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解決中國人的溫飽問題究竟歸功於誰?
送交者: 山色悠然 2008年03月11日09:02:1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長期以來,國內都普遍存在着這樣一種看法,認為解決中國人溫飽問題的是鄧小平同志的功勞!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方面,中國實現了從糧食短缺到糧食充足的歷史性轉變;另一方面,中國也實現了從衣料短缺到衣料充足的歷史性轉變;不僅如此,在中國的方方面面都逐漸實現了從物質短缺到物質充足的歷史性轉變!這些成就的取得從時間上來看,很明顯是在鄧小平同志在任期間實現的,所以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這一切的功勞應該歸功於鄧小平.自從前年本人無意中看到陳錦華同志寫的"國事述憶",才對這一歷史問題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本人認為雖然鄧小平同志在其中功不可沒,不過最大的功勞還是應該歸功於毛澤東同志.

由於陳錦華同志的"國事憶述"全文很長,各種史料數據也很多,本人只能從中摘取其中一小部分,儘量完整表達陳錦華同志的觀點,下面內容均來自陳錦華同志的"國事憶述"!

1972年1月初,國家計委的顧秀蓮同志找我說,中央決定引進化纖和化肥的成套技術和裝備,要我代起草個報告.報告起草之前,李先念和華國鋒專門組織了討論,我在他們討論的基礎上起草了"關於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裝備的報告",教給了顧秀蓮.1月22日,報告由國務院業務組李先念.華國鋒.余秋里三位署名上報.2月5日,周總理很快作了批示:擬同意,即呈主席等批示.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很快圈閱.兩天后.即2月7日,李先念就把報告退余秋里.錢之光(輕工部部長).白相國(外貿部部長)辦.

中國第二次大規模成套技術裝備的引進,從最初4套化纖和2套化肥約合4億美元的方案,到最終確定為26個大項目約合43億美元方案的出台,前後經歷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國家計委有4個重要報告.

第一個報告 1972年1月16日"關於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化纖方面,擬以法國.日本進口4套裝置,約需2.7億美元.建成後每年可生產合成纖維24萬噸,越等於500萬噸棉花,可織布40億尺,"其中'的確良'(滌綸)的產量,包括目前生產的數量(指進口原料由國內加工抽絲),總數將達到19億尺,城鄉人民對'的確良'的需要,將進一步得到更好的供應."化肥方面,進口2套30萬噸大型合成氨廠設備,建在大慶和四川."報告"還提出,在晉南建設用煤作原料的30萬噸大型合成氨廠,同時加快全國正在建設的25個氨廠的進度,以及為改造.擴造老廠要進口的關鍵設備.部件和鋼材,需要9000萬美元.另外,在進口生產合成材料的部分單機.材料,需外匯4000萬美元.共計4億美元.9月19日,中央正式批覆決定.

第二個報告 是武漢鋼鐵廠引進的一米七軋機.1972年8月6日,國家計委向李先念.紀登奎.華國鋒並國務院呈送了"關於進口一米七連續式軋機問題的報告"."報告"提出:"軋鋼能力不足,鋼材品種不配套,特別是板.管少,是當前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因此,冶金部要求進口一米七連續式軋板機一套,包括熱連軋機.冷連軋機.鍍鋅機組.鍍錫機組.硅鋼片機組等設備,以便增加200萬噸左右鋼板的軋制能力.其中,冷軋鋼板80萬噸左右."經查詢,進口一套新的連續軋扳機約需2億美元,但與每年進口300萬噸鋼板所花的3億美元相比,還是合算的.8月21日,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准從聯邦德國.日本引進一米七軋機,建在武鋼.

第三個報告,是1972年11月7日國家計委向國務院報送的"關於進口成套化工設備的請示報告"."報告"建議進口6億美元的23套化工設備.

第四個報告是"四三方案".這個引進方案,因計劃用匯43億美元,故稱"四三方案".1973年1月2日,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和國務院業務組研究的意見,國家計委向李先念.紀登奎.華國鋒並周總理報送"關於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既"四三方案".後來又追加8.8億美元.用匯總額增加到51.8億美元.
"四三方案"提出,在引進技術設備項目時,要遵循一下原則:一是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要集中力量,切切實實地解決國民經濟中幾個關鍵問題."二是學習與獨創相結合.強調對引進技術,應當"一學.二用,三改,四創".三是有進有出,進出平衡.四是新舊結合,節約外匯.引進項目儘量建在老廠,利用原有的公用工程及生活設施,減少投資.五是當前與長遠兼顧.六是進口設備大部分放在沿海,小部分放在內地.

第二次大規模引進成套技術設備的項目共26個,其中化纖項目有4個,化肥項目有2個,後來發現這批裝置先進,很快擴大到13套,並最終為20世紀八十年代解決溫飽問題奠定了有力的物質基礎.

中國吃飯問題的解決,特別是稻穀的增產,除了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因素外,主要得益於兩條,一條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高產品種,一條就是尿素.沒有這兩項物質技術條件,面對急劇增長的大米需求,我們將無法應對.

從1954年9月國務院第224次會議通過"關於棉花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開始,到1983年宣布取消布票,中國實行了長達30年發布票的政策.至於每年發多少布票,則要經過反覆計算,由黨中央,毛主席最後批准,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來規定,根據氣候冷暖的不同,各地發布票多少有差別,大體上就是16尺.18尺.20尺的樣子.我現在工作快六十年了,一半生涯是在紡織工業部門工作的,先後擔任過部長秘書,研究室主任,計劃組副組長等(是輕工部計劃組副組長.輕工部1970年7月由紡織部,一輕部,二輕部三個部合併組成).我深感到穿衣問題對家家戶戶的牽動.現在年輕人不能理解這樣的事情,什麼叫"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老大穿新衣,老二穿舊的,老三穿破的",當年就是這樣過來的.所以穿衣問題的解決,上面牽動到中央,下面牽動到家家戶戶.

當時世界上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它們解決穿衣問題的出路,都是發展化學纖維工業.以工業原料代替農業原料的道路,化學纖維占它們紡織用原料的比重達到40%,甚至更大.為了解決中國紡織業的原料問題,進而解決穿衣問題,紡織工業部曾借鑑工業化國家的經驗,專門向中央寫報告提出"實行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並舉"的"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但化學纖維主要是合成纖維的技術問題國內解決不了,只能發展纖維素纖維,即粘膠纖維.後來發展了一些維尼綸纖維,由於纖維不好,品種適應面很窄,不受群眾歡迎.人民群眾最受歡迎的是滌綸(商業名稱叫"的確良"),晴(月旁)綸(人造羊毛)這些纖維,而當時幾乎沒有,結果仍然解決不了穿衣問題.所以到了70年代初,人民群眾的穿衣問題,越來越成為中央領導同志要着力解決的一個關係國計民生的突出問題.

新中國化纖工業沒有基礎,1957年只有一個試驗性的小廠,年產量僅200噸,是做人造絲的.通過多年的努力,到1972年,中國的化學纖維產量只有13.7萬噸,僅占當年國內紡織原料的5.5%,和當時西方發達國家化學纖維在紡織原料中占40%相比差的太遠,根本解決不了紡織原料不足的問題.通過這次引進4套化纖項目,起到了"老母雞"的作用,加上後來改革開放大環境的推動,中國化纖工業迅速發展,到2003年,全國化學纖維產量達到1161萬噸,占世界化纖產量的1/3,成為世界第一大化纖大國.2003年中國使用的紡織原料產量為1700多萬噸,其中化學纖維1181萬噸,占纖維總量的2/3還要多.這對減輕農業負擔,對於衣着的豐富多彩,對於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要,都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它們的用途,大體上是衣着占1/3,家庭裝飾等用占1/3,工業用1/3,這個使用格局,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以大體相當,這也從一個重要方面反映了中國的發達程度,特別是化學纖維對改變紡織原料結構的重大作用.從"衣被甚少"到世界第一紡織大國,我們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這在世界紡織史上是創紀錄的.現在中國生產的紡織品不僅能滿足國內的需要,還大量出口,2003年出口額就達到800多億美元.

在用的方面.就是做洗衣粉原料的烷基苯項目,過去要憑證供應,數量極少,洗衣服主要靠肥皂.肥皂是用天然油脂做的.三年困難時期,人都沒有吃的,哪裡還有油脂用來作肥皂呢?當時李先念找輕工業部研究,通過試驗的合成脂肪酸工藝技術放大以後,搞了一批小廠,用化學原料來生產肥皂.但是因為技術問題沒有解決,生產出來的肥皂臭味太大.李先念給我們講笑話:煤礦工人從井下上來,沒有肥皂洗手,臉是黑的,老婆不讓上床,後來用了合成脂肪酸做的肥皂,有一股臭味,老婆還是不讓他上床.當時就是那樣一個局面.後來通過引進意大利的技術設備,在江蘇南京建立了南京烷基苯廠,後來經過改造擴建2003年的產量達到了9345萬噸.他們不同台灣的企業合資,又建了兩個廠,三個廠加在一起,除充分滿足國內的需要外,還以14.4%的產量出口.

為什麼在1972年決定從國外引進成套技術和設備,並且一開始把重點放在成套化纖技術裝備上呢?當時的背景是:
第一,政治氣候的變化和政策調整
1970年8月31日,毛澤東主席在黨的九屆二中全會上寫了"我的一點意見",揭發陳伯達的問題.之後,在全國開展了"批陳整風"運動.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的重要轉折,客觀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失敗.1971年10月,周恩來總理支持中央日常工作後,在一系列相繼召開的全國專業會議上,通過批判極左思潮和無政府主義,來消除"文化大革命"對經濟方面的破壞性後果,恢復政治生活和國民經濟的正常次序.1972年10月14日,"人民日報"用一個整版發表了"無政府主義是假馬克思主義騙子的反革命工具-學習筆記"等三篇批判極左思潮和無政府主義的文章、,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周總理針對受林彪鼓吹"突出政治"的影響而普遍存在的不敢抓生產,抓業務的傾向,批評說:極左思潮就是搞"空洞的.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東西,誇誇其談,走極端".他強調"運動與業務不能對立",鼓勵各級幹部理直氣壯的抓生產,抓業務.在當時"四人幫"動不動就扣政治帽子,批判"洋奴哲學","實用主義"的情況下,周總理領導的批判極左思潮和調整政策,對引起成套技術創造了必須的工作環境.

第二,中國國際交往的恢復和擴大,西方發達國家急於同中國做生意.
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6屆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接納中國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國關係正常化進程正式啟動,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同中國建交.這為中國成功引進西方的成套技術和設備提供了可能.進入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生產力過剩的矛盾更加突出,產品設備,技術都急於尋找出路,對同中國做生意十分感興趣.

第三,國內紡織工業原料供應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導致紡織品產量上不去,人民群眾的穿衣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1971年中國的棉花產量才4300萬擔,扣除農民自己用的棉花,在扣除軍用和城市居民用的絮棉,能夠用於紡織的只有3100萬但.由於全國土地規模有限,擴大種植棉花有一個糧棉爭地的問題.當時世界上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國家,解決穿衣問題,都是發展化學纖維工業.為了解決中國紡織業的原料問題,進而解決穿衣問題,中國引進成套化纖設備有着急需的迫切性.

第四,國內石油生產的突破使中國發展石油工業化工有了可能.
1965年,由於大慶等油田的發現和開發成功,中國石油產量達到1131萬噸,完全實現了自給.到1972年,中國原油產量達到4567萬噸,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用不完.

上述四個背景情況,綜合在一起,使得中國從國外大規模引進成套技術設備的決策時機成熟了,條件具備了.現在設想一下,這幾個因素缺哪一個,當時從國外進行引進成套設備的工作都是很困難的.由於周總理高瞻遠矚,中國很好的把握了決策機遇,再早是不可能的,再晚一點就要受損失.

"四三方案"的引進工作的重大作用和深遠影響.
第一.這次大規模成套設備的引進,貫徹了"集中力量切切實實的解決國民經濟中的幾個關鍵問題"的指導原則,這是"四三方案"規定的六條原則中的第一條原則.

第二,通過這次大規模成套設備的引進,我們才真正對外部世界,特別是對西方發達國家有所了解.新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成套設備的引進,對象主要是蘇聯.東歐國家.儘管它們當時把自己比較好的技術給了我們,但是那些技術大多是二戰以前的美國技術.到20世紀50年代在世界上已經不能算先進技術了,再加上當時蘇聯實行"兩個陣營"的理論和政策,蘇聯東歐國家實際上是自成體系和自我封閉的.它們對西方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更談不上對我們與世界的交流合作提供幫助.
這批項目的引進,不僅帶來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和先進設備,還帶來了先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帶來了最廣泛的最新市場信息,使我們通過這批設備的引進,切身感受到了外部世界的變化,看到了究竟什麼是先進技術,什麼是高度發達的工業,什麼是高效率的勞動生產率.對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有了深刻的認識.舉一個例子,當時我們的一個年產10萬噸合成氨的中型化肥廠,職工一般需要數百人甚至更多,但是我們引進的年產30萬噸合成氨的大型化肥廠,職工定員只有100多人,兩者勞動生產率相差10多倍.我們過去從書本上看到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大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大協作的情況,實際上我們自己做的,還是長期堅持小而全,大而全,導致我們企業的負擔越來越重,背的包袱越來越大,使國有企業一直擺脫不了困境.

第三,通過這次大規模成套設備的引進,為國家和地方培養了人才,造就了一支對外工作的隊伍,積累了經驗.為以後的對外開放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合作和競爭,創造了比較好的條件.

上面就是陳錦華同志的精彩論述,由於全文太長,精彩的地方還有很多,只能摘其關於我國衣食問題精要,向許多不了解這段歷史的朋友們普及推薦.不過,陳錦華同志多次提起周總理對於第二次大規模成套技術裝備的突出貢獻,而對於毛澤東同志在此次裝備引進中所展現出的傑出成就卻言之甚少,令人很難理解.

眾所周知,我國在能在上世紀70年代大規模引進西方的技術裝備,功勞最大的當然是毛澤東主席.正是在毛澤東主席的帶領下,中國取得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同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也正是在他老人家的審批同意下,這樣的技術裝備的引進才有可能順利進行......當人們普遍將"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錯誤歸結於主席重大錯誤的同時,很少有人提起當年中央領導同志曾經犯下的錯誤!同樣,當主席成功引進西方的技術裝備,為中國人民解決溫飽問題縝密籌劃奠定堅實基礎時,功勞卻被他人一一領取,似乎溫飽問題的解決同主席關係不大.這可能嗎?於是我們看到了啼笑皆非的一幕,,如今的人們一方面指責主席在"大躍進"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手遮天,一方面把主席為中國人民解決溫飽問題的功勞歸功於他人,這樣的言論當然很難讓人信服.本人通過引述陳錦華同志對當年歷史的精彩論述,旨在說明,誰才是解決中國人的溫飽問題真正功臣.希望能讓那些誣衊主席不懂經濟的人重新認識我們的偉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7: 深圳市工會婦聯解散了?
2007: 回憶與思考(一)我為什麼說王有才在98
2006: 超道德就是偽道德---評‘楊振寧一說“
2006: 中國人的性格如公雞
2005: 江主席,我們想念您
2005: 金庸是什麼東西?
2004: 李敖:沐猴而冠和Democrazy
2004: 大陸與港台的所謂民主之爭
2003: 從《無間道》看香港殖民地文化的殘餘
2003: 警惕京津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