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到堪培拉,从亚洲到非洲,中国的一些驻外使节以好斗甚至出格的语言为北京的政策与立场进行辩护,在新冠病毒疫情的问题上更是锋芒毕露。他们的这些言行在不少国家的首都掀起了一场场外交风暴。昔日一向低调行事的中国驻外使节现在为什么不顾外交风范,甚至变身为“战狼”?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什么深层的文化和社会原因?
中国驻外大使的言行引发外交风暴 4月14日,法国外长勒德里昂召见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向他表达抗议。此举及其罕见。早在1964年,法国不顾当时的冷战氛围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作为第一个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法国政府很少紧急召见中国驻法大使。用评论人士的话说,这次的行动本身 “已足以显示法国无法按捺的愤怒。” 法国的愤怒源自中国驻法大使馆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刊登的一系列文章,指称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政府应对疫情缓慢而且错误的指责中国对疫情的爆发负有责任。一些文章指控欧洲带有种族主义。4月12日刊出的题为《把颠倒的事实再颠倒过来—一名中国驻法使馆外交官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观察》一文,更是指称法国养老院的员工在新冠疫情期间不顾这些老年人的死活,擅离职守,而法国政府未能控制局面。中国驻法大使馆的发言人还几次发表声明,对法国媒体在新冠疫情上有关中国政府的报道提出批评。 引发外交事端的并不只是中国驻法大使。 今年的1月21日,瑞典外交部召见了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这位大使此前接受瑞典电视台(SVT)专访时批评瑞典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他形容瑞典媒体有如48公斤轻量级拳击手想挑衅86公斤的中国重量级拳击手,后者出于礼貌和善意要前者少管闲事。 桂从友说:“轻量级选手不听,继续挑衅,甚至闯入重量级选手家中。这个86公斤级的重量级拳击手能有什么选择?” 瑞典外交部长林德认为,桂从友的言论是“令人无法接受的威胁”。 中国驻外大使因为其言论而引发外交风暴的最新案例发生在堪培拉。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成竞业日前在接受《澳大利亚金融评论》(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采访时暗示,如果澳大利亚政府继续推动调查新冠病毒起源,中国公众日后也许会抵制澳大利亚产品或不来澳大利亚旅游。这个言论被澳大利亚政府视为“经济胁迫威胁”。 在英语词汇里,人们经常用"外交"(diplomatic)一词来形容某人善解人意,精于周旋,能够平和地解决问题或促进讨论,这些中国外交官却让人们想起因为一部中国民族主义大片而时兴的新词“战狼”。 澳大利亚任职时间最长的外长唐纳表示,冷战以来,他还从未见过一位大使的行为像中国驻澳大使那样“鲁莽”(reckless)和“不外交”(undiplomatic)。 中国驻外大使不称职? 出生于中国并参与了中美建交秘密谈判的前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J. Stapleton Roy)认为,这些大使的这种行为与他们的专业背景无关。 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一般来说,中国的驻外大使都是相当称职的。几乎所有的中国大使都是职业外交官,而不像美国,可能多达40%的大使是政治任命。” 这些涉事大使的简历显示,他们都是职业外交官。 1964年出生的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毕业于中国外交学院,在1988年就开始驻外,2001年出任驻法大使馆的参赞,曾挂职担任武汉市副市长,也出任过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政策研究局局长。2017年担任驻加拿大大使,2019年7月出任驻法大使。在中国官场,驻法大使为副部级。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有法学硕士学位。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过,94年被派驻到俄罗斯,后来是驻俄罗斯大使馆的参赞。2017年出使瑞典之前担任过外交部欧亚司的司长。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成竞业获得过文学硕士学位,从1990年开始就是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成员,有多年的多边外交经验,担任过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在出使堪培拉之前担任过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代表和特命全权大使。 包道格:中国的外交官长期被批没有骨头 在美国驻新加坡和北京大使馆工作过并以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的身份担任美国驻台湾非官方代表的包道格(Douglas Paal)认为,虽然说并不是每一位中国驻外大使都十分称职,因为北京在选拔外交官时偏重他们的外语能力,但是作为外交官,他们很清楚,这些行为显然与他们想要在驻在国达到的目的是相左的。他认为,这些外交官选择这种“不外交”的策略另有政治原因。 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按照外交的定义,这种行为肯定与在外国环境中成为中国政府立场有说服力的阐释人适得其反。如果它与担任大使的目的造成了相反的效果的话,那一定是为了其他的目的。” 担任过老布什总统的特别助理兼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的包道格认为,这些外交官的行为与他们在国内受到的压力有关。 包道格说,中国外交部长期以来被国内民族主义者骂为软骨头,习近平政府的这些使节想要显得自己硬起来了。 他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因为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中国的网民一直试图向外交部送钙片,让他们长骨头、有嵴梁、对外更强硬。所以他们一直承受着这种压力。” 芮效俭:对外表现是为投北京所好 担任过美国驻新加坡、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大使的美国资深外交官芮效俭表示,大使是一国政府向另一国政府派驻的代表。对于大使来说,除了其它职责外,最重要的是获得本国政府以及驻在国政府的信任。他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获得驻在国政府的信任更为困难,但是这些中国大使之所以惹起风波,是因为他们在新冠疫情的问题上竭力为中国当局反击,这种赤膊上阵是为了获得北京的首肯。 他说:“我认为,有些大使正在做他们认为能获得北京垂青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这一点更为重要,而不是被当地政府视为按正常外交风范行事。因为目前这些表现怪异的人,在中国的不同环境下,他们不会表现怪异。所以,导致他们这样表现的因素是中国的国情。” 文革时期有过类似现象 拥有45年外交经验并获得“职业大使”这个外交官最高头衔的芮效俭说,中国外交官这种做给中国国内看的事情以前也发生过。 他说:“要看本国政府的情况,大使可能会受到压力,去做一些通常情况下被外国政府视为不合适的事情。我看到过这种情况的发生。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大使不得不做出一些怪异的事情,以反映他们预计可能会从北京那里得到的指示。我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这种现象的重演。” 芮效俭大使不认为北京会明令指示这些驻外大使发表那些具体的激进言论,但是他们自己认为,北京指望他们这样做。 目前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杰出研究员的包道格也认为,中国外交官目前的这种表现与国内政治有关,让他想起文革时代。 他说:“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那个时期,一些大使的立场很荒谬。但这一切都是关于中国的国内的革命,而不是外面的世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熟悉中国官场的一些中国观察人士也持这种看法。 一位长期驻外并与中国外交官有很多接触的中国资深记者在被问到如何看待中国这些大使的表现时做出了言简意赅的回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北京的历史学者、时评人士章立凡也对美国之音表示,这些外交官是在“揣摩圣意”,竭力迎合强调“斗争”的习近平外交思想。 尽管中国大使的“战狼”外交备受非议并引起国际反弹,然而,鉴于中国国内的这种政治环境,观察人士认为,战狼式的呼嚎只会更加勐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