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成佛之道 第三章 五乘共法 (5)
送交者: 亦宛然 2013年04月26日10:48:2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丁三
   戊一:
   欲樂不可着,散亂多眾苦,依慈住淨戒,修定最為樂。
   現在再說修定福業。有人以為:布施是積極的利他的善行;持戒僅是克己的消極的德行;修定,這有什麼福善可說呢?不知道佛法以『自淨其意』為關捩,而在世間法中,惟有修定才能達成這一目的。凡是德化的政治,德化的宗教,論究到德行的根本,就不能不探究到內心。如儒者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而這非修身不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修身還要從『致知』,『誠意』,『正心』中做去。根本而徹底的問題,在自己的內心。定心清淨而沒有染污的擾亂,這還不能說是善嗎?這是更可貴的德行!如大學的『知止而後能定』,到『安而後能得』,便是世間修定福業的內心過程。為什麼要修定?理由非常多,但主要是,認為這個罪惡的現實人間,有兩大癥結,非修定不能對治。一、「欲樂」:人類對於物質的欲樂,適合自己情意的色聲香味觸,及男女的欲樂,都是貪戀不舍的。現在的欲樂,耽着不舍。過去的欲樂,念念不忘。未來的欲樂,盲目的追求着。這些欲樂,沒有的苦求不已;得到了,又怕失去;失去了,憂苦得了不得!試想:人間的一切問題──社會,經濟,政治等一切,那一樣不是為了大家的貪求欲樂而存在。欲樂是「不可着」的,如刀頭的蜜,似乎有味,而不知接着是割舌的苦惱。二、「散亂」:人心是散亂的,比猴子的躁動還厲害若干倍。由於內心的散亂,情意容易衝動,認識不能明確(散亂重的,連世間學都不能了解),自己不能控制自己,一味隨着環境而轉動。散亂為引起顛倒煩惱的有力因素,使人陷溺於多憂「多」「苦」的慾海,不能自拔。修定才能不受欲樂的系縛,不為散亂所嬈亂,心地明淨安定,而有自主的自由。
   但修習禪定,不可不先有兩項準備,否則可能會弊多於利。一、「依」於「慈」心:修定,不是為了好奇,不是企圖滿足無限的欲樂,延壽長生,或者為了引發神通來報仇;要存着慈念,就是利樂眾生的意念來修定。有慈心,心地就柔和,容易修習成就。成就了,也不會利用定力通力來嬈亂眾生,如聚眾作亂等。二、「住」於「淨戒」:必須受持淨戒(十善等),身口有善良的德行。如行業不端,修定就會招魔着邪。成就定力,也是邪定,結果是成為魔王眷屬,自害害人。
   在未修前,應確信:在世間法中,「修定」是「最為」安「樂」的。世間樂,莫過於五欲之樂,男女淫樂是最勝了,但比起定樂來,簡直不可比擬。定中的喜樂,徹骨徹髓,『周遍浹洽』,如大雨滂沱,從溝渠到池沼,到處大水遍滿一樣。如能確切信解,修定能引發世間無比的喜樂,那在修習時,就能不繫戀外物的欲樂,持之以恆,不斷不懈的修去。
   戊二:
   調攝於三事,心一境名定。漸離於分別,苦樂次第盡。
   說到修習禪定的方法,不外乎調攝身心。「調」是調伏,調柔,人心如■□的劣馬,不堪駕御;又如惡性牛,到處踐踏禾稼,必須加一番調練降伏功夫,使心能伏貼溫柔,隨自己的意欲而轉,所以古來有『調馬』,『牧牛』的比喻。調又是調和,身體,呼吸,心念,都要調和到恰好,勿使動亂,才能漸入安定。「攝」是收攝,使心念集中,勿讓他散亂。調攝的對象,有「三事」──身,息,心,如《小止觀》等說。身體要平穩正直,舒適安和,不得隨便動搖,也不使身體有緊張積壓的感覺。閉目,閉口,舌抵上顎,也不可用力。調息──呼吸,要使之漸細漸長,不可有聲,也不可動形,似有似無,但也要漸習而成,不可過急。調心,使心繫念緣中,不散亂,不□沈,不掉舉,心意集中(歸一)而能平正,自然安定。三者有相互關係,以心為主,在身體正常的安靜中,心息相依,而達定境。
   要修習怎樣才算得定呢?能達到「心一境」性,就「名」為「定」。定在梵語,是三摩地,意思是等持。等是平正,不高揚掉舉,不低沈□昧。持是攝持一心,不使散亂。初習定時,繫念一境,頓時妄想紛飛,不易安住。念如繩索,使心常在一境上轉,久之妄念漸息;再進,僅偶爾泛起妄念;久久,能得平等持心,心住一境,如發起身心輕安,就是得定了。
   定有種種階段,由淺入深,即平常所說的四禪八定。現在作一部分的說明。一、約分別來說──「漸離於分別」。眾生心都是有分別的,如常人的心念,不是不斷的改變所緣,就是不斷的更易行解。習定的,使心安住一境,念念相續,『安住明顯』──心是極其安定,也非常明了,才能入定。有些人妄念小息,或者□昧不覺,便以為心無分別了。不知道深入初禪,還是心有分別(不易緣,不易解);還有粗分別的尋(考慮),細分別的伺,所以叫有尋有伺三摩地。初禪到二禪中間,得中間禪,這才不起粗分別,名為無尋有伺三摩地。到二禪,連細分別也沒有了,名無尋無伺三摩地。到此境界,雖有自性分別,不再有概念分別,所以也就不會引發語言了(語言是內心尋伺的聲音化)。到三禪,直覺得內心平等清淨,所以說:『內等淨,正念正知』,但這是外道所共的,切勿以為心無分別而證得心體本淨了。不過約世間法說,二禪以上,就可說超越尋思的無分別定了。
   二、約情緒來說──「苦樂次第盡」。在這欲界,有從生理而引發的苦受,從心理引起的憂受。一到初禪,從欲樂煩動而來的憂苦,不會再起了。那時,由於出離欲樂而生起喜樂:喜是內心的喜悅,樂是(身心的)輕安。到了二禪,雖同樣的有喜樂,但那是『定生喜樂』,不像初得離欲而生的那樣衝動。然喜悅到底是躍動的,所以進入三禪,稱為『離喜妙樂』,喜悅也沒有了。此定的樂受,到達了世間樂的頂點。所以形容極樂,每說『如人第三禪樂』。當然,這是不能與解脫煩惱的『離系樂』相比的。到第四禪以上,樂受也平息了,惟是一味的平靜的舍受。這比起有衝動性的喜樂來,實在是更高的福樂!
   戊三:
   四禪四空處,慈等四無量,佛說諸定法,次第而修習。
   說到定法的淺深階段,先是「四」根本「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禪是梵語,靜慮的意思,比較的定慧均等,所以佛法是特別重視此禪的。四禪以上,有「四空處」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空處,是世俗的唯心定;定心更深了,慧力卻反而昧劣。四禪四空處,總稱八定。這是世間共的,外道也能修得。約定力淺深來說,這是定的由淺而深的全貌。
   「慈等」,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定。慈是願人得樂;悲是憐憫眾生的苦痛;喜是同情他人的喜樂;舍是心住平等,不偏愛親人,也不偏恨怨敵。修得四禪的,就可以修習四無量定(但喜無量,限於初二禪)。為什麼叫無量?修習時,或慈或悲等,先觀親人,後觀怨敵,從一人,少數人,多數人,一國,一天下,一方世界,到十方世界的欲界眾生,充滿慈悲喜舍心,而願眾生得樂離苦等。緣十方無量眾生,能得無量福報,所以名為無量。佛說的修定福業,多為在家人說,就着重此四無量。如此存心,念念不失,與儒家的仁,耶教的博愛,有相通處。這本是共世間的,人間的至德,往生天國的法門。
   「佛說」的這些「諸定法」,要依着「次第而」一步步「修習」。由初禪而二禪,二禪而三禪,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這是不能躐等的;不過修習純熟了,也可以超次第或逆次第而修。
   丙三:
   布施多雜染,禪定向獨善,依人向佛道,戒行為宗要。
   上面說:『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在這人天乘的法行中,想依人身而漸向佛道,應多修什麼呢?應重於持戒。因為世人的修集「布施」福業,「多」不能如法,多「雜」有煩惱「染」污。不論施福怎樣廣大,如不修戒行,那連人身都不可得,只能在傍生,餓鬼,阿修羅中享疑福,前途萬分危險。修「禪定」,當然是殊勝的,但在修行時,厭離五欲,或者隱遁山林,專重自己的定樂,走「向獨善」的途徑。等到報生二禪以上,都是獨往獨來的。這對於實現和樂人間,而趨向化度眾生的菩薩行,是不大相應的。所以希望來生不失人身,並能「依人」身而漸「向佛道」,不能不以五戒、十善等「戒行為宗要」。初學菩薩的,名十善菩薩,也是着重十善行的。
   有戒行,就能生在人間;即使貧窮,也不一定障礙學佛。如有戒而能修布施,能得人中廣大福業,那更好了。同樣的,如有戒而沒有定,不失人身,有戒而深修定法,反而會上生長壽天,成為學佛的大障礙。所以依人身而引入佛道,應以戒行為主,就是重視人間的道德,健全人格。在這戒行的基礎上,應隨分隨力來布施。如想修定法,應修四無量定,因為這與利益眾生的出世大乘法,有着密接相通的地方。
   乙二
   丙一:
   心性怯畏者,佛說應修念。繫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陰暗一時失。
   有些人,心性怯弱,多有種種的怖畏。如夜晚獨行,或個人獨住靜室時,怕神怕鬼。又有怕病的,怕死的,怕死後墮落的。內心充滿憂愁變悔,弄得苦惱不堪。像這些「心性怯」弱怖「畏」的,「佛說應修」六「念」法門。念是「繫念」,憶念,使心在所念的境上轉。念是習定的方便,所以深的能得一心不亂,淺的也能念念相續。什麼是六念呢?一、念「佛」的相好莊嚴;智德,恩德,斷德等功德。二、念佛的正「法」,是清涼能得解脫的。如能受持奉行,什麼時候都能通達證知。三、念聲聞「僧」的四雙八輩,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功德,是世間福田。又念菩薩僧,大悲大智,自利利他。這是繫念三寶功德,自己歸向三寶,為三寶所攝受護持;自心安住三寶的清淨威德中,便能離惡覺,離欲染,也就能離去憂悔怖畏了。經中比喻說:如帝釋與阿修羅作戰,帝釋的部屬,那伽、夜叉等,望見了帝釋幢(等於帝釋的帥旗),就會勇氣百倍。眾生如正念三寶功德,深信自己為三寶所攝受護持,心得安定,那還有什麼畏怯呢?
   四、念自己能持不破不缺的清淨「戒」。五、自己憶念到,曾在福田中,修習如法清淨的布「施」。六、自念曾修施戒功德,所以能得七寶莊嚴,勝妙福樂的欲界「天」報。怕病怕死怕墮落,經中多教修此六念。人不能無病,不能不死,如曾修功德,來生會好過現在,那等於出黑暗而入光明;走出茅屋而進入華堂大廈;免去低級職務而調升高級職務。如能如此憶念,那歡喜慶賀都來不及,還會憂怖嗎?其實值得怖畏的,不是老死到來,而是沒有修習歸依施戒等功德,空過了一生。
   繫念三寶功德,從歸信三寶而來。如極樂世界,也還是『念佛念法念僧』。如真能圓滿的歸依三寶,也就會正念三寶。無論是繫念三寶功德,憶念施、戒、天功德,都是由念而引發堅定的信解。深信三寶的攝護,深信善因善果的必然,堅定不疑,自然是「如入」大「光明聚」,而怯畏憂悔的「陰暗」,「一」下子就會立「時」消「失」了。
   丙二:
   正念彌勒尊,求生彼淨土,法門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見佛時聞法,何憂於退墮?
   或者覺得:釋迦牟尼佛已涅盤,彌勒佛還沒有來,無論是修六念,或禮佛念佛,總要有一特定的佛,為我們的歸依處,才能信向堅定,佛與我們特別有緣,才能護持我們,不會退墮。這雖然是對於三寶功德,因果定律,還缺乏深徹的信解,但也確是眾生的常情。釋迦佛大慈大悲,為此曾經說有「正念彌勒尊,求生彼」彌勒「淨土」的法門。彌勒菩薩,為釋迦佛法會中,親蒙授記的此土未來佛。現在生於兜率天;兜率天有一特別區,稱為兜率內院。凡是當來下生成佛的,都先生在那裡;從前釋迦佛,也是這樣的。兜率內院,是一清淨莊嚴的淨土,彌勒菩薩經常在那裡,為無量大眾說法。過了一個時期,彌勒菩薩要來這南閻浮提成佛;那時我們這個世界,早已轉為淨土了。在這彌勒的人間淨土中,三會龍華,化度無量眾生。所以如能發願往生兜率淨土,就能見彌勒菩薩;將來又隨佛下生人間,見佛聞法,這當然會向上勝進,還憂什麼墮落呢?釋迦佛慈悲的開示,出於《彌勒下生成佛》,及《彌勒菩薩上生經》等。
   往生彌勒淨土「法門」,比起十方世界的其他淨土,真是「最」為「希有」,最為穩當!這可以從三點去說。一、「近」:彌勒現生兜率天,將來到我們人間來,同一世界,同一欲界,論地點是很近的。不像十方的其他淨土,總是要過多少佛土。論時間,來生生兜率內院,不太長久,就回到人間來。不像往生其他淨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再來娑婆。二、容「易」:兜率淨土與將來的人間淨土,都是欲界散地,所以只要能歸依三寶,清淨持戒,如法布施,再加發願往生,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就能往生兜率淨土。不像往生其他淨土,非要『一心不亂』不可。一心不亂就是定,這是不太容易的。三、「普及」:往生彌勒淨土,不一定要發菩提心,出離心,就是發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隨願往生。在兜率淨土及當來的人間淨土,彌勒尊是普應眾機,說人天法,說二乘法,說菩薩法,人人能稱機得益。在見佛聞法的過程中,向上增進,漸化人天根性為出世根性,化二乘根性為大乘根性,同歸佛道。這不像其他淨土,連『二乘種』姓都『不』能往『生』,還能應人天根性嗎?所以彌勒淨土,才是名符其實的三根普被,廣度五姓的法門。
   有人說:現在往生彌勒淨土,將來彌勒佛涅盤後,如還沒有了脫生死,那我們要怎麼辦呢(又怕不能見佛聞法而退墮了)!不知釋迦佛慈悲,將我們交與當來下生的彌勒佛。佛佛道同,難道彌勒佛不會開示我們,親近當來佛嗎?有人說:上面說『修天不生天』,怎麼又說求生兜率天呢?不生天,主要是不依深定而生長壽天。欲界天,尤其是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經常見(未來)佛,聞法,修行,當然不妨往生。有人說:為什麼不提倡往生彌陀淨土呢?要知道,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是大乘的不共淨土,一般的聲聞佛教,就不信不知。這要到大乘法中去說,現在是說貫徹始終的五乘共法。有人說:從前修學彌勒法門的師子覺,發願求生兜率內院,結果生在外院,享受欲樂;往生兜率淨土,怕不大可靠。不知師子覺生在外院的故事,凡宏傳彌勒法門的,真諦,玄奘三藏,以及無着,世親的傳記中,都沒有此種記載,這只是別有用心者的故意傳說而已。
   總之,學佛的不論何種根性,只要能以歸敬三寶,如法布施,清淨持戒功德,發願回向彌勒淨土,在「見佛」而時「時聞法」的修行過程中,保證向上勝進,「何」必「憂」慮「退墮」呢!所以,敬請真誠發願往生,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
  《雜阿含經》卷二八(「大正」卷二.二0四頁下)。
  《後漢書》「范滂傳」。
  《法句經》卷上(「大正」卷四.五六五頁上)。
  《中阿含經》卷三《鹽喻經》(「大正」卷一.四三三頁上──中)。
  原文待考。《法句經》卷三:「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虐。禎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大正」卷四.五六四頁下),與此文相近。
  《雜阿含經》卷三三(「大正」卷二.二三七頁中──下)。
  《莊子》「養生主」。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引論(五0頁下)。
  《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卷二.六九頁下)。
  《中阿含經》卷三(「大正」卷一.四四0頁上)。
  《中阿含經》卷六(「大正」卷一.四六0頁中)。
  《入中論》卷一(一二頁下)。
  《相應部Sam!yutta-Nika^ya》五五「預流相應」(「南傳」卷一六下.二三六頁)。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引論(六六頁下──六七頁上)。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引論(六七頁上)。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新華社電訊為什麼變谷開來成“薄谷開來
2012: 回遊的海歸:懷念Krawinkler教授
2011: 新華社還有臉僱傭這樣的記者嗎?
2011: 劉菊花的最惡劣之處在於抄襲別人的結論
2010: 求助:醫學名詞中文譯英文。
2010: 中國中小學教育的弊端和改進之三:評比
2009: 笪緱:言同學英語“先驗性”例子的疑問
2009: 為了給本壇漢字擁護者們立個好習慣,我
2008: 教育隨筆——一份荒唐的緊急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