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那个吃饱了撑的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广州市某电视台废除粤语而改用普通话主持,结果引来一众也是吃饱了撑的广州市民无限放大该委员的建议而夸张性地组织起所谓“捍卫粤语”的集会示威活动。据报道,该委员的提案只是他个人的建议,并没有资格代表官方的指示。而现在市井间出现这么大的过敏反应,我看既显示出部分市民的心理脆弱,也显得有不少粤语人群存在着一种坐井观天的方言傲慢情结。
很明显,粤语作为中国南方的一种地方方言,不可能因为某“委员”的提议而被废除,就像普通话也不可能因为在广东的日渐普及而完全替代粤语。许多地方方言因为有地利、时势的催化作用,其生命力反而会格外地悠长。粤语在这三十年的大转型过程中便是如此。反之,如果一种方言自身不适应时代的进步,不用你去废,它自然也会自己走向消亡。如今天的许多海南年轻人就已不怎么会讲海南话了,因此有的专家担心十几年后海南方言真有可能濒临消亡。
但粤语的生命力还远不至于沦落到需要抗议示威来加以保护的脆弱地步。举凡世界各地有唐人街的地方,都流行着粤语的交流。广东在改革开放这么几十年里,粤语不但没有在公共空间式微,而且电视、广播媒介上依旧固守着一成不变的显要位置。
粤语之所以能够远走四方,当然主要是因了广东沿海这个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许多广东人自古就依靠这种天时地利的条件,飘扬过海,散落天涯。由此而形成了粤语走遍天下的历史格局。但这并不能说明,粤语从语言的语法结构、语音及词汇等方面有其明显优于其他语种的地方而特别好听、好写、好记和好学。我有时在思忖,如果东方明珠——香港不在广东这一边,而是毗邻福建或其他省份的那一边,会不会闽南话就成了时髦、潮流或富裕的象征呢?换位思考,那不是完全有可能的吗?
粤语近三十年在内地的吃香,或许加深了广东人对普通话的轻慢情结。曾几何时,“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竟成为流行于珠三角打工一族的口头禅。据我自己在广东这么多年的流浪经历,许多广东本地人对普通话确有一种毫不掩饰的隔膜感。刚来广东时,和粤人交流,当然只能说普通话,但对方很多时候竟会嘻嘻哈哈地带着明显的优越感指着我说,“嗨嗨,他是说普通话的呃!”有时候还会操着粤语仿佛自豪地声明:“我不会说普通话”、“我听不到普通话噢”。似乎普通话在广东人眼中反而成了乡下话,而粤语才是天下无敌的普通话。这真是倒了个个儿。广东人历来都有善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评价,但我却感到,在吸纳和容忍普通话的胸怀上,不如上海人来得宽容和大气。
好在上海人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广东人现在这样大部分都用地方方言统治视觉传媒的做法。那里的电视台绝大部分都是采用普通话在主持节目。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上海人在坚持使用自己本土方言的同时,却有不排斥外来语——普通话的文化开放胸襟。也许正因如此,才形成了上海和广州在整体文化感觉上的不小差距。
上海话也属方言,但上海人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开放心态实在值得广东人放下身段好好学习。试想,如果上海的很多电视台也向广州的电视台普遍用粤语方言来播报节目的话,那么,没接触过上海话的非上海籍人就休想听得懂它的一句话!因为上海话也像粤语与普通话的差别一样,对外地人而言无异于直面外语一般的窘境。我记得第一次踏足广州,仅听电视节目上的粤语播音,就完全不知所云。
广州在商业上固然繁华,人也很有生意头脑,但在文化上不必与上海类比,就是与湖南长沙相比,也没有多少足以傲视群雄的优势可言。但奇怪的是,这并妨碍大多数广东人瞧不起说普通话的人。然而事实上,直到今天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广东各企、事业单位里占据重要领导职位或关键技术岗位的人,往往却是外地人即广州人眼中的北方人。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广州本土人在文化素质上并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傲视操普通话的北方人群。
当然,一个外地人,如果不融不进当地的语言,他就没法融进当地的社交圈子,也就永远只能游离在外省人的边缘状态。我羡慕身边的很多外省人,他们一来就拼命模仿粤语的发音,而且在我这个外行听来,说得已是非常顺溜,但我从侧面知道,那些自以为说得非常地道的外省人,其实在本地人听来,依然很容易露马脚:“此兄不是说粤语的。”因广州人一听就听得出来谁是真正的本地人。据说广州话有一种尾音,那是外省的鹦鹉学舌者很难模仿得滴水不漏的。然而往往学语者并不自知,而土生土长的听者心里却明白得很。
通常,在一个地方,如果让寄居当地的外地人有排外的感觉,那么首先是源自语言上的尴尬和压力。但在广东的深圳,你就几乎感受不到排外的压抑。那满街的普通话,满街的北方感受,让你恍如置身在北方普通话的世界之中。除了路牌上的文字告诉你来到了广东以外,别的视野所及鲜有令你不适的感觉。有人说,深圳这个移民城市完全是一个倾全国智慧之赐而再造的一个现代化新城。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的现代化和人文氛围,并不完全属于广东的骄傲,而应属于各省人才综合智力的体现。那些强烈抵制普通话的广州人,不妨看看近在眼前的漂亮深圳有着怎样的语言构成?而且也该想想,即使对于未来小孩子的文化教育来说,一味排斥普通话是否就是明智的选择。
有人说,粤语是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这句话反映的基本上是现实。且不说,现在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教材统统都是以普通话编印成册的,即使是广州本地的所有纸质媒体也没有一张是用粤语文字印成的版面。至少孤陋寡闻的笔者如我,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在书店里可以找到一本完全是用粤语编印的文学作品如小说之类。这种状况,即使在49年之前也一样。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粤语自有它在表达上比普通话生动而贴切的地方,而只是想说,方言不能因为他的传统或生动性而有替代通用语言的强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未来普通话只会依旧强势下去,而这并不会以政治变革的形势为转移。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而不可能充当意识形态的符号。政治是政治,语言是语言,搅合在一起不是借题发挥就是牵强附会。
昨天看到新闻报道上说有3名组织“捍卫粤语”的“带头滋事者被拘”,罪名是非法集会。我虽不太认同抗议者借“捍卫粤语”的口号引申来排斥普通话的狭隘胸襟,但我誓死捍卫抗议者有自由集会自主表达意见的民主权利。
我总觉得,外界看到广州市民们抗议“推普废粤”的场景,只不过是停留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表层感受,并没有参透抗议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蕴。简言之,广州人“保护粤语”只是拿这个话题作为借口,而抗议那个委员代表的官方势力动辄摆出一副强势的话语体系意图挤占粤语传统的人文空间,也许才是其不便言明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