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美國小孩為什麼學不好英文
送交者: 博雅學會 2014年05月25日22:05:1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美國小孩為什厶學不好英文 ?

—— 美國教育危機解析

2014年0525 10:45 21世紀經濟報道

美國教育危機不只因為貧富分化

中美教育對比是個熱門題目,而美國教育的優越性,似乎也是一個不容置疑的結論。哈佛、耶魯、斯坦福和其它常春藤名校,為這一優越性提供了充分的證明。美國在諾貝爾科學獎和經濟學獎項上的壓倒性優勢,也說明在精英教育上,山姆大叔確實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

精英教育是金字塔的頂尖。美國精英教育的成功,說明美國的教育制度對於選拔1%頂尖知識精英確實有效。但是正如1%的美國頂尖富人不能代表99%的其他人口一樣,1%美國頂尖知識精英的成就,也不說明剩下99%人口的教育成功。與美國在金錢上的兩極分化一樣,美國上層精英和“普羅大眾”在教育上的分化同樣日益增大。從這一角度,可以說美國的大眾教育,尤其是中小學公共教育,正面臨深刻的質量與產出危機。

為什厶美國學生不會寫作

中文媒體中不乏歌頌美國中小學教育的內容和個例。前些時候,一篇網文《讀美國小學五年級作文有感》,就被不少人引用來說明美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可是任何對美國社會有深入了解的人,都會知道上文描寫的是美國中上階層學區,而決不代表美國公共教育的普遍現狀。

以語文教育為例,根美國國家教育部2011年的測試調查,美國8年級和12年級學生中,只有3%的作文能力屬於優秀(advanced),24%的作文能力達到“熟練(proficient)”程度。54%8年級和52%12年級作文能力“基本”,而兩個年級兩成左右的學生作文“不及格”。

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2012年測試,在34個發達國家中,美國中學生數學成績居第27名,科學第21名,閱讀能力也只是中流第17名。

美國公立中學的教育質量嚴重退化,造成大批高中畢業生根本不具備上大學的水平。根紐約州的標準化考試,真正掌握上大學知識的高中畢業生不到一半。在紐約市,這一比例只有23%。結果是普通公立大學必須給大量大一新生補中學課程。按全美統計,兩年制社區學院學生中這一補課比例達到65%。在紐約市立大學系統,這一補課比例竟達到四分之三。補課內容固然數學是大頭,但是英語讀寫也是“重災區”。由於美國公立中學普遍降低學習要求,以免暴露質量問題,許多畢業生要到了大學選課預試時,才會知道自己高中的“優良”成績其實根本不及格。《華盛頓郵報》說∶連許多“優秀”學生,竟然都不知道什厶是主語,什厶是謂語。中小學教育這樣的低質量產出,不僅浪費大量高等教育資源和學習時間,也是半數以上大學新生最後半途而廢的重要原因。

這一情況不僅造成美國歷史上首次出現進入勞動年齡的新一代人口平均教育水平倒退的局面,也造就了美國傳媒和教育界不斷疾呼的“不會讀寫”的下一代。寫作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出現在部分研究生群體。有人甚至提出∶ 谷軟件工業的軟件錯誤層出不窮,也與英語寫作能力低下有關。兩年前,著名《大西洋月刊》因此發起《為什厶美國學生不會寫作》(Why American Students Cant Write)的專題討論。

美國學生的讀寫能力下降,有複雜的社會和歷史原因,許多學者指出電視文化的普及,大大降低了美國青少年的書面閱讀時間,造成語文能力的退化。但是中小學公共教育的失敗,無疑是個主因。

美國公共教育僵化和低效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一大弊病是歷來吃大鍋飯的教師隊伍內部缺乏競爭。但是教師工會是民主黨的重要社會基礎和施主,強烈反對引進“自相殘殺的”行內競爭機制。連奧巴馬也難捅自己陣營內的這個馬蜂窩。

美國公共教育的退化,除了積重難返的教師工會,還有很深刻的社會和文化原因。美國沒有東方文化的“天地君親師”傳統,美國中小學教師社會地位向來不高,不過是個普通飯碗而已,多數也談不上什厶敬業精神。我曾經有過個人經驗∶小學各班級下午3點半下課,350分打電話去學校,已經找不到任何老師。

美國曾經不錯的公共教育,實際得益於過去婦女社會地位低下,中小學老師成為婦女就業的最主要途徑,得以雇用最優秀的職業婦女,因而維持了相當高的人員素質水準。隨着近幾十年來婦女解放運動,高收入職場對女強人和“女丈夫”們開放,智力高強的婦女紛紛選擇報酬和社會地位更高的行業,諸如醫生、律師、企業高管等等。中小學老師雖然也大都需要大學文憑,多數卻是最差幾成大學畢業生無奈的職業選擇,使得學校教師質量江河日下。麥肯錫曾經發布研究報告,發現47%的美國公立學校老師來自成績屬於最底層三分之一大學畢業生!加上教師工會保護的鐵飯碗,不稱職混飯吃的比比皆是。《紐約時報》名筆紀思道提到紐約學校課堂里會出現爛醉如泥的女教師,叫來校長也無法喚醒。2011年,紐約市退休教育局長克萊恩(Joel Klein)對倫敦《泰晤士報》抱怨∶“在美國,起訴一樁死刑案件,也比開革一個不稱職的(公立學校)老師容易。”

《紐約時報》引用過一項量化研究,充分顯示美國公立學校老師的低下素質和尸位素餐。有研究者於是把公立學校教師與SAT平均考分相同的其它行業人員對比,發現老師們的平均薪水比後者要高出一半。

父母教育程度與子女語文能力

美國當然不缺乏好的公共學區和優秀學區。這些學區基本上都在郊外和遠郊、房產價格昂貴的中上階級社區。事實上,房產價格以及居民族裔社會經濟狀況跨越這些學區邊界的突變,是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熱門研究項目,也是傳媒上的常見故事。例如20111月,《華盛頓郵報》報道俄亥俄州有一位黑人母親,為了兩個女兒可以從亂糟糟的窮人市區學校轉往近郊白人居多的中產階級學校,偽報自己的家庭住址,而被判刑事犯罪,入監9天后才在輿論壓力下被釋放。這些良好學區得到了當地充足的房產稅的支持,得以維持相對較高的教育質量。但是因為這些中上階級社區日益代表家長們的良好教育程度,所以更加加深了美國人口代際之間教育水平與經濟收入的傳承,以及貧富差距的固化。前引美國國家教育部的2011年測試報告,有一份圖示很好顯示了父母教育程度與子女英語作文成績的強烈相關性(見圖)。


這一相關性也引發公共教育體系之外,父母社會經濟地位決定的家庭文化因素。這一家庭因素直接決定了兒童的智力和語文能力的早期發展,在學齡前就產生了後期教育無法再彌補糾正的貧富差距。

近二十年前,美國學者做過一個實際觀測實驗,顯示美國幼兒三足歲之前聽到的詞彙數量遍數,高教育家庭和低教育家庭之間的差別達到三千丌之巨!2013年,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表新的調查報告,顯示這一語言學習差距在嬰兒18個月時便已經展現,到了兩足歲,高教育高收入家庭子女掌握的詞彙量已經超過低教育群體子女30%。再後“這一差距變得越來越大,非常難以逆轉”。

奧巴馬上台以來,大力推進幼兒學齡前教育,企圖改變弱勢群體子女的這一先天不足,至今實際進展微乎其微。這裡除了共和黨保守派的阻撓,還有與中小學教育一樣的師資質量問題,以及再多金錢也無法解決代際“智商異化”現象。《紐約時報》去年10月引用美國全國早期教育研究所主任巴內特(W.Steven Barnett)的言論,指出以為這些學齡前教育計劃可以輕鬆改變窮人子女詞彙和其他能力發展的想法,實在是“一廂情願”。

快樂童年Vs常青藤∶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回到美國中小學公共教育,其每況愈下的質量和產出危機的長期積累,有兩個重要原因。其一是普遍的“分數膨脹”。由於美國缺乏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在教師工會的鼓動下,教學內容和學校考試都被日益簡單化(dumb down),甚至延伸到美國最有名的標準化SAT“高考”的屢次“改革”,以人為穩定和“提高”分數來掩蓋教育質量的下降。另外一點,便是不少右翼社會學家開始強調的美國人“飽暖思淫慾”趨向,原來的“基督教新教工作倫理”不斷退化,尤其反映在低教育白人群體中間,懶惰心理上升。

在教育體系中,“工作倫理”的退化,便是借“鼓勵獨創力”和強調“正面鼓勵”,在課堂教學上不斷“減負”,尤其是需要反覆練習背誦的內容。不僅有不少學校不要求背誦“九九乘法表”,甚至有教育學家在《紐約時報》上公開呼籲對多數學生取消中學代數課。這些“正能量”做法,對於少數尖子學生或許有某種正面效應,幫助美國精英教育的成功。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學生,卻造成美國中學生在國際PISA測試中相對於其他白人主體西方國家的下降,以及實際“讀寫算”能力一代不如一代。

美國許多有識之士,包括擔憂美國勞工競爭力的企業界,都看到了這一教育危機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因而出現了越來越大的教育改革呼聲和努力。小布什總統任上推動國會通過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NCLB)”法案,以及新近的全國“通用核心(Common Core)”教育大綱,都代表了這樣的改革努力。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些改革努力遇到了既得利益和其他政治勢力的強大抵制反對。

無論“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還是全國“通用核心”大綱,一個關鍵措施便是標準化考核。但是這樣的標準化考核,也是暴露美國教師質量低下的“照妖鏡”,一開始就遭到教師工會的強大反對。美國教育向來屬於各州“主權”,大部分州政府也有各自傳統的標準化測試。但是這些測試缺乏全國的可比性,也比較容易通過地方勢力遊說來上下其手。全國性中小學標準化考試,因此成為美國教育改革反對勢力的最大敵人。

有趣的是各州主動協商發起的“通用核心”大綱,雖然受到聯邦政府鼓勵,並不是聯邦政府強行推動的全國政策。但是卻受到美國右翼保守派的政治攻擊,形容為自由派精英干預“州權”,企圖對學齡兒童“洗腦”的“陰謀”。因此出現了左右合流,同力攻擊“通用核心”的政治大合唱。

在這樣的反對聲浪下,美國湧現出一個抵制學校標準化考試的全國性“拒考(Opt out)”運動,而且愈演愈烈。根《華盛頓郵報》今年4月中的一份報道,這一拒考運動的主要理由大致如下∶

----過多的考試和備考教育占用正常教學和課外活動的資源和時間

----考非所學∶考試內容與教學內容脫節

----考試造成學生精神壓力和其他心理疾病症狀

----考試內容不公平,特別是對於低收入家庭和新移民子女而言

----反對用考試成績來評定教師,因為考試成績並不準確反映老師的業績

----在課堂上的真實作業才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證

如此種種,固然其中若干包含了學校老師無法對學生學業落後的社會經濟因素負責的“解釋”,教師工會保護尸位素餐成員的動機還是一目了然。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除了教師親友,城市少數民族弱勢群體父母並沒有積極參加“拒考”運動,反而大批支持公立學校系統之外的改革派“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也可譯為委辦學校)”。對比之下,許多白人父母倒是“拒考”運動的積極分子。去年紐約市教育局門口一場“拒考”運動抗議活動的照片,很好地說明了這一現象。

這可以回溯2010年,美國有位白人家長在子女學習壓力造成心理疾病的刺激下,攝製推出紀錄片《終點茫然的競賽(Race to Nowhere)》,哀嘆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引起很大的反響和共鳴,在美國40多個州廣泛放映,以及主要媒體的評論報道,後來還加上多國外語包括中文配音國際發行。《大西洋月刊》毫不客氣地把這些“慈母”與“虎媽”對比,指出“既要一個低壓力的快樂童年,又想進常青藤”,是魚和熊掌都想得兼的夢幻。《華爾街日報》則挖苦這些要求“減負”的“慈母”,她們批評的“死記硬背”,正是培養她們同時要求子女掌握的“批判性思考”的知識基礎。美國教育的問題,是這些“死記硬背”教育還是太少。

《華盛頓郵報》的教育問題記者馬修斯(Jay Mathews)比較中肯,指出這部影片缺乏真實數,而只是煽情。影片對教育競爭的一條主要指責----美國中學生家庭作業負擔太重,與統計事實正好相反∶美國高中生每天平均花費3個半小時在電視和其他娛樂上,家庭作業時間只有42分鐘。這才是過去30年中,美國中學生在讀寫算三方面成績都止步不前的原因。

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壓力,大批白人父母都對教育競爭持續激化抱有與上述影片類似的躲避心態,除了“拒考”運動,還有逃 亞裔子弟集中的學區。美國教育競爭的終點其實非常明確----通過精英教育進入社會上層。可是對越來越多的白人,這一終點日漸“茫然”。《終點茫然的競賽》的導演不無阿Q精神地繼續鼓吹∶美國教育改革應該避免國際對比,而是追求自我塑造。《華爾街日報》在總結美國白種盎格魯・薩克遜新教徒(WASP)群體不斷沒落的原因時說得好∶“許多人就是變懶了。”

麻州理工學院兩位學者Erik BrynjolfssonAndrew McAfee今年出版一本新書《第二次機器時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描述人工智能技術衝擊下的未來社會變遷,引起很大轟動。書中引用大量研究結果強調∶教育成功的公式其實很簡單,就是更長的學時、更努力的學習,和嚴格的標準化考試。在美國的社會分化和教育分化中,小部分精英正是遵循這樣的公式,進入昂貴的私立學校系統,而保證了嚴格有效的英語教育和寫作能力。夏威夷貴族中學畢業、《來自父親的夢》的成功作家奧巴馬,是個最好的例子。暢銷書《第二次機器時代》的兩位作者也是。前述《大西洋月刊》討論中,就有父母因為英語教育差距把小孩從公校轉往私校的。無怪奧巴馬和“虎媽”的女兒們都是在這些貴族學校學習,而成長為美國的下一代知識精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c_y_lo, 請教個英語問題
2013: 範例哲學如何解決笛卡爾的“心靈-身體
2012: 親子相認是基本的人性
2012: 馬寅初有兩妻七孩,是個口是心非的不良
2011: 方是民邪教又篡改原文,造謠惑眾了
2011: 三峽大壩的是是非非中的環境問題
2010: 張居正的君主教育為什麼失敗
2010: 談談中國文化中的“暴力”傾向
2009: 溫哥華夜話: 兒子考上了西門菲沙大學
2009: “多黨制”與“萬歲黨”之爭的核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