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记者 祝楚华 核心提示 他们的发现 穴位真的存在吗?如何解释中医针灸的作用原理?梁繁荣教授领衔的团队从穴位状态、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神经影像学、代谢组学等四个方面,初步证明:针刺穴位时,人体会有明显的不同反应;穴位与疾病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中医不被一些发达国家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是其还不能用医学界公认的现代医学知识予以完整解释。昨日,由科技部等13部委和四川省政府举办的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成都举行,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梁繁荣教授领衔的团队,通过经穴效应特异性生物学基础等研究,已经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知识初步解释了中医针灸的作用原理。 穴位具有特异性 针刺与其他部位反应不同 要解释中医针灸的科学原理,首先需要证明经穴的特异性。简单理解,该特异性包括至少两层含义:其一,用针刺穴位和刺人体其他部位时,人体有明显的不同反应,特别是所患疾病的反应明显不同。其二,不同的穴位对应一种或几种特定疾病,穴位与疾病也具有对应关系。 这两点,梁繁荣教授通过经穴特异性规律文献评价研究、临床研究方案优化、临床评价研究,以及大量实验予以了证实。他们研究的病种,包括偏头痛、功能性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脑梗死、周围性面瘫等。比如,对676例原发性痛经和480例贝尔面瘫的临床研究,都证明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 不过,证明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存在后,更重要的是,必须从生物学基础上对其进行阐释,用现代生物学原理揭示其科学内涵。在这方面,梁繁荣领导的团队又进行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他们从穴位状态、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神经影像学、代谢组学四个方面,用现代生物学原理初步揭示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本原理。 揭中医神秘面纱 才能获国际认可 梁繁荣领导的课题组的上述研究成果,已有部分发表在《Nature reviews》(《自然综述》)《The Lancet Neurology》(《柳叶刀神经学》)、《BMC Bi-ology》(《BMC生物学》) 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梁繁荣说,这说明这些成果已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他还发现已有部分西方国家将中医针灸诊疗费用,纳入了其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这说明其基本承认中医针灸是一种医疗手段。不过,中医还要进一步从现代科学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才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他本世纪初出国时,经常遇到人们对中医科学性的询问,这是因为国外的质疑不仅对中医构成挑战,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混乱。而梁繁荣课题组的研究,初步解释了其科学原理,对今后的更深入研究也有重大意义。 链接 中国首部《中医药法》即将出台 成都商报讯(记者 祝楚华)昨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中医药国际协作与发展政府论坛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法监司司长査德忠透露,中国拟就中医药发展出台专门的综合性法律,目前《中医药法》正在进一步修改征求各方面意见,并即将交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预计很快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据悉,这将是中国首部专门规范中医药发展的综合性法律。 四大研究 内脏受损 相应穴位有反应 据梁繁荣介绍,研究发现,人体内脏局部损伤时,相应皮肤穴区反映强弱和穴位敏感点面积大小的变化,与相应病损严重程度有着密切关系。通过神经电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发现穴位是“活”的,即人体健康时穴位属于“沉寂”状态,生病时则为“激活”状态。比如,对胃黏膜局部注射芥子油后(相当于胃出现“病态”),此时监测两处神经元对“中脘”穴针刺引起的反应,发现较胃正常时都明显增强,这意味着穴位从“沉寂”状态进入“激活”状态。 人体生病 相应穴位肥大细胞增多 研究人员还运用分子生物学、光谱学、免疫病理学等,对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与经穴特异性进行了研究。肥大细胞是人体本身就存在的细胞,它比一般的类似功能细胞拥有更多的化合物。研究人员发现,人体穴位与非穴位,在肥大细胞分布、胶原形态、元素含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人生病时,相应穴位的肥大细胞会比健康时增多。肥大细胞膜上有着释放细胞内颗粒的“通道”。对穴位针刺操作时,胶原被破坏,肥大细胞内更多的颗粒物被释放出来。这说明,肥大细胞脱颗粒是针刺效应起始信号之一。 针刺穴位 脑神经有相应反应 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神经影像学特征的研究则表明,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中枢响应具有靶向性趋势。“简单理解,就是针刺穴位时,大脑神经中有部分发生相应反应。”梁繁荣说,比如针刺与胃有关的穴位,则控制胃功能的神经区域有反应,这种反应进一步调节胃及其相关的生理活动,从而对胃的疾病进行修复,实现治病的效果。对痛经等多种疾病的研究,也有类似神经影像学的发现。 针刺穴位 可影响人体代谢 此外,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代谢组学研究还发现,针刺穴位可通过内分泌系统影响人体代谢。比如,对71例偏头痛等相关疾病进行针刺治疗后,对其血浆核磁共振氢谱的模式进行识别分析,发现针刺经穴对偏头痛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一系列偏离常态的关键代谢产物的调整效应和针对性,明显优于针刺非穴位。“这就是说,针刺穴位影响了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代谢产物。”梁繁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