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阿飞的剑
万维读者网 > 茗香茶语 > 帖子
定理:‘格物致知’究竟是何意?
送交者: 定理 2010年02月04日20:21:47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忙里偷闲,见全伊格物致知’的解读,被高悬示众,有点惨不忍睹,望文生义,此其例也。‘格’就是‘格式’?所以‘格物’就是把‘物’套到‘格式’里去?所以格物致知’就是说要把‘事物’套到康德的‘范畴’格式里才能得出‘知识’?不禁莞尔。

不过,‘格物致知’到底是甚么意思?这倒不是个枯燥的问题。不枯燥,是因为前人对它的解读众说不一,首先提出格物致知’的《大学礼记》对它又似乎语焉不详。

但是,正解还是有的,如果我们放下成见,老老实实地读一遍《大学礼记》的原文

在原文里,格物致知’只出现在开头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与其用今天的格’‘物’‘知’的字义来套古人的用意,倒不如把这段话看成密码,抽象出其中的关键结构。一旦放下成见,就看到其实那关键结构一直在瞪着我们的脑门看:不就是一串层层深入由末到本的链么---

先由深到浅:

止➝定➝静➝安➝虑➝得.

再由浅到深:

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然后又逆向复述:

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为甚么要反反复复地强调这条链?因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大段的本意,无非就是说:凡事都要先看清楚本末,然后抓住本,于是事情就好办了;而上列的链,正是古人以他所身处的那个时代来总结出的从本到末的阶梯。原文里剩下的几段,都只是为这一段里的关键词下注脚:先注‘知至’,再注‘诚意’,再注‘本’,然后注‘正心’,接着依次是‘修身’‘齐家’‘治国’。

所以,‘格物’是这一本末链里的最根本者,‘致知’是这链里第二根本者。究竟各是何意?其实已没必要深究了。隔了两千年,那时最根本者,在现时说不定是鸡毛蒜皮,反之亦然。

但如果真是撑得慌又没别的正经事来运动一下灰细胞的话,那么可以再看一下原文。原文里‘物’字,除了‘格物’和‘物格’之外,只出现了一次:‘物有本末’;而整篇文里,‘本’字出现了共七次,可以说后面几段都在解释甚么是本和强调我们一定要抓住本。既然‘格物’是这一本末链里的最根本者,而‘本’又是全篇主旨,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如下的等式了:

格物 ≈ 看出根本。

所以,王阳明迷身于竹林想瞪着竹子来致知,恐怕是舍本逐末了。而拿康德的synthetic认知论来套格物致知’,更是张冠李戴。认知论研究的是‘我们到底知道甚么?’‘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知道?’这些问题,而《大学礼记》所要说的,却是‘我们凡事都要先抓住本源从而端正思想’这种做事法则。两者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

既然说到康德,顺便提一句。他的那套认知论,创新之处只在说出了a priori与posterior两字。但他浅在把a priori看得太高了。在认知论真有建树者,除了远古的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老子的五千字之外,就鲜有不是乱捣浆糊以字数来浪费纸张者,一直到现代的数学认知论,才真的摆脱了认知论上的朴素蒙昧状态。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9: 经济萧条,如果真的想为刺激经济而贡献
2009: 完咧。奥巴马给CEO们这一封顶,偶们这
2008: 人道主义就是将心比心!
2008: “写讣告”这个职业
2007: 故乡记忆(1)
2007: 故乡记忆(2)
2006: 用商业模式来操作 婚姻家庭的正确性
2006: 婚姻这个东西,归根结底是个经济实体
2005: (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
2005: 开车的法国人不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