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地处六盘山西簏,是宁夏人口第一大县,现有人口接近 50 万。虽然说“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名句脍炙人口,外省的群众也许对西吉县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其实说起来,西吉县应该还是有点名气的。譬如在 2004 年 2 月,西吉县就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2011 年之后又先后荣获首个“中国文学之乡”、“中国西芹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国家级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等荣誉称号。面对这些荣誉称号,我实在无法把它与“国家级贫困县”联系起来。
根据西吉县政府办提供的资料显示,西吉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土地辽阔,类型多样,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其中黑垆土面积最大,占土壤面积 87.75%。黑垆土比较肥沃,生产潜力较大。境内有白桦、山杨、山柳、辽东栎,多代萌蘖叶混交林,分布在阴坡、半阴坡;树种榛子、酸刺、枸子、黄刺玫、山桃,分布于阳坡、半阳坡。农副产品有马铃薯、白豌豆、胡麻、芸芥、五谷杂粮及肉、蛋、毛、皮等。境内已探明的矿产有11处,即油页岩、铜、石膏、泥灰岩、石英砂、砂砾石、石料、砖瓦粘土、磨石、芒硝硫,计有矿产地36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11处,矿点19处。
粗略一看,西吉县的硬件不算差,陷入“贫困”境地的原因估计要从气候、交通运输、资源分配等方面来思考。由于西吉县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生态环境脆弱,“十年九旱”,灾害频繁。年平均气温 12.7℃,最高气温 42.00℃,最低气温21.80℃,每年均降水量 570.2 毫米,年最大降水量 1088.1 毫米,每年最小降水量220.3 毫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 95 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1/20。这是一项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至于运输条件看来还不错,截至2018年,载货汽车占全县机动车 80% 以上,全县19个乡镇全部通客车,乡镇和行政村通车率都达到100%。
尽管气候条件不佳,水资源匮乏,西吉县的农产品却有着骄人的成就。2004 年 2 月,西吉县就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产品销往国内外。西吉县农牧局在 2016 年的一篇报导把西吉县的马铃薯称之为“不愁销路的俏姑娘”。2010 年由于当地所生产的西芹皮薄、纤维少、柔嫩、味鲜、色亮、口感好的优良品质,荣获“中国西芹产业之乡”的称号, 2012 年更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除此之外,如本文第一段所罗列出来的,西吉县还获得过一长串的荣誉称号。在我看来,参与“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西芹产业之乡”、“国家级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县”这类活动对于提高产品知名度,促进商品推广很有必要。至于参加诸如“中国文学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这类评选活动,对民生福祉究竟有多大的助益,恐怕只有当地民众能够感受得到。如果属于“赔钱赚吆喝”的买卖,那就要算是资源错配了。
西吉县终于脱下“贫困县”的帽子,这是令人振奋的喜事。虽然说“脱贫”离达到“小康”的指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毕竟是向前走了一大步。然而我还关心那些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成因。公开资料能够查到西吉县个别领导多次在扶贫领域违规违法,多次发生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浪费、闲置以及违规采购、规避招投标等情事,因此导致相关责任人被惩处。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资料一面倒,宣传口对各级领导在“脱贫”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做了详尽的报道,唯独不见对于“贫困”的成因有认真的探讨,更不要说有任何防范“反弹”的意识和举措。而我觉得,如何“断穷根”应该是一项同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