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QWE转帖的长文,对李嘉诚多有微辞,我觉得李泽东是被当成了香港问题的替罪羊。为什么把李嘉诚说成李泽东呢,因为在广东某地,从前老百姓写的门联是这样的: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李嘉诚。七、八十年代,这等于是反动标语,因为本来是幸福不忘毛主席,这样改写是标准的现行反革命,可是地方干部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李嘉诚的老家,他在香港发迹之后衣锦还乡,在一个人口稠密却又相当贫困的地方盖了很多房子给老百姓住。我们想一想中国灯红酒绿了多少年,政府才想起给老百姓盖经济适用房?李嘉诚发迹之后,还在中国南方办了一所大学,他回馈社会,基本上是按照陈嘉庚的路子。这些其实也都是人的良知,饮水思源,不算什么,但李有另一件事蛮感动我的。他给老百姓盖了很多房子,可是自己老家的祖屋,还是原来那样矮小,夹在民居的中间,有人建议他光宗耀祖,把自己的祖屋扩建一下,但他拒绝了,理由是不想影响到左右的邻居。所以李嘉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个不需要我来下结论吧?
再说说QWE的转帖,那篇文章很长,看明白里就不容易,我说说看法。这篇文章有两个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立足点,我是不同意的。一是开罪于李嘉诚,说几大家族把香港搞坏了,这种推诿的手法不太高明。还有一点就是文章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证香港经济由盛转衰的必然命运,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好像很有道理。这让我想起周总理在当年拆除北京城墙时讲过的一句话,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年轻时对此佩服到了极点,如此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竟然这样简约深刻而又富于诗意地化解了,可是几年前看到牢头推荐的记录片梁思诚林徽因,原来的看法却完全改变了,一前一后的认识转变,历时三十年。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
岳阳楼记云,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这个巴陵郡原来看看已经不行了,滕子京一番作为,结果不是百废俱兴了吗?可見还是那句老话,事在人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我下午讲过,香港是深水港又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和金融中心,不要说内陆沿海没有任何一个具有类似优势的城市,就是在全世界,大概也只有纽约和东京等少数城市能够与之相比,更不要说它在中国沿海独一无二的优越地理位置了,当年长毛英国人哪里都没看上,偏偏盯上香港,确实有它日不落帝国的独到眼光。一言以蔽之,香港是兴是衰,看你用什么态度、用什么水平去对待它,那么多沿海城市从无到有不过二十余年,维持一个已经繁荣的城市,不说很容易,难道也真的这么难吗?
其实就是一个发展重心和政策倾斜的问题,所以我建议撤资上海,全部投于香港,道理很简单,中国有一个殖民地就够了,为什么要搞两个呢?对吧?问问香港人民同意不同意?没有不同意的,这个就叫民主。再问问上海人民答应不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这个就是民主集中制。
香港二三事,等有空再说了,其实也没什么事,当然说有也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