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月,美国和当时的苏联共同主持的马德里中东和会,巴勒斯坦与约旦一起参加了。这事至今已11年,1993年又有在OSLO(奥赛罗,挪威首都)秘密谈判协议,规定巴以和平进程分五个阶段。94年以色列撤离统治了27年之久的加沙和杰里利地带,5月间在开罗签约,承认在该地区的自治地位。95年以方拉宾政府上台后不久,11月以总理拉宾遇刺。临时总理佩雷斯宣布96年大选,但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不选取他。后工党巴拉克上台,96年到99 年6月,巴以双方的冲突处于停顿状态。2000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邀请巴拉克和阿拉法特在戴维营会谈,巴拉克认为当时环境对以色列有利,提出方案:"1、撤出约旦两岸95%的领土,成立巴勒斯坦国。2、巴以双方均定都耶路撒冷。巴在东,以保持西部。难民及水资源问题都可解决。 但以色列国内分裂,巴拉克的方案不受支持,巴方阿拉法特也拒绝签字,(因阿拉伯世界的倾向他无法控制。)戴维营的谈判实际上是奥赛罗协议的最后冲刺。这次的结果说明两会都失败和巴拉克政策的破产。"
巴靳斯坦难民问题从1948年开始,难民涉及到许多阿拉伯国家,人数至少300万。他们流落到各地,如约旦、黎马嫩等。难民理应返回家园,但以色拉不容许在加沙地带接收过多的难民。同时,阿拉法特因自己年高多病,不愿见到巴国内的分裂,又顾虑到如果签了字,以方是否肯定会遵守巴拉克的方案。他不签字,受到巴国内盛大欢迎。
最近一场的冲突的导火线是2001年9月底,沙龙去圣殿山朝拜,是经过巴拉克批准的,经过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带的保安司令同意的。但沙龙到圣殿山的当天,就发生了双方的冲突。随之发生多起自杀性暴炸,包围阿拉法特等,当时阿拉法特曾召开核心会议,想利用时机,但反而扩大了形势恶化。
巴勒斯坦的归属问题,与犹太历史有关,是个传说与史实交新的问题。 "圣经"对犹太人的影响很大。中国最早的"史记"对民族文化没有那么大影响。"圣经"出自公元前500多年,犹太人认为亚伯拉罕是受上帝的启示,在纪元前1700多年,他带领人民从两河流域到了巴勒斯坦地区。这是上帝所赐,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但所居地区方圆仅两万多平方公里,一半是沙漠,生态环境恶劣。约500多年后,不少犹太人分散到各地,如埃及,后摩西带领一些人返回巴勒斯坦为上帝创建圣殿。公元60-70年,古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把耶路撒冷再次毁掉,进入了犹太人大流散时期。公元20年左右,东边来的阿拉伯人和当地的犹太人共处在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
分散在外地的犹太人不会从事农工业,只能经商。但犹太人凝聚力强,后在欧洲很有钱。中世纪引起过多次反犹太主义的活动,欧洲的基督教最早也用犹太教得圣教(即旧约),后修改为新约。排犹的浪潮在二战中达到顶峰,犹太人的历次流放,促使犹太复国主义的产生,想要重建以色列国。后在超极大国的支持下,设想成为事实。二战后全世界人多同情犹太人,但美英对犹太复国主义意见不一,犹太人力量渐强,搞恐怖,残杀,曾把英军司令部炸掉。英国只能将这问题交给联合国。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将所占地域56%给犹太国以色列,44%给巴勒斯坦。这就埋下了巴以冲突的祸根。
巴勒斯坦问题何以演变为巴以冲突?
1968年,以色列以坦克、装甲车大举入侵约旦,领土扩充,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联合国要求以色列撤出埃及。冲突的根源在于阿拉法特组织的地下武装"法塔赫",目的是以收复巴勒斯坦(1959年正式成立)。1964年开罗13国会议,纳赛尔提议成立一个专门对抗以色列的组织,由"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巴勒斯坦解放军"一起组成。数年后,法塔赫全面掌握了巴解组织。1965、66、67年间,巴以双方对抗不断增加。1968年3月以色列大举入侵约旦,原来也要摧毁法塔赫的基地卡拉梅。但卡拉梅大捷,数千巴人参加了法塔赫游击队,壮大了阿拉法特的实力。但1970年,法塔赫游击队与约旦政府军发生冲突。另外,巴勒斯坦还有哈巴斯组织的伊斯兰抵抗运动,目的是消灭以色列,它深受巴勒斯坦人的欢迎。巴内部政见不一,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当前巴以双方谈判的要点是:以色列退出约旦河西岸,放弃西奈半岛,将格兰高地还给叙利亚。
(以上引自由李佩整理的,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导李绍先于2002年6月28日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