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九)
送交者: pifu01 2021年09月09日19:10:38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二、正示調和之法(調五事:飲食、睡眠、身、息、心)

  己一、釋名述義

  云何名「調和」?今借近譬,以況斯法。如世間陶師,欲造眾器,先須善巧調泥,令使不強不懦,然後可就輪繩。亦如彈琴,前應調弦令寬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行者修心,亦復如是!善調五事,必使和適,則三昧易生。有所不調,多諸妨難,善根難發。

  ‧  調和之意義 ---- 今借譬喻,以此況調和之法。如世間做陶器的師父,欲造種種的陶器,先須善巧調泥(調五事),令使不強(干)不懦(濕),然後置於轉輪而成形(修止觀)。亦如彈琴,之前應調弦(調五事)令鬆緊適當,才可彈弄(修止觀),出諸妙曲。行者修心,亦復如是!善調五事,使令和順適當,則三昧易生。有所不調,多諸障礙,止觀之善根難發。

  ‧  由此可知,修止觀前,必須要有一利於修止觀之環境,因此必須調和五事,才能長期用功。

  己二、調和五事分三:初調飲食。二、調睡眠。三、調三事。今初。

  庚一、調飲食

  一調食者:夫食之為法,本欲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竟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穢濁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為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故經云:身安則道隆 飲食知節量 常樂在空閒 心靜樂精進 是名諸佛教

  ‧  飲食有二好處:1. 資身----資養色身,使色身生存,2. 進道----因氣血充足,而增進道業。欲界眾生有飲食、睡眠、男女三種欲望,而佛陀特別訶責男女之欲望(訶五欲),因男女之欲望,完全無功德,只有過患,故要佛弟子完全熄滅男女之欲。而欲界眾生不能完全無飲食、睡眠,故佛陀要佛弟子調和飲食、睡眠。

  ‧  調和飲食之量-----

  食若過飽:則呼吸短促,身體滿脹,提不起勁,筋脈不通;影響內心閉塞,坐念不安。

  若食過少:則身體之氣血虛弱(身羸)內心浮動(心懸),不能專注(竟慮不固)。

  ‧  因此過飽、過少皆非得定之道。通常飲食若能維持身體機能,則少吃為宜,慢慢調試,試試不同食量及打坐之效果,調出最適合自己之量。

  ‧  調和飲食之質-----

  若食臭穢污濁之物,例如五辛等本質穢濁之物,生食增加瞋恨心,熟食增加淫慾心,又如腐敗之物,增長黴菌,此等穢濁之物食入令人心識昏迷;若食入與體質不合之物,則觸動老毛病(宿病),使四大失調。凡夫之身心,包含色心二法,由色心二法開出五蘊,由五蘊而開出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識即明了性,為能緣,塵為所緣,識必須依止根才能生起了別,根(四大)若有問題,則明了性會受響影。

  ‧  戒律中之不飲酒戒,制定之因緣如下:古時有一村莊,有一毒龍,村民不堪其擾,而至僧團,請求降伏此毒龍。僧團即派大阿羅漢周利盤陀伽去調伏此毒龍。大阿羅漢之神通廣大,馬上就調伏了此毒龍,將它置於缽中。此時村民大喜,故準備眾多飲食,禮請周利盤陀伽去應供。應供物中有瓶黑酒,周利盤陀伽不知而將此黑酒飲盡,此後便頭昏眼花,欲走回僧團。不料尚未到僧團即不支倒地。佛陀見之,便問:「此人是誰?」阿難答曰:「周利盤陀伽。」佛陀曰:「此人是否為調伏毒龍之人?」阿難答曰:「是。」佛陀曰:「此人是否可調伏地上的蛤蟆?」阿難答曰:「否。」佛陀因此訶責飲酒種種之過患,召集所有僧團,而制定不飲酒戒。由此可知,大阿羅漢之聖人,其五分法身堅固成就,若食入不適合之飲食,仍會受極大的影響。凡夫亦然,為心識之依止處,若不調和,則明了心亦會受影響。

  ‧  故修定之前,必須注意飲食,須審慎之也。故【毗葉羅如來略教戒】經云:

  「身安則道隆 飲食知節量 常樂在空閒 心靜樂精進 是名諸佛教」

  ‧  調身----「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身體健康道業才能成就,

  注意飲食之質量。

  ‧  調心----「常樂在空閒,心靜樂精進」於空閒處安住,息諸緣務,

  內心於寂靜處修止修觀,每日精進不間斷。

  如此調身、調心為三世諸佛之共同教誡

  庚二、調睡眠

  二調睡眠者:夫眠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復喪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

  故經云:「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  眠與痴心所相應,睡眠時失去明了心(無明惑覆),因此不可放縱!若睡眠太過,則時間空過,亦會喪失之前所成就的止觀功德。睡眠時,身體機能緩慢,時間恰當則可養神,若睡眠太過則令腦缺氧,易頭昏腦脹,身心懶散,令心暗昧,打坐時不得法喜,善根沉沒。故當覺悟生命無常,應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內心明了寂靜。如是明了寂靜之心,乃可安住於佛法僧(棲心聖境),相續用功,三昧現前。故【遺教經】云:「初夜後夜,亦勿有廢。」初夜、後夜不得睡眠,只於中夜睡眠四個小時。瑜伽師地論】對睡眠亦有二種說法,一則與【遺教經】同,睡眠以四個小時為宜;另一則睡眠以六個小時為宜。「勿因睡眠,令一生空過,既無懺除罪障,亦無增長福慧,無所得也。當念身心剎那剎那之幻滅,如無常之火,燒諸身心世間,當趁無常之火未燒身前,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  古印度將一日分六時,即日三時,夜三時,每時相當於現在的四個小時。

  ‧  【瑜伽師地論】指出,睡眠不宜過久,若超過六個小時,則令心暗昧,善根沉沒。若用功時累了,則可小睡片刻(分段睡眠),醒後馬上用功。

  庚三、調三事 分三:初入禪。 二、住禪。 三、出禪。 今初。

  辛一、入禪 分三:初調身。二、調息。三、調心。 今初。

  壬一、調身

  三調身,四調息,五調心,此應合用,不得別說。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是則入住出相有異也。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慾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詳審。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粗,則散亂難錄,兼復坐時煩惱,心不恬怡,是以雖在定外,亦須用心,逆作方便,後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

  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次當正腳,若半跏坐者,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腔臂齊;右腳指與左臂齊;若欲全跏,即正右腳置左腳上。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次當正身,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三,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次當用口,唇齒纔相掛着,舌向上齶,次當閉眼,纔令斷光而已。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切爾搖動

  是為初入禪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  智者大師將修習止觀分為入禪、住禪、出禪三個次第。

  調五事中,飲食、睡眠分開調,身、息、心則應合用,不得別說。

  ‧  未修止觀之人,心常向外攀緣,心光外泄,不易察覺身、息、心互相之關係,而修止觀之人,則可察覺身、息、心互相之關係,一但身、息調合,則內心亦調合;內心明靜,則身、息亦調合。身、息、心雖應合,但亦有初、中、後之次第,調合方法不同,則入禪、住禪、出禪之相亦有異也。

  ‧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慾修止觀前一個小時(定外),行住坐臥,動靜運為,皆須小心注意,因身心有等流性,修止觀前一個小時內任何之行為,皆會影響修止觀。

  ‧  若修止觀前作粗(粗)獷費體力之工作,或是內心煩惱粗(粗)獷,例如修止觀前與人吵架,則氣息隨粗(粗),則散亂難錄(念力),打坐時煩惱不安(昏沉、掉舉),內心不寂靜(恬怡);因此修止觀前,身體及內心皆不宜粗(粗)獷,因此雖在定外,亦須用心,為修止觀做準備(逆作方便),後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

  ‧  南傳與北傳佛教有不同入禪調身之法:北傳者先拜佛、念佛、經行之後才坐下,由粗而細,先拜佛(粗)令氣血順暢,此時稍喘,經行(細)調合喘息之後才坐下。南傳則不強調拜佛,而強調經行,於打坐前先經行一個小時,由慢而快再慢,之後再坐二小時,再經行一個小時………..,藉由經行於出入禪時調身。總而言之,修習止觀前,皆必須調身,為止觀之前方便。

  ‧  智者大師指出打坐之方法(由下而上):

  一、初至繩床(打坐處),須先安置坐處,使令舒適穩定,久坐無妨礙身體。打坐之座位,後方須稍微高於前方,否則久坐易駝背,此外,坐墊須通風(例如竹墊),否則坐久易生腸病(瘡)。

  其次應當將腳擺好(正腳),若半跏趺坐者,以左腳置右腳上,令左腳指與右臂齊,右腳指與左臂齊;若欲全跏趺,即右腳置左腳上。

  ‧  腳的姿勢會影響氣息,佛陀於經論中讚嘆全跏趺,因全跏趺較穩定,脊椎不易彎曲(駝背),令氣血充足,使令明了心強,精神集中。密宗經論將全跏趺分為二種:1. 降魔坐(右腳在下):中國禪宗多屬此,此坐可破惡,調伏煩惱力量強。2.吉祥坐(左腳在下):密宗多屬此,此坐可生善,生起大悲心。

  整脊師則建議降魔坐、吉祥坐交替而坐,否則脊椎易偏向某方。

  二、次解寬衣帶使會整齊,不宜穿緊繃衣着,亦不令坐時脫落。

  三、次當安手,手腳之上下位置必須一致,若左腳在上,則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疊雙手,頓置左腳上,不令手懸空,否則心不易專注,稍微靠近身體,手掌置於中心,不偏左亦不偏右。

  四、次當調整身體(正身),以腰為中心,前後左右轉動,作七八次,如似按摩法,手足仍置於中心,如是轉動後,則令脊椎端直,自然下坐,勿彎曲(氣不通)亦勿高聳

  五、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成一直線,不偏不斜,不低頭亦不抬頭(昂),應稍收下頷,令頸部筋脈流暢。

  六、次當口吐濁氧。吐氣之法,先深吸氣,開口放氧,不可粗急,應綿綿慢吐,使氣順暢而出,觀想氣脈不通處,將阻塞之廢氣,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吸入清氣,如是三次,若身息調和,一次亦可。

  七、次當閉口,嘴不用力閉,唇齒稍接觸即可,舌頂上齶,使氣脈通暢,滋生唾液,不使上火氣,幫助消化

  八、次當閉眼,令斷光就可,不可太用力閉。

  九、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不再動搖。

  ‧  是為初入禪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使身體不鬆懈(寬)亦不繃緊(急),寬急得所,是身調相。

  壬二、調息

  四、初入禪調息法者,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

  云何為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覺有聲也。是風也。

  云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

  云何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

  云何息相?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此為息相也。

  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則定。

  坐時有風喘氣三相,是名不調;而用心者,復為心患,心亦難定。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寬放身體。三者想氣偏毛孔,出入通同無障。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

  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言之:不澀不滑,是調息相也。

  ‧  智者大師將氣息分為風、喘、氣、息四種相狀。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

  ‧  云何為風相?坐時鼻中氣息,出入有聲。是風也,此乃氣管或肺

  病之相。

  云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阻礙)不通,是喘相也,即中氣不足,上氣不接下氣。

  云何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多由做粗工或個性急躁而來。

  云何息相?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微細而深長,資養心神,使會安穩,心情悅豫,此為調和息相也。中國道家亦講究調息,吸氣應自然,吐息應慢,將濁氣完全吐出,吸:吐=13721)。

  ‧  一般修止觀皆以息為所緣境,若以風為所緣境,久了心亦散亂(守風則散),守喘(上氣不接下氣)則結(悶悶不樂),守氣則易疲勞,守息則定

  ‧  打坐時若有風喘氣三相,是名不調;若用心於不調之氣,則內心亦生病,則心難定。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者、將心置於下着之所緣境,例如丹田、腳掌、大地。【清淨道論】指出,可於打坐前,離身體幾公分處,置一不太亮的小燈於大地,關掉其餘的燈,將心安住於此小燈泡,心往下降,氣息亦下降,不易浮動。二、寬放身體,從上而下放鬆身體,專注為心地法門,身體不需緊繃。三者,深呼吸,觀想氣偏毛孔,排出濁氣,出入無障礙。或慢慢吐氣,將濁氣排出。

‧  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修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言之:不澀(障礙)不滑(急促),微細而深長,是調息相也。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剛剛FOX的消息,川總被提名2021諾貝爾
2020: 石頭記的視頻說這次大選加州可能翻紅
2019: 不好直說同學,你從來沒有BJ過?還是你
2019: 說什麼茶館裡誰都罵過人?
2018: 附議:支持老明和隨便的提議
2018: 老帽被賊人漢奸圍攻,居然有人要剝奪他
2017: 也許沒有明天
2017: 今天是個讓俺悲傷逆流成河的日子。
2016: 說文解字教育一下那隻惡毒蠢豬:仇與恨
2016: 羅玉鳳: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