹,国家是娘, 不好抱怨,只好把怨气发在同是兄弟的“外地人”身上。这种排外你可以在我们所处新的家园也找到的。
我自己是曾经有优越感的人,可是当我来到国外被人歧视的时候,我脆弱的自尊心被打击的时候,我对歧视就看得更加重。 也许这也是很多非北京人的被歧视后的心理感受。
也许有更多的“外地人”进到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掺沙子,会让这种隐性的歧视慢慢减少吧,我真的不知道。
也许你不相信,离别12年以后,当我第一次回到北京,我竟然能感受到我的"同乡" 对我的优越感。 我惊异于北京的变化,我也为我心目中的老北京消亡而沮丧。但是我的叹息也好,痛苦也好,不过像繁忙的南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的一声叹息, 而我还是要跟着人流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