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在在中国,连信用卡都落伍了。可是这玩意,在美国还是很好用。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更使我大为赞叹,原来它对顾客的保护措施,远比我想象的严密。
前几天,太太去看病,结果信用卡被拒绝。医生叫太太先回去,下次一起付。过了两天,太太去超市,同一张卡又被拒绝了。今天,太太把这两件事告诉我,让我去问一下。客服人员一查,原来前两天疑有一笔诈欺的交易,他们给拒绝了。我心里一慌,就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一天,卡上出现一笔250美元的交易,他们觉得不对劲,就拒绝了,同时把这个账号暂时封闭。一问太太,就是看医生那天。看医生怎么会是诈欺?我把具体时间告诉客服,他说就是那个时间。我问是不是医生,他说是的。我们再核对了一下金额,也完全符合。我就告诉他是正常消费,他就把这张卡给解封了。
接下来我就想了,250美元,不算很大的数目,他们怎么怀疑是诈欺呢?我一会儿就想明白了。有医疗保险的话,除非大手术,一次性自付额,很少有超过100元。我现在参加Medicare,做一次CT也就100元而已。第二,保险公司的自付额,都是那些精算师们精确到小数点几位算出来的,很少有整整齐齐的250元。信用卡公司的数据库,都知道收钱的商家是谁,一旦确定是医生,这些怀疑就很自然了。
原来因为是第一次就诊,医生的会计部门不知道自付额会是多少,就偷了个懒,收你250(当你250),以后多退少补。就看个门诊,少补是不可能的,会计就打算以后将余额退回信用卡。这种做法,租车或住旅馆时很普遍,
还有一次,清晨醒来,发现手机里有一条信息,是信用卡公司发来的,原来是早晨约四点钟,有一笔100多元的交易,他们根据刷卡地点和我的时区判断,认为店购和网购都不太可能,就拒绝了。这次确实是盗刷,亏得他们的聪明程序把它给拦下了。
乌克兰战争爆发后,看到那几百万流离失所的难民,我感到非常难过,同时出于对老毛子的痛恨,我就通过cnn.com/impact捐了80元。结果这操作程序对我来说无比复杂。一般的捐款,最后会出现一个类似收据的页面,谢谢你的捐助,我们收到XX元等等。可这儿,似乎什么都没有。我想我大概哪儿错了,又来了一遍,还是老样子。这下我慌了,就到一邻居好友处求助,我在他监督之下又来了一遍,只是在确认前停下。朋友说,没有错,就是这个程序。这下我有点慌了,就是说我捐了两次。我只好自嘲,为了打败老毛子,实在是两次我也认了。
但是我还是给信用卡公司打了个电话,他们说没有啊,他们只付了第一次。他们的保护软体认为,给同一家慈善机构,在五分钟内,连着捐两次,还是相同的金额,不是盗刷,就是恶作剧,要不就是操作失误。真是厉害!
当然,万能的信用卡也会有不好用的时候。日本311大地震时,因为电源和网络全断了,只能收现金,信用卡一族就吃瘪了。看到报道,有不少好心的店家就免费服务了。当然,不肯通融,你也不能说他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