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孔孟並尊論---兼論人性論
送交者: 余東海 2021年10月15日17:01:12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孔孟並尊論---兼論人性論

 

余東海

焦循認為,孟子繼孔、孔孟並尊論首發於趙岐。《法言義疏》焦疏云:

 

“以孟子似續孔子,自趙氏發之。其後,晉咸康三年,國子祭酒袁瑰、太常馮懷上疏云:‘孔子恂恂,道化洙、泗;孟軻皇皇,誨誘無倦。是以仁義之聲,於今猶存;禮讓之風,千載未泯。’見宋書禮志。韓愈原道云:‘斯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傳之孔子,孔子以是傳之孟軻。’皆本諸趙氏。”

 

趙岐確倡孔孟並尊。其《孟子題辭》云:“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答以俎豆;梁惠王問利國,孟子對以仁義。宋桓魋欲害孔子,孔子稱:‘天生德於予。’魯臧倉毀鬲孟子,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符,若此者眾。”

 

首次將孟子稱為亞聖的也是趙岐。其《孟子題辭》說:

 

“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羅天地,揆敘萬類,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粲然靡所不載。帝王公侯遵之,則可以致隆平、頌清廟;卿大夫士蹈之,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厲操者儀之,則可以崇高節、抗浮雲。有風人之託物,二雅之正言,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聖之大才者也。”

 

但是,孔孟並尊論的源頭比趙岐早得多,應該是肇端於司馬遷。《法言義疏》:

 

“孟子荀卿列傳有“仲尼菜色陳、蔡,孟軻困於齊、梁。衛靈公問陳,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謀欲攻趙,孟軻稱太王居”之語,已以孔孟並稱,此文云云,直謂孟子之道同於孔子,皆在卿以前。然則以孟子似續孔子不自趙氏始,理堂說疏矣。”

 

孔孟並尊論定鼎於楊雄。揚雄對孟荀二人的評判,最得吾心之所同然。很多人認為宋儒才倡揚孟抑荀,殊不知揚雄和後來的韓愈都是典型的揚孟抑荀者。揚雄在《法言》中表示要學習孟子,擔負起捍衛孔子儒學、批判諸子異說的責任:“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後之塞路者有矣,竊自比於孟子。”

 

《法言》:“或問: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奧。曰:非苟知之,亦允蹈之。或曰:子小諸子,孟子非諸子乎?曰:諸子者,以其知異於孔子也。孟子異乎?不異。”

 

意思是說,有人問:孟子知道聖言的要旨和道德的奧秘嗎?回答說:孟子不但知道,而且實實在在地履行了。有人說:你看不起諸子,孟子不是諸子嗎?回答說:諸子之所以是諸子,是因為他們的學說異於孔子。孟子不異於孔子。

 

《法言》又記:“或曰:孫卿非數家之書,侻也;至於子思、孟軻,詭哉!曰:吾於孫卿,與見同門而異戶也,惟聖人為不異。”

 

有人說:“荀子批判十二子的文章,批得對。至於子思子、孟子,主張譎詐怪異,不合正道。”揚雄說:“我對於荀子,認為他與孟子同中有異,同門異戶。只有聖人才能與聖人完全一致。也就是說,只有子思子、孟子才是與孔子一致的聖人。”同門而異戶”,《法言義疏》註:“同出一門而戶異,同述一聖而乖詭。”

 

荀子最大的乖詭是主張化性起偽。《荀子·性惡》說:“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楊倞註:“言聖人能變化本性,而興起矯偽也。”《說文》:“偽,詐也。”復引徐鍇曰:“偽者,人為之,非天真也。”

 

這裡的偽,或非詐偽義,而是側重於“人為”義。但即使這樣理解,化性起偽論也是極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性……故聖人明本性,本性明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簡稱聖人明性起禮。

 

化性起偽之說根源於荀子誤認惡習為本性。性天不異,故知性則知天,不知性則不知天,不明天道。荀子說:“唯聖人為不求知天。”不知性而欲求知天,求之無益也。牟宗三先生在《荀子大略》一文中指出:

 

“荀子之天非宗教的,非形而上的,亦非藝術的,乃自然的,亦即科學中‘是其所是’之天也。……自荀子言,禮義法度皆由人為,返而治諸天,氣質人慾皆天也。彼所見於天者惟是此,故禮義法度無處安頓,只好歸之於人為。此其所以不見本源也。”(《名家與荀子》

 

由於不識性天,荀子不少話語似是而非。若無擇法之眼,很容易忽略過去。如荀子說:“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於禮經而順於人心者,皆禮也。”(《大略篇》)

 

這個說法就不準確。禮本於天道,順乎人心,兩者缺一不可。只講以順人心為本,流弊很大。因為人心民意未必合乎仁義順應天道。故制禮作樂,既要有一定的政治資格,更要有相應的道德資格。

 

作明廳友說:“禮本於義而順乎情。本於義,故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順乎情,情之發,有過有不及,先王制禮,使其不得過與不及,此禮之中庸,王者之所常行也。”補充一句,禮本於義沒錯,但義有二義,一是適宜性和時代性,一是本於仁性,合乎天道。

 

荀子說:“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荀子·大略》)荀子自己就屬於“口能言之,身不能行”者,很多話,說得到做不到。

 

例如,荀子說:“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荀子·勸學》) 話說得很正確,可他自己道術不全不粹。這就是能言不能行,說得好做不好。其人有用,沒有大用,不可大用。三為稷下學宮祭酒,對齊國不無作用又無大用,原因在此。

 

儒學聖王統一,儒者各有側重,有的側重內聖,有的側重外王。但是,側重外王者不能不通達內聖學,即形而上學,性與道學。董仲舒與荀子都是外王學大師,然荀子不通內聖,其外王學亦非正宗。有學者將子夏和荀子說成主外派,大謬不然。其言曰:

 

“不應忽視的是,孔子之後還存在着一個主外派,此派以子夏開其端,由荀子集大成,其思想同樣構成儒學的一個重要面相。近些年清華簡的發現,特別是《逸周書》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為我們了解這一條思想線索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例如,《逸周書》中有《文儆》一篇,當為戰國前期儒者假託文王與武王的對話,從內容來看,應屬於荀子之前主外派的作品。其文云:‘民物多變,民何向非利,利維生痛(註:同“通”),痛維生樂,樂維生禮,禮維生義,義維生仁。嗚呼,敬之哉!民之適敗,上察(註:苛察)下遂(註:墜),信(註:當為“民”之誤)何向非私,私維生抗,抗維生奪,奪維生亂,亂維生亡,亡維生死。’”

 

明顯誤讀誤判。子夏儒者,荀子外道,不可相提並論。“民物多變”民性唯利,原是儒家共識。習性易惡根本無礙本性至善,無礙性善論的成立。《文儆》與孟子之“主內”路線並無矛盾,有一致性。

 

梅志廳友言:“漢初諸儒,多是荀子後學。兩漢經學,也是荀子一路,曾子、子思以及孟子,兩漢並不甚重視。荀子傳經有大功”雲。此言二誤。

 

其一、兩漢經學仍是孔孟一路。不僅司馬遷、楊雄孔孟並尊,漢初朝廷亦有論孟並尊之實。趙岐《孟子題辭 》:“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漢初就將論孟子並列學官。翟顴《四書考異總考》:“《孟子》尊之最久。時《論語》、《孝經》通謂之傳,《孟子》亦謂之傳 ”雲。

 

其二、漢儒對於荀子,或有虛美,卻無實傳。荀學與孔學大同大異。大異者,人性論也。性惡、非孟二論,荀學兩大特色,在兩漢皆不得其傳。

 

荀子非十二子,《韓詩外傳》有引用,但止雲十子,而無子思、孟子。漢儒主流不非孟子,更不主性惡。董仲舒、賈誼皆倡性善。

 

荀子傳經有功沒錯,但傳經與傳學傳道不同。姚鼐《左傳補註序》說:“左氏之書非出一人所成。自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申傳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鐸椒,椒傳趙人虞卿,虞卿傳荀卿。”吳起母喪不奔,為曾申棄徒,後又殺妻求將,逆理悖道,無礙其傳經之功也。

 

話說回來,荀子為吳起傳人,但只傳左氏之書,不傳吳起之學,其為人為學亦與吳起大不同。揚雄說他同門異戶,東海稱其儒門外道。反過來,雖然異戶,畢竟同門;雖是外道,猶在儒門,猶能守住禮的框架。撇開人性論的錯誤,其人於傳經有大功,其學以“明周孔之教,崇禮而勸學”為宗旨,亦可以輔翼儒家。

 

荀子雖然教出兩個著名的法家弟子,但荀子並不認同法家,對秦政是持否定和批判態度的。荀學隆禮重法,法家學說非禮重法,兩者本質有別。某些學者認為荀子綜合儒法,是誤解。秋風說:

 

“而今歐美列強衰微,或已至新戰國之末世、當荀子之時乎?其或有再次涵攝各家,綜合教政之‘大學‘乎?潘岳同志所著《戰國與希臘》一文評價:‘秦國的法家制度,加上儒家的賢能政治與信義仁愛,才能成為未來天下正道’;荀子綜合二者,故為‘大儒家’”雲。(《千年困局與中國思想的前路》)

 

可見潘岳主張儒法融合。荀子頗有可取,倡導孟荀統合,雖不合理,勉強說得過去;主張儒法融合和儒馬融合,就完全說不通了。

 

奈何雜時代流行調和論,是非、義利、正邪、善惡、華夷、人禽、人鬼等等,無不可以雜燴、調和在一起。連儒法、儒馬都可以調和,還有什麼不能調和的。調和孟荀,自然是小菜一碟。

 

所有調和派都可稱為新雜家。傳統雜家指戰國至西漢初兼采各家之學的綜合學派,所謂“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雲。傳統雜家以道門雜家為主,也有儒門雜家。新雜家更複雜,除了儒門、道門雜家,更有馬門、佛門、自由門雜家,還有沒有任何立場的雜家,紛紛擾擾,指不勝屈。

 

孔孟都主性善論,這是儒家基本主張,歷代聖賢君子共識。性善論要義是,本性至善,習性易惡。本性形而上,具有超越性,超越善惡,無善無惡,故謂至善。至善不與惡對立,亦稱為超善。習性易惡,習性形而下,可善可惡,有善有惡。

 

不少學者稱董仲舒、賈誼的人性論與孔孟不同,什麼性三品、性三材、性無善惡等等,都是昧於本性的混扯。他們都是性善論者。董仲舒說:

 

“仁之美者在於天。天,仁也。天覆育萬物,即化而生之,有養而成之,事功無己,終而復始,凡舉歸之以奉人。察於天地之義,無窮極之仁也。人之受命於天也,取仁於天而仁也。”(《王道通三》)

 

人受命於天,性取仁於天,豈有不仁,這個仁就是至善。這就是性善論的表達。董仲舒又說:“性之名非生與?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性者質也。”

 

本性就是人之本質,當然至善,絕對無惡,根本不與惡相對。但至善本性要落實下來體現為習性之善,必須發而中節,這就離不開王教。董仲舒有一個比喻,將本性比喻為禾,將善習比喻為米。他說:

 

 “善如米,性如禾,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米與善,人之繼天而成於外也,非在天所為之內也;天所為,有所至而止,止之內謂之天,止之外謂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質,而未能為善也,豈敢美辭,其實然也。”(《春秋繁露·實性》)

 

 “止之內謂之天”,本性也。通過王道教化,成就習與性成,成就善習的堅固。

 

注意,性字多義,不同語境不同義,或指本性,或指本性的作用。“性者質也”之性指本性。董仲舒說:“人受命於天,有善善惡惡之性,可養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春秋繁露·玉杯》)這裡的性指本性的作用。孟子說“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王陽明說“良知知是知非”,說的都是本性的作用。

2021-10-13餘東海寫於邕城青秀山下獨樂齋

首發於凝聽公眾號

凝聽公眾號.bmp

東海儒鍾公眾號).jpg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針對Hunter Biden,川總團隊發了兩個廣
2020: 經常聽到喊人權的,一到具體實例就卡住
2019: 舊帖: 天牛是美國言論自由的最後防線
2019: 今天民主黨辯論,沃倫成了目標,內鬥
2018: 其實有一種非主流解釋跟老真解釋非常相
2018: 各位同學,千萬不要聽“屁腹·和尚”的
2017: 髒奶奶這樣子一天勒,一會還是有她朋友
2017: 似乎想明白孔老夫子老先生老人家的可敬
2016: 抗戰中,日軍的優勢有二
2016: 老6在嗎,快看看這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