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台海和统已如春梦不留痕,现在无论蓝绿,都反对一国两制,即使谈下来,也必然代价太高,看来动手只是时间问题。现在之所以不动,无非投鼠忌器。去年今年几件大事:第一,中国和俄国谈石油输出管道“安大线”,结果日本横插一杠,拼命提高加码,许诺这许诺那,现在干线可能要改,中国只能拿支线。第二,盛传中国要和泰国合作,开辟克拉地峡石油管线。第三,年初,国际能源署和中国政府披露,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第四,中国要搞石油战略储备,就是学美国,把油聚在一起,刨坑埋了,以备不时之需。“十五”期间是第一期,目标是2005年前建立相当于3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规模,约1500万至2000万吨。通过这4件事情,不难嗅到战争和忧虑的气息——石油是我们经略台海最忌的“器”。
所有这一切,关键在“马六甲”海峡。我们太依赖这这条海峡了:国内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都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而进口原油五分之四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海上运输。如果台海发动战争,美国就算不直接动用武力,一定会号召经济制裁,理由是“挑起内战,迫害民主”,与承不承认“一个中国”没关系,毕竟人家有《对台湾关系法》。到时候,掐哪儿都不如掐马六甲。我们有决心和能力为了能源生命线和美国开战吗?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一旦放慢,原本掩盖在经济繁荣之下的国内矛盾就不可避免地要表面化、激烈化,最终会延缓国内政治的民主改革,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受阻,这可比奥运、沿海安全这些局部利益问题严重多了。
此外,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但是经济效益不太理想,挣同样的钱要比人家耗费更多的能源。这方面中国一直比较落后,不仅比不上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单位产值能耗比印度高近1倍。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种状况能否改善,改善的速度有多快,还是未知数。目前中国是美国在石油资源上的第一竞争者。今后一二十年,能源短缺仍会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瓶颈,能源耗费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去年进口了创纪录的9100万吨原油,比2002年激增31%,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预计将达到每日1000万桶,以满足其需求的80%左右,而200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仅占需求量的35%。石油这样的矿物能源是不可再生的,石油钻探和采炼技术进步再快,还是赶不上消耗的增长。
中国13亿人,经济又高速膨胀,在能源上和美国发生直接利益冲突简直无法避免。台湾是不是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见仁见智,但石油一定是。如果我们不能完成经济的高效率-低耗能改造,20年,也就是20年吧,中美之间必然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