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不須換肩”抑或“不懂換肩”
送交者: 雲鄉客 2022年05月21日14:06:34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托杉唔識轉膊”與“托杉要識轉膊”這兩句片語,相差只有一個字,箇中語義和言說者的態度卻有很大區別。“轉膊”是粵語詞,意思就是“換肩”。“識轉膊”就是懂得換肩,“唔識轉膊”就是不會換肩。對人說“托杉要識轉膊”一般用於引導、規勸,多含善意;“托杉唔識轉膊”則旨在點出那些不知變通,一意孤行的情狀。

也許有人會問,這“換肩”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哪裡還存在懂與不懂的可能性呢?如果你說的是把幾斤重的書包從左肩換到右肩,或者是反過來轉換,確實不存在懂不懂的問題。但是,要把幾十斤或者上百斤的挑子或者是包袋換肩卻實在需要一點技巧和力量。使用扁擔挑重物,換肩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雙手把挑子往上舉,一把甩到另一邊肩膀。另一種是先把扁擔移到頸椎位置,然後換到另一邊肩膀。前一種方式,比較瀟灑,但對雙手的推舉力量有要求。後一種方式,雙手把扁擔往上推舉的動作要做兩次,但每次的動作較小。我們剛下鄉那會,有些知青力氣小,也掌握不好換肩的訣竅,一邊肩膀累了,只能把挑子放下來再轉到另一邊肩膀。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是自己一個人走在田埂上還好,最多就是慢一點。若是大家排成單行行進的過程,有人停下挑子來換肩,勢必影響其他人。扛包換肩基本動作差不多,總歸是要把重物往上推舉才能完成。扛包不懂換肩會很慘,因為把重達百斤以上的包袋放下來不太難,重新把它甩上肩就不容易了。如果走較長的路段而不會換肩,一路死扛很容易受傷。因此,我們在農村所學到的其中一項基本功就是,挑扛重物要懂得換肩。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以為我要質疑某人“扛200斤麥子十里山路不換肩”的說法。請不要誤會,我一點沒有這樣的想法。中華上國,素來不乏能人異士。既有那能把碗口粗細的垂楊柳倒拔的魯智深,也有雙手拿兩個四十斤鐵戟的典韋,都稱得上是大力士。至於那位“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兩臂卻有四象不過之力,使一對鐵錘,四百斤一個,共重八百斤的李元霸,那簡直就是一個超人!雖然說這些古代人物太遙遠,人們只能仰望星空追憶。不過近現代除了那些舉重選手之外,鄉間鄰里還是有些傳聞。我記憶中作家秦牧在一篇散文《賭賽》中記述過廣東鄉間的一位鄉民,“一個人能挑起 400 多斤重的豆餅,人們在路上再給他加上 40 多斤重的地瓜秧,一口氣走 5 里路”。可見當今世上也不缺能挑扛重擔的人物。可惜秦先生沒講這位老鄉途中有沒有換肩,否則人物的形象將更為豐富。

本文要說的是粵語“托杉唔識轉膊”這句話的用場。記得我在幾年前做過一個視頻,放在 Youtube 上。題目雖然也是“托杉唔識轉膊”,具體內容則是講用“托”組詞的粵語方言詞,與這句俗語相關的只占一小部分。這句俗語一般用來描述那些做事不知變通,一條道走到黑的人,通常語帶貶義。與這句俗語類似的有“死牛一邊頸”,是根據世情世象的借喻。因為牛隻死去,除非卡在狹縫裡,通常牛頭都是歪向一邊,所以產生了這句話。

如果說“扛200斤麥子十里山路不換肩”是因為有能耐,那麼我由衷佩服。不過,若是要再走 10 里或更遠,恐怕還是要懂得換肩,否則怕是走不下去。

0%(0)
0%(0)
    懂換肩,走得遠。  /無內容 - 雲鄉客 05/22/22 (223)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弘一天人
2021: 雲朵的思念
2020: 蘆葦根煮水防治新冠,俺師傅說比蓮花清
2020: 衣冠故國,盛宋風貌---《清平樂》
2019: 如果茶館核電站爆炸了,各個人物的表現
2019: 全國基礎養老最低標準是88元/人/月. 哈
2018: 讀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
2018: 我說怎麼今天沒有大遊行。原來是斷網了
2017: 中國銀行系統提供支付寶等業務支持
2017: 支付寶這種宇春的概念從技術上講並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