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吳式方架太極簡介
送交者: 即興 2006年09月16日18:05:04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吳式方架太極簡介 即興(曾用名:程蕾)

現在常為人提到的太極流派主要有陳、楊、武、吳、孫五家。當前有嫡系家傳的我僅聞陳、楊、吳三家。楊式原根據動作的舒展程度又有大、中、小三架式。小架最利於實戰的搏擊。現時最流行的健身太極則是在大架楊式太極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更現代化的快餐式簡化太極便是專為忙碌的上班族,老年病弱及老外設計的最新款式了。吳式則是在楊式小架的基礎上演化而成。

楊露禪在京師教拳時,紀子修與吳全佑(吳鑒泉之父)是其門下的師兄弟。因為楊露禪晚年曾說不再收徒,因此當楊班侯知道楊露禪又傳拳於紀子修等人時就很不高興,責怪父親不該違背諾言。楊露禪最後只得讓吳全佑與紀子修等人歸於精於楊氏小架的楊班侯門下。因為,吳全佑,紀子修等與楊氏有約定不得外傳楊式太極拳。於是在吳全佑的主導下師兄弟一起在楊氏小架的基礎上進行研究,自創流派對外傳習。最後由吳全佑的兒子吳鑒拳正式奠定了吳氏方架的拳路。所以吳式方架既承繼了楊式小架的特點,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為楊式小架少有傳人,楊式大架又因健康功能的宣揚,尤其是四九年後,中國政府介入的推廣,最終楊式大架便成為經官方認定的標準太極拳式,而楊式小架幾乎絕跡。現在,可說吳式方架是最接近楊式小架本來面目的太極拳流派。

吳氏太極拳的前輩們多數打方架,直到吳鑒泉晚年定下圓架,方架開始受到冷落。吳鑒泉之女吳英華(打的也是方架)死後,現在鑒泉太極拳社裡已見不到方架了。吳鑒泉之子吳公儀練的也還是方架,後來南下廣州,並因與白鶴拳在澳門打擂而聲名大振。接着赴東南亞教拳,一時威名遠揚。但是他死後方架敗於泰拳,從此方架在南方就失去了人氣,但在東南亞還有練習者。

張達泉因從學於紀子修,又與吳鑒泉關係密切,在他的拳路中受太極方架影響極深。他所傳授的一枝太極,可能是國內方架的唯一餘脈了。 當年戴英老師曾經提及,張達泉的拳式承繼了楊式小架與吳式方架的主要特點。當今保留的少數張達泉拳論中,也指出了方架的特點是:

兩腳如同鑽,身腰一條線;身隨腰轉動,腳與腰相連;功到脊足頂,方知力是旋;意在肩肘腕,氣在任督轉;神在中蔌鑽.

以後,有時間我想根據我的練拳體會,再來說說對此的理解。


補記:
上文原貼於《罕見論壇》,後在與草根網友的交流中得知。北京太極名家王培生先生所傳也可能是吳式方架。現將作者《答草根先生》一文附記如下,以作備考。

答草根先生——王培生太極拳路的猜測

王茂齋、楊禹廷先輩在上海的太極圈內很有名聲。王是吳全佑和紀子修前輩的師兄弟。也可說是吳式方架創、傳的第一代參與者之一。據此推斷,王培生先生在太極傳承關係上應該屬於方架的。根據你所說架式很小,重心平穩起伏小,動作細膩,這正是方架的特色。尤其,是起伏小,在我看到的所有太極套路中,只有我們方架有此特色。這也是我們學拳時,戴英老師十分強調必須做到的。起勢下蹬時設定的胯關節高度一旦確定,必須自始至終保持同一高度。甚至做下勢時也不能改變。這一點,腰腿功力差的初學者是很難達到的。 至於“意在先”則是各路太極的共同要求。

因為,王培生先生常期在北京活動,所以在北方可能名聲大些。我們在上海就對他不了解了。大家知道張達泉是上海主要的方架傳人。戴英是他後期最得意的學生,但是他門與官方接觸很少,只是默默耕耘者,所以北方人知道的不會很多。

楊禹廷是王茂齋的學生。楊禹廷先生應該說與張達泉先生屬於同一輩份。那麼,王培生先生與戴英老師應屬同輩。

王培生先生所精拳種頗多,可能後期會修改拳路,不然的話,方架太極就不能說僅張達泉一枝獨流了。不知你可見到網上有他或他學生的拳架影視資料否。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流沙河的抗戰回憶--抓壯丁和中美人民的
2005: 鄧力群:大躍進餓死人的一個側面
2004: 網絡虛擬下的男歡女愛
2004: 再說楊墨兼用
2003: 旅美華人給國內親美人士的一紀耳光
2003: 蒙塵的帝國-明清到底孰強孰弱
2002: 又為人禍哭神州
2002: 共產黨要壟斷“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