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将爷
“当你老了”,过去,很多人的想象,是在李健的同题歌中,或者叶芝的同名诗里。
歌声与诗行,是浪漫的,温馨的,优雅的,令人向往的。
现在,有这样的一幅现实图景:
当一个老人,到了八旬,在生日的那个清晨,想给自己买一份切面,却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扫场所码,纵然拿出身份证明,还是被店员拒绝了。
这时,你恳请身旁的陌生人代码,然而,很不巧,这个陌生人的核酸检测记录过了72小时,也被拒之门外。
店员、老人、陌生人,还有触手可及的切面,就这样陷入了一场人生死局。大地静默,只能无语问苍天,是谁制造这场戏。
于是,老人黯然转身回家,陌生人不禁唏嘘长叹,店员一脸无辜茫然麻木。
这当然不是戏,而是日前发生在上海愚园路第六粮店的人间境遇。
中的陌生人,叫“风”,在朋友圈真实的记录下这样的场景!
“她的余生还能有几次生日呢”,这是一句灵魂之问。夕阳晚照,最后的优雅仪式,就这样被僵硬的制度规定,以及冰冷的工具人,辗压得粉碎如泥!
当你老了,连买一碗生日面都遭遇如此吊诡的拒绝,这样的人间真不值得。
请注意,上面的故事只序章,接下来是这样的第二幕:
那个陌生人,也就是“风”在朋友圈记述的这一幕,惊动了一干领导。
领导问:“这是段子手写的还是真的”。
第六粮店回答说是真的,但依然给出硬棒棒的理由,而且,还一脸骄傲地说:“我们现在是严格按照规定的,回拒了多少老年顾客”。
原来,当很多人老了,也都像那会想买份切面过生日的八旬老人一样,只能黯然失落于上海的街头。
看来,在宏大的叙事中,在制度的铁律下,在时代的洪流下,一个老人过日完全不需要一份切面,哪怕是一个馒头,都是这人世间的垂怜了。
许多年以来,作为一个沪吹,很多人问我,到底向往上海什么,我的回答都是两个字——“文明”。
文明其实是文化的高级阶段,它一定是要包裹着无数的细节,在指向人性的温暖,人世的温情,人心的温良。
至少在我心中,至少要有叶芝诗中的那种“当你老了走不动了 炉火旁取暖 回忆青春”,也要有李健唱词里那种“风吹过来 你的消息 这就是我心里的歌”。
但不论怎样的回忆,不能怎么传唱的歌,眼前都不应该是那种制度冰冷机器的轰鸣,不是工具人冷漠麻木的僵化,不是领导们毫无人性的自我开脱。
让一个八旬老人在生日的时候,吃上一碗切面,其实有一万种办法。但是,在一群被训服和驯化的工具人那里,他们只有口号里的“为人民服务”,而没有人性悲悯下的“爱具体的人”。
生在今世,足以尝尽悲欢。我常说这句话,不是因为悲观,而是因为悲悯。
这两年,和人格志的伙伴们做的一些“微公益”:有时细微到就是给一个孕妇穿过一座城市送上一份营养菜肉,有时细小到给几个公园边上的流浪猫轮番送上食物,还有时只是在街边面对表情孤苦绝望者默默陪坐而几句安慰。
我们终究都是要老了,也许我们也将成为失去窝巢的鸟,不知道在某一天会停留在哪片屋檐之下。生命最后的爱怜,不过就是那里是最后没有委屈的天空。
这样的屋檐,不应该是上海愚园路第六粮店。因为那个店员,还有后来的领导,打碎了生命最后优雅的仪式,其实也就是捣毁最后的体面。
一种人心,一个社会,一座城市,一份制度,最需要的,也就是被悲悯的力量打通,让人间温情成为润泽生命最后的源泉。
突然想到池莉在那篇《现在人心好像已经不是肉长的,人都不厚道了》的结尾说:
人的一生给别人借过时,实际是在给自己修路,厚道的人,你的人生路总是很宽很长……
对八旬老人为过生日买一份切面还拒绝,并且不知忏悔的人,当然就不是厚道的人,而是刻薄的人,这样的人生路注定很窄很短……
因为,一只鸟儿,甚至一个畜生,也都比这种冰冷机器和僵硬工具,更有资格做人……
PS:全文完,共1870字。今晚,我只希望,愿这人世间,都有悲悯的力量,让所有人活到老,还能留存最后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