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七葷八素 > 帖子
北京門框胡同藏着什麼秘密? 除了滷煮還有什麼
送交者: MaggieS 2017年01月04日19:29:09 於 [七葷八素] 發送悄悄話



398f06e6eb417571accd800e688105dd.jpg



《自由時報》:台灣人說對了!中國作家:我們吃不起茶葉蛋;

《蘋果日報》:很多中國人吃不起茶葉蛋?官方數據:是真的。

“吃不起茶葉蛋”的梗,又被台灣媒體玩壞了。

這種“抹黑”,我們習慣報之一笑。對北京人來說,茶葉蛋不算什麼,不行咱來碗滷煮?

一食·滷煮火燒

有人說,每個城市都有一款與其氣質最貼切的食物,並且這種食物只在本地人群中流通。如同方言口語,是當地人之間溝通的秘密。

芝麻君覺得,北京人舌尖上恪守的秘密,就是一碗冒着熱氣的滷煮火燒。

聽聞其名,不是本地人可能想象不到這是怎樣的美食。



小腸、肺頭剁段兒,炸豆腐切三角,煮着“井字刀”切的火燒,配上味道醇厚的老湯。上桌時,再加上香菜蔥花、腐乳汁、蒜汁、辣椒油,就是一碗地道的滷煮火燒。

用行話來說,一個菜底兒加二兩火燒,再來一瓶牛二,真真兒是人生一大快事。

這一碗滷煮下肚,可能已經吃飽了,擦幹了額角冒出來的汗,也難抵再來一碗的衝動。




滷煮火燒

過去,一到數九寒天,北京的街頭和胡同里就飄着滷煮的味兒。若是恰好經過,嘴饞的主兒,腳底下便走不動道兒。

單從食材和品相上來說,味道厚重的滷煮不過是“獨特”的下水,是販夫走卒、粗條大漢們的美食。

事實上,這款“窮人樂”的滷煮,不僅雅俗共賞,而且出身名貴。

愛新覺羅·浩在《食在宮廷》中介紹: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巡視南方,曾下榻於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中。陳府家廚張東官烹製的菜餚很受乾隆爺的喜愛,後來張東官就隨乾隆到宮裡做了御廚。

因為張東官是蘇州人,所以用配置的香料煮成的肉湯,就叫“蘇造肉”。

後來,“蘇造肉”傳入民間,而一般百姓吃不起肉,他們用廉價的豬下水代替五花肉,成了一道接地氣兒的“滷煮”,流傳至今。

 



舊京風情畫:賣滷煮火燒圖

據老輩人回憶,以前在四九城走街串巷討生活的力巴夥計、蹬三輪拉洋車的主兒,靠“苦力”掙錢養家,每一天的辛勞下來,餓極了歇歇腳,就蹲在路邊吃碗滷煮、喝上二兩白酒,既解乏又解饞。

老北京有很多賣滷煮的館子,有“滷煮三派”一說。分“楊老黑”、“凱琳”和“小腸陳”三派,各有風味。

起初在虎坊橋的“楊老黑”屬於家傳手藝,口感脆嫩,在南城很有影響力;凱琳滷煮曾火爆一時,但命途多舛,在南城搬過好幾個店;小腸陳一直生意紅火,從前門的小胡同起家,如今已遍布北京街市。

一景·門框胡同

在北京,不時能看到門框胡同百年滷煮的門臉兒。一開始,這條門框胡同,可不止賣滷煮的。

門框胡同北起廊房頭條,南至大柵欄,是一條南北向很不起眼,長約百米寬約三米的小胡同兒。

清朝《光緒順天府志》中記載:“大柵欄,有小胡同曰門框胡同。”當時,胡同內有一個石砌的過街門檻,下面設置着石門框,所以有了這個稱謂。

北京有句老話:“東單西單鼓樓前,王府井前門大柵欄,還有那小小門框胡同一線天。”



可見,小小的門框胡同能與王府井、大柵欄舊時的CBD相提並論,憑啥?

就憑小吃!門框胡同雲集了年糕王、豌豆黃宛、豆腐腦白、爆肚馮、奶酪魏、炒火燒沙、同益軒羊肉、德興齋燒羊肉……一家挨一家,簡直是吃貨的天堂啊。



今之門框胡同

民國時期,這裡有着“人聞香駐足,馬知味停車”的魅力。魯迅、荀慧生、尚小雲、馬連良、譚富英等文藝界大腕兒,都是門框胡同常駐的食客。

建國以後,政府對這裡的老字號實行了公私合營政策,很多代代相傳的老字號被收歸國有,一些門臉兒也相繼合併或關閉。



爆肚馮

1985年,爆肚馮的後代在門框胡同重開舊業,瑞明樓、月盛齋等老字號也相繼落戶,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華。

除了北京小吃,著名的章回體小說作家張恨水曾住在門框胡同的12號院裡,在此完成了《啼笑因緣》《金粉世家》等名著。

一人·張恨水

張恨水祖籍安徽潛山,“五四運動”時期懷着一腔救國熱情來“北漂”。

一個北漂,寫出的文學作品讓北平的男女老少都為之痴迷。

1924年,張恨水在《世界晚報》的副刊上連載章回體小說《春明外史》,90多萬字小說,連載四年多。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

當時,每天下午兩三點,許多讀者就在報館門口排隊,等着買當天的報紙,只為先睹《春明外史》為快。

京味作家金寄水說:“恨老不是北平人,反而比我們看北平看得准,對北平語言,比我們敏銳,所以要想知道舊時的北平,就看《春明外史》。”



毛主席與張恨水談讀書

張恨水碼過的字,有3000餘萬字,被稱為是“民國第一寫手”。他憑着連載小說,救活了多家報紙,也用自己的筆桿子養活了十幾口家人。

據記載,他曾經一下子得到過8000元的稿酬,相當於現在的60萬元,在文藝界簡直逆天。

時人傳說,張恨水“10分鐘成交數萬銀元稿費,在北平買下一座王府。”



伏案寫作中的張恨水

不怕天才聰明,就怕天才拼命。張恨水自稱是“推磨的驢子”,“除了生病或旅行,沒有工作,比不吃飯都難受。”

他的女兒張政回憶:“父親大約每日九點鐘開始寫作,直到下午六七點鐘,才放下筆吃晚飯,飯後稍作休息,然後寫到夜裡十二點鐘,日復一日。”

有一次,他正在打麻將,報館的編輯來催稿子。為了遵守承諾,只見他左手打着麻將,右手提筆寫稿子,就這樣按時交了稿子!

除此之外,他還填得了詩詞、畫得了國畫、寫得了書法、唱得了京劇,文藝青年氣質沖天。



恨水手書:人生如戲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筆名“恨水”。關於這筆名,曾引起了坊間種種猜測。

有人說,“恨水不成冰”,“冰”是指“冰心”,鬧出了兩人都哭笑不得的緋聞。

其實,“恨水”取自南唐後主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詞,自勉要珍惜時光。

張恨水的愛情,一如他“啼笑因緣”的小說,一生有過三次婚姻。

第一次包辦婚姻,第二次才子佳人,第三次神仙眷侶,但每一次都蒙着暗淡的悲情。



與第三任妻子周南

人生自是有情痴,張恨水這一生從未對此而嘬牙花子。

一詞·嘬牙花子

嘬牙花子,在北京話里是束手無策、惋惜、着急的樣子。

劉一達在《李鴻章雜碎》裡寫:
領廚回到後廚房跟眾廚師一說,大伙兒都面面相覷,嘬了牙花子。中堂大人(指李鴻章)已經在洋人面前許了願,還有菜馬上就上。沒有原料,上什麼呀?

一個廚師說,乾脆把咱們的腦袋剁了,讓他們端上去吧。

您猜怎麼着?幾位廚師嘬牙花子,用海鮮的雜碎,發明出了一道跟老北京滷煮相似的大雜燴。

如今在美國,“李鴻章雜碎”可是中餐里的招牌菜。

禍兮福所倚,讓人嘬牙花子的事兒,沒準兒會帶來好運。

擇一城而居,攜芝麻君探尋。回見了您吶!(杏仁茶)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轉貼:德國發明了自動炒菜機
2015: 習總批示之010415
2015: 安娜餅屋:藍帽翻糖蛋糕
2013: 好吃: 2013的年夜飯
2013: 巧克力是怎楊煉成的--參觀巧克力工廠
2012: 跟外國大廚現學現做泰國冬陰功湯
2012: 讓米飯迅速見底的超級下飯菜--乾鍋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