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昨晚加班写的科普文章。目的是让网友们了解为什么有的人的行为怪异(behavior disorder)。读者千万别联想过多,只管看文章就是。如果文章太长,请看第二部分 (II.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人格(Personality)是心理学中用来表示一个人习惯性的、具有特征性的个人行为格式或模式。人格显然受到先天因素影响,也就是说家庭的基因(中文拗口了点)提供了相当倾向性。但是,后天环境对人格的发展和形成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在先天和后天诸多因素的整合作用下,人格以很缓慢的速度,连续性地,逐渐地添加,发展而固定在某种模式上,形成一个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性总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整合性和人格稳定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提到性格二字。性格涵盖更广,人格是性格的核心成分。人格障碍,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有招牌式的、习惯的,离开正常行为模式表现出的异常表现。从某种的程度上说,人格异常也可认为是性格异常。
人格障碍有多种,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等等。本文只讨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I.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病因多种多样。一般认为与家庭基因、与胎儿的脑发育、青少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家庭的不尽合理的教育、家庭关系破裂,以及社会学习工作环境中遇到打击有关。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打击。但在合理的制约,合理的教育,合理的支持和关心环境中,大多数人都能根据社会的共同价值,共同观点,合理逻辑来约束自身的言论和行为。不幸的是,人群中,有一部分人在经历了较大的人生挫折(physical and mental):例如脑外伤,情绪精神创伤,失去理想升学机会,工作机会,丢失大宗钱财,这一部分人可能产生心理上的强烈不适应。最首先,表现在为内在的精神活动偏离,神兮兮的。然后发展表现为外在的对社会的冲击言论和行动,甚至违法,犯罪。这时,不利的环境因素加上先天基因缺陷,就造成了人格扭曲,病人与大众接受的正常社会生活格格不入。
II.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尽管我们认为诊断主要标准以病人的言论,行为模式是否符合大众接受的社会规范、法律、以及社会交往为载体,但是病人的行为模式是否能形成在知觉层面,思维层面,情感和意志层面能形成了一种自身独特的格式,这种格式是否具有长达一定时间跨度的一贯性,可重复性也得予以考虑分析。明确的诊断是有挑战性,或者说不容易。为此,本文将一些病例在各条标准之后给出,有利于理解。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下列十项诊断标准中,如果一项或几项合乎,并不能使诊断成立;如果符合大多数的标准,那就提示诊断可能成立。
• 这种人格缺陷常常是持久的、顽固的。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开始显露人格偏异,多数病人在青春期呈现明朗的偏离格式。得不到纠正的成年人,很可能终身不能纠正。病人可能在成年后仍抱怨在中学被人欺负,耿耿于怀;可能抱怨多年前受到某种打击,怀恨在心。
• 智力可能完全正常,甚至有一部分病人的智力超出常人的平均表现,但是病人在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长期严重偏离社会准则的症状是容易发现的。例如能考进某所名牌大学,但他在社会中却累累碰壁,个人成就(per????ance)受到明显影响,与其个人潜力(potential)不成正比。
• 喜爱从反社会的角度标新立异。如在大众接受简体字的环境中顽固的使用繁体字,并联惯性地指责使用简体字的社会人群不懂得欣赏繁体字的美丽。其实,简体繁体都有它们存在的理由,病人只是以此为借口来反社会,对简体字本身并无厌恶。
• 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记录不良。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因而缺乏贴近知己,朋友。反社会行为的特点是屡教屡犯,多次反复。另外,这种行为常以损人但是也不利己的特征性结局而告终。
• .病人鲜有自知力,多数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有时病人察觉到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了麻烦,但却总是找这样那样的借口为自己开脱,不能正确的认识麻烦的原因,不能有效地纠正。 例如,病人发誓“我永远也到你们这来了!” 可时过三五天,老毛病有复发,病人又来了。
• 病人喜欢追求超自身能力的新奇和心理刺激。有研究认为这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补偿性精神驱动。例如,不少病人说自己有特异功能,看得到科学界一时无法证实的筋络,并大言不惭地号称能用此为他人治病。
• 情绪有时不稳定,容易勃然大怒,病人因小刺激可能引发冲动而向对方予以暴力攻击。病人大怒时的言语常是污秽言词,远离社会公德接受范围。
• 无 社会责任感,无公共道德观念。例如,自身接受到有害的礼品后,不是将其抛弃,而是作为礼品转送他人。
• 病人常对一个大的社会群体予以无端的,缺乏逻辑的恶毒攻击。例如,谩骂某人种某民族素质差,被侵略者蹂躏是活该;有战争伤亡存在和财产损失,那么所有军人都是无赖;不顾西藏在中国历史中的千年往来,从属关系,一口咬定中国大陆政府1959年侵略了西藏。总之,病人违法攻击社会后,毫无无悔改之意,把一切责任归罪于社会,自身缺乏羞耻心和罪恶感。
• 病人虽然反社会,却又矛盾地强烈期望社会对其予以关注,信赖,用离奇的手段不惜成本地招引社会注意力。例如在学校大门伫立,旁人看他一眼他就能高兴;不惜时间在网络大量书写,搭理跟贴,以得到回帖为满足。
III. 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治疗
目前有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甚至外科治疗(不详述)。
IV.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社会责任
这类人应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人格障碍不属于精神病,不带有精神分裂的症状,也没有幻觉与妄想现象。病人思维并不紊乱,完全有能力完成正常思维。因此,一旦触犯法律,落下罪行,病人必须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起 法律责任。这一点,与精神病人犯罪的处理不同。
结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人是社会的沉重包袱,很难甩掉。成年病人的预后多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