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老笨牛: 市場經濟不能救中國
送交者: 老笨牛 2004年07月27日12:07:5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一,引言

“。。。。。。更令人憤怒的是,有些人(似乎是學生)因為沒有多少錢而被醫院排在後面,先救經濟能力較好的中毒者,直到事態擴大,成為政治任務,才轉為一視同仁,但已經有人被拖延而不治身亡。。。。。。”這是我引自網友石樺>帖子裡的一段話,網友石樺寫文章批評我笨牛關於市場經濟不能救中國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在市場化的方面雖然已經遇上了艱險但還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直到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理想徹底實現。 在石樺看來“以市場經濟為主體,實際上強調的是以企業為社會經濟運行的主體,而以往的傳統計劃經濟,則是企業在運行中被迫從屬於政府,聽從政府的指揮,對上級負責成為常規或慣例。”

這裡我們顯然會被石樺內心深處的自我矛盾所迷惑:一方面他譴責醫療機構(產業化的醫療機構實際上就是企業)按市場規律“先救經濟能力較好的中毒者”的市場行為,而間接讚頌由於政府的參與(使搶救中毒人員成為政治任務,顯然是非市場行為了)醫療機構“才轉為一視同仁”的作法(這正是他所批判的企業聽從政府指揮和對上級負責任的行為);另一方面又批判我關於激進的市場經濟化對中國社會的和協所造成的破壞之觀點,主張要克服前進中的障礙達到其理想的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大同世界。

我笨牛天生比較笨,我反覆讀了三遍石樺網友的帖子,但坦白地說不是我太笨就是石樺網友的帖子內容太深刻,我就是看不懂他到底要說明說明。我也請其他關心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戰略思路的英雄豪傑們也都來認真讀一讀石樺的奇文以便幫助我理解之。本來大過節的我是不想寫這種東東的,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看法大概可能不符合當代中國的主流思想,寫出來不是被刪改就是被喀嚓,比如昨天吧,我上了兩個帖子就都犧牲了。但是一想到市場經濟主體論將可能會給中國經濟社會所帶來的危害,我也就顧不得那麼多了。以下就是我在還沒有完全看懂石樺文章實質內容的前提下,根據自己平常的一些思考,再來談談市場經濟不能救中國的觀點,供大家在閱讀石樺網友>一文時參考。

需要說明的是,估計全文寫完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如果我費勁寫完又上不了QGLT的話,那我豈不是損失太大了嗎?所以我打算寫好一部分就上一部分,不必一次上全文,這樣也可能更有利於讀者。

二, 什麼是市場經濟以及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演變

市場經濟理論是從英國的亞當斯密之後才興起的,此一市場經濟思想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首次得到了完整的闡述,也正因為如此在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將斯密稱為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認為,國家財富來源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就應發揮人所共有的功利主義和合理主義本性,即人人希望以最小的代價,以最佳的、合理的手段獲取最大的利益,為此,應設立讓各種生產要素、商品進入其中自由交易的統一的市場,同時抑制國家的干預,讓“看不見的手”發揮全面的作用,並通過完善法律、規範市場,來達到“自然秩序”。

需要指出的是市場經濟不同於中國二千年前就存在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是初級形態,僅有商品進入市場,只存在零散的交換場所和市場;而市場經濟是生產社會化的產物,它一要所有的生產要素如資本、勞動力、土地、信息、技術等皆進入市場,二要形成全國甚至全球統一的、不被分割的市場,只有這樣,價格信號不被阻斷,價格才能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三要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中心,讓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來配置資源和生產力,協調供需關係,進行國民收入分配。

自18世紀末以來,西方各國普遍實行了亞當斯密的這一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結果是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物質財富大量增加。然而,到19世紀初中葉,市場經濟的問題也突出地顯露出來了:因為市場經濟的特點是資源、財富不斷地從低效率處流向高效率處,故而造成嚴重的破產失業、兩極分化。與此同時,西方掀起了風起雲湧的工人運動,勞資雙方對抗激烈,社會趨於動盪。也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馬克思提出了廢除市場經濟制度,代之以整個社會利益平等推進的計劃經濟的主張。

市場經濟在這個時期也從早期的盲目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自由市場經濟”過渡到了效率與公平兼顧的“現代市場經濟”。這種過度變化具有這樣幾個特徵:第一,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第二,生產資料所有制從少數人私有過渡到了所謂的“全民私有”的“人民資本主義”或“全民資本主義”(這一變化是極其重要的,它表明一些大眾不僅擁有了生產資料所有權,而且可以通過三大權力機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進行決策,實行監督);第三,公民在經濟方面的“參與的權利”擴大了(比如,股份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主的權利,這樣,公民可以參與,進行監督);第四,市場經濟有了宏觀調控、國家干預,克服了全局性的經濟危機,人民的生活、工作也就有了更大的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保守主義”的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絕對排斥政府干預,認為干預的結果有損於社會的民主與自由。它與現代西方所奉行的凱恩斯主義是有很大區別的。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普遍進入長時期的蕭條,出現經濟大危機。美國總統胡佛對之束手無策,羅斯福上台後根據凱恩斯的理論,政府大膽地介入經濟運行,不僅扭轉了美國的經濟頹勢,而且創造了“現代市場經濟”模式,此後,西方經濟進入現代市場經濟時代。自此,特別是二戰後,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除了發生了石油危機所引起的經濟危機、局部的金融危機和市場經濟所固有的經濟周期性波動━━━━━━“繁榮━━━━蕭條━━━━繁榮”外,再也沒有出現類似於十九世紀馬克思所看到的或者類似於1929年的經濟災難。

從上述討論中,我們不難看出市場經濟具有兩面性,它不僅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推動人類的發展;同時還有一隻看不見的“腳”(我的說法)踢着人們追求個人利益,並進一步把人們淹沒在利己主義的冰水中,從而破壞社會的諧和。換句話說就是市場在使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同時,又因為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引發了無窮的爭端,瓦解社會的團結,破壞社會的和平。那麼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什麼呢?我們知道經濟體制是一個社會配置資源和分配收入的各種機制、組織、規則和安排的體系。資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經濟體制。市場經濟就是一種通過貨物交換,以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方式,實現分散決策的經濟體制,或者說是一個通過交換關係把所有個體經濟聯結在一起的經濟類型。

純粹的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特殊的體制,發生作用的內在機制就在於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個人,在市場價格的引導下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然而,市場價格機制並不能孤立地發揮作用,它在配置全社會資源實現全社會的最優配置過程中還需要一些前提條件:第一,市場經濟中的每個人在不危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有經濟上的選擇自由;個人自由選擇是建立在互利條件下自願交換和自願合作基礎上的。第二,個人的自利和人們之間的互利能夠統一起來。

在以上原則性的假設之外,現代經濟及經濟學的發展,又對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最優的實現提出了以下條件:(1)經濟信息完全和對稱,市場中買賣雙方對交易的內容、品質和衡量標準有完全充分的信息,或彼此知道的信息一樣多。(2)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即市場上有無數多的廠商以致每個廠商都只具有最小的規模,任何一個潛在的競爭者進入這個市場都不存在任何障礙,每個廠商都是價格的接受者而不能操縱價格。(3)規模報酬不變或遞減。即隨廠商生產規模擴大、產品的單位成本不變或遞減。(4)不存在外部性。即經濟活動中的企業或個人的生產和消費行為不對發生經濟活動主體之外的人或環境發生沒有人承擔責任的有利或無利的影響。(5)不存在交易成本。(6)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都是完全理性的個人,總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福利。

三,市場經濟模式以及對市場經濟的批判

市場經濟,作為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形成的、高度市場化和現代化的商品經濟,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它既是一種社會經濟運行形式,也是一種社會經濟發展形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生產要素都進入市場,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形式,以市場機製作為配置資源的基本手段。商品生產者和商品經營者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進行生產和流通。自17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鑑於對市場經濟本質的認識和對其局限性要求於預的程度及方式的不同,在市場經濟實踐中形成了不同的市場經濟模式,概括起來大概有以下幾種:

(1)美國式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美國的市場經濟繼承了其特殊文化和自由主義傳統,它的運行是以經濟高度分散為特徵的。美國社會反對政府以任何規則、計劃的形式干預經濟活動。但事實上歷屆政府一直以不同形式參與和調節經濟活動,並非“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

(2)瑞典等北歐國家的福利市場經濟模式。瑞典等北歐國家在私有制基礎上追求經濟效率與社會平等實踐中形成的由經濟機制、經濟組織以及經濟社會政策所構成的有機體系。它強調私人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高度發達的社會福利和高稅收、互助合作精神等。

(3) 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社會市場經濟實質上是一種以自由競爭為基礎,國家進行適當調節並以社會安全為保障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歷屆政府制定各項經濟政策基本上都是以此為依據的,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經濟管理體制。社會市場經濟堅持兩個基本原則:第一,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市場作為基礎和紐帶在經濟運行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第二,市場活動要受國家一定程度的干預和協調,國家具有指導和調節經濟的職能,並為其提供社會保障、公正和社會進步的社會福利政策。

(4)日本式國家主導型市場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干預側重點在於總供給方面並強調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雙向約束,儘量做到對市場最小程度的破壞.對企業最大程度的幫助,逐步形成了一種以私人企業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的官民調型的經濟體制模式。

(5) 法國式計劃指導市場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推行計劃調節而被認為是“混合經濟”的典型,其經濟的快速恢復和發展,正是計劃與市場有機結合的結果。

(6)發展中國家多樣化地實踐市場經濟模式。發展中國家及轉型經濟國家都以自己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為基礎,結合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調整自己的經濟政策,嘗試走符合自己國情的市場經濟發展之路。

從上述分析可看出,市場經濟的模式是多樣化的,戰後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為適應所謂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對自身經濟政策也在進行不斷調整,並非完全模仿美國的市場經濟模式。中國這些年來致力於市場化的推進據說主要是為了與國際接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我曾經在強國論壇上討論過所謂全球化問題,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參考本人的舊作。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我們認同全球化,我們也應當將全球化看作一個各國不斷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的過程。它既不是“美國化”,也不是由美國主導或控制的,它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產物。更何況世界上還有許多發展中國家至今仍然置疑全球化對自己國家的會帶來直接利益的問題。比如古巴的總統卡斯托羅就對全球化持否定的態度。

實行市場經濟,一切經濟活動都以市場為中心,一切生產要素都進入市場。市場成為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之間聯結的中間環節,成為國民經濟運行和發展的樞紐。凡認真讀過我關於市場經濟的幾個帖子的朋友都一定會發現我還是承認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的,特別是在生產要素的配置方面。市場經濟首先是以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基本形式,以市場機製作為配置資源的基本手段,這就是說,市場經濟是採取市場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

在我看來,市場經濟最積極的功能是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產生出較高的經濟效率,市場經濟是效率經濟的同義語。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指出,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時間內創造比過去一切世紀還要大、還要多的生產力,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這個“法術”就是市場運行機制,促使產品、生產要素、企業、產業4個層次不斷進行優勝劣汰的更新。這個“法術”是其他經濟形式所沒有的。因此,從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來看,市場經濟有效配置資源的"魔力"是其他任何一種經濟形式所無法取代的。從這一點上看,市場經濟確是一種多功能的經濟形式。

合理而有效地配置資源是市場經濟的首要功能。從宏觀方面看,通過市場調節來配置資源,可以比較充分、合理地發揮各種資源的作用,減少和防止資源的浪費。從而實現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和供求之間的不斷均衡,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微觀方面看,市場經濟要求每個企業以最少的勞動耗費取得最大的勞動成果,實現最佳的盈利。為此,企業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節約勞動消耗,採用科學技術,改進經營管理,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樣,市場機製成為企業行為的調節器,通過供求、價格、競爭、風險等市場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作用,就能實現微觀經濟活動的均衡與協調發展。

除了上述資源配置功能外,我對市場經濟的其他方面的功能也是肯定,比如說靈敏地傳播、交流、反饋信息的功能,自動調節供求關係的功能,等等。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市場經濟決不象我們有些御用經濟學家所稱道的可以包醫中國社會經濟百病。相反,市場經濟不僅不是萬能的,而且與任何其他經濟體制一樣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現在:(1)市場競爭不可能總是完全競爭,不完全競爭在經濟活動中的比重更大。(2)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的現象,並可能導致壟斷。(3)經濟活動中存在外部性和公共產品的提供和消費。(4)市場經濟中的分配不可能絕對的公平,存在分配上的不公平。(5)由於個體經濟行為的非理性、交易風險等存在會造成經濟波動。

實際上如果我們大家還都清醒的話,我們就應當明白市場經濟不可能在一隻看不見的手推動下自發、有序地運轉。因為根據迄今為止的市場經濟理論,市場經濟運轉的許多條件是假定的,而且是理想的假定。這些假定在事實上有時候是不存在的,由此,是靠不住的。從現實情況來看,市場機制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有政治界限、分配界限、社會界限、生態界限、倫理界限,如市場經濟在跨國界時不見得一定會服務於國家利益,市場經濟不能實現公平分配,市場經濟不能處理好社會利益問題,市場經濟不能保護環境資源,市場經濟不能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等。中國這些年來的激進市場化推進過程所造成的問題充分說明了市場經濟的所有這些弊端,比如最近出現的南京投毒大範圍殺害無辜者事件,以及與此相關的被石樺網友認為是更為惡虐的按市場經濟辦事先搶救有錢人的現像等,就是這種激進的市場化所造成的惡果。

顯然市場是有局限的,不是萬能的,因此就不能放任自流讓其成為什麼主體。世界各國的經濟實踐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國家的宏觀管理,市場經濟就會成為萬惡之源,資源也會遭到毀滅和破壞。同前蘇聯相比,中國在經濟改革的初期和中期恰恰是因為沒有完全實行市場經濟主體論而是採取了“國家與市場並舉”的政策,在使用市場機制的同時又保持了國家對經濟運行的包括行政命令在內的調控和管理,這是中國到目前為止經濟還比較成功的原因所在。相反,前蘇聯等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由於實行所謂的儘快讓市場經濟支配一切的休克療法卻失敗了。中國除中期經濟體改政策的成功和前蘇聯東歐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成功,充分表明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推行激進的市場化改革是行不通的。這就是說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絕對的,政府的管理和其他非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限於種種原因我不打算作過多的論述,這裡我只想提出一個我自己比較獨特的一個看法,這就是同資本主義社會相比,社會主義國家有一個相對的行政資源優勢。我在一篇討論行政資源的帖子中曾經闡述過這樣一個基本原理,行政資源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政府對經濟的有效控制和對市場的有效干預方面,具體來說就是政府能夠很好的根據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和經濟規律而制定和執行正確的經濟政策,產業政策,區域發展政策,以及行業發展政策。而這些經濟政策都應當是可以根據需要,特別是根據經濟規律進行調整的。這就需要政府將主要精力放在對經濟運行的調查研究,觀測監督方面。實際上在當代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比較占主導地位的經濟理論,凱恩斯主義就是強調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宏觀作用的。就是在美國和加拿大這樣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如此。可見,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同計劃經濟時期相比不是被弱化了而是被強化了。

當然,就中國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而言,我並不主張完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政府干預,而是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干預。在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行為主要從計劃手段、行政手段為主,向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為主過渡,從直接控制為主,向間接控制為主過渡;政府干預要置於國際競爭和國內競爭的制約下,為經濟活動主體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競爭的經濟環境和法律秩序;政府干預受制度約束,而不受任意的官方的價值判斷制約和干擾,即政府干預經濟活動必須要有法律依據,而且政府干預本身是要接受法律監督和法律制約的。

最近,有個朋友在與我討論中國經濟問題時提出中國的某些壟斷部門形成了發展的瓶頸問題,我是贊成這個說法的。比如中國的電信論斷就是一個非常惡劣的典型,這種壟斷的形成我認為也是中國激進的市場化推進政策所造成的,而不是計劃經濟的原因。這種壟斷所得的高額利潤實際上並沒有到政府手中而是落入行業就業人員的手中。電信部門的工作人員工資和獎金等福利大大高於其他行業的事實說明了這一點。說實話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我贊成有些部門還必須由政府控制,象醫療,教育等關繫到廣大人民切身利益的部門,有些部門,比如郵電,市政建設等,就是在美國也是國家控制的,而且有趨勢表明在美國有國家控制的經濟成份在持續增長中。可見,就是在美國式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中非市場經濟因素也是很重要的,為什麼我們就必須在中國實行什麼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發展思路呢?

四,市場經濟主體論及對中國激進市場化過程的批判

為適應中國改革開放的需要,這些年來中國的經濟學成了國家決策機構的寵兒,這期間出了不少優秀的學者和一些比較成體系的經濟理論。總體來說,由於中國的什麼特色,我們的學者向來都是以解釋和闡述國家的經濟政策為己任的。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經濟學家們爭先恐後的一涌而上,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精心研究。在他們生花的妙筆下成千上萬的下崗失業工人成了市場經濟必要的代價,國有資產大量的流入私人囊中成了合理的經濟優化重組,貪官污吏肆意侵吞國家財富也成了不可避免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的伴生現像。總之,在他們看來凡是為了建立市場體制而出現的問題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建立市場體制是中央的戰略決策,誰敢同中央不保持一致?在這個大事大非面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家們敢於不為五斗米折腰,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了捍衛真理而說出自己的真正想說的話,而其他的經濟理論學家們都自覺不自覺地走到了市場經濟主體論的旗下。

所謂市場經濟“主體論”,是指市場經濟是社會經濟運行的主體,因此必須讓市場在其中發揮最基礎的作用。市場經濟主體論的集大成者就是我老笨牛向來景仰和崇拜的經濟學家于光遠老師,他認為,我國改革後的社會主義經濟就是市場經濟,而這個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是可以有計劃地發展的。換言之,這個有計劃發展的主體就是市場經濟。經濟改革達到這個目標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中就不再存在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兩種經濟的結合,而只有作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計劃的發展。這就是其市場經濟主體論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思想觀點。

市場經濟主體論者認為,對於中國市場經濟還更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因為中國人口太多,如果不調動一切社會力量來搞經濟,以讓社會民眾“自食其力”,想一切都由國家、政府包辦,那對於中國人來說只有“死路一條”!因此市場經濟對於中國尤其至關重要。市場經濟無非是在調動一切社會力量,面向社會來搞經濟,因此它是符合社會主義精神的。相反,所謂公有制由於它由國家包辦經濟,難以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中國大眾的生存生活問題,因此它是違反社會主義精神的。以社會之力量來承擔社會大眾的生存與發展問題,這是最符合的方式與道路,而市場經濟則是最符合這個道路的經濟運行形式。

市場經濟主體論者主張不排斥某種調節性的計劃性,只要這種計劃是在利用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它必須把市場規律認為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加以嚴格遵守。他們認為中國的市場經濟歷程,按于光遠所說,從排斥論,到消極結合論,再到積極結合論,最後到主體論,一步步得到確定。市場經濟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目前所採取的主體經濟運行方式,這已經是無可置疑的現實了,誰也不可能改變這個現實。從這裡我們也許多少能看的出來市場經濟主體論者在學術上是多麼的霸道,在理論上是多麼的武斷,他們根本就容不得我等非主流學者對其市場經濟主體論的置疑和分析。

于光遠老師是我最敬佩的當代中國經濟學家之一,他對中國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理論的研究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這並不等於說我就對其理論毫無保留地全面接受,事實上對於他的市場經濟主體論我是持懷疑態度的。在經濟學中我們通常是這樣來表述市場的,所謂市場就是一種將商品的生產經營者與商品的購買或消費者通過交換行為而結合起來的一種機制。這種機制包含兩個最基本的方面,即商品交換的方式和交換的場所。而在當代西方市場營銷學中,又常常將市場定義為對同一商品有需求欲望且具有實際購買能力的消費者群體。

因此,市場在我看來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它是自從商品產生以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具體體現和反應,也就是說市場的所有內涵都是人類賦予的,離開了人類市場就不可能存在。市場經濟說到底就是人類社會以市場為目標和出發點的全部經濟活動的集合,除以市場為目標和出發點的經濟活動外,人類還有其他內容和方式的經濟活動。比如農民用於為自己消費而從事的生產勞動,家庭主婦為自己家人煮飯,環境保護人員的勞動,等等。因此當我們從人類社會的角度來考察市場經濟時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市場經濟只是人類社會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非社會經濟的全部。

誠然,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而且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市場經濟不能也無法替代社會經濟的其他內容和方式,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需要我們全面發展社會經濟。那種過度強調市場經濟而忽視社會經濟的其他方面的思想,顯然是不符合人類社會全面發展的,而以犧牲非市場經濟為代價來片面發展市場經濟的思路,更是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方向的一種反動,因此是不可取的。

市場經濟主體論強調市場經濟是社會經濟運行的主體,實際上等於否定了其他非市場經濟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性。根據市場經濟主體論的思想,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讓市場在其中發揮最基礎的決定性作用。為掩人耳目市場經濟主體論者又不得不言不由衷地承認說,這種市場主體並不排斥某種調節性的計劃性,只要這種計劃是在利用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它必須把市場規律認為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加以嚴格遵守。在這裡市場經濟主體論者雖然提到了調節和計劃,但另一方面卻毫無掩飾地將市場規律作為把握社會經濟的前提,實際上就是要人類社會經濟無條件的服從被其冠以“客觀”的市場規律。

說到這裡我們有必要對什麼是市場規律稍作說明。所謂的市場規律實際上就是人們的經濟活動在市場中的表現已及市場對人們的經濟活動的反映,它包含兩個基本點,其一是供給方面在市場中的表現以及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其二是需求方面在市場中的表現以及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實際上這兩個方面的表現和反應都是通過以貨幣為中介的交換而得以體現的,因此市場規律也可以說是市場上的供求雙方關係及其對商品價格的反應之表現。簡單扼要地說就是當需求大於供給時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當供給大於需求時商品的價格就會下落;當商品的價格上漲時供給就會增加而需求則會減少,相反當商品的價格下落時供給就會減少而需求則會增加。這兩種逆向變化的結果使供求關係達到均衡,從而實現了商品的均衡價格(這裡我不打算說明商品的需求彈性問題)。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迷最早發現並表述了市場規律,限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斯迷無法揭示市場規律的內在聯繫,他把市場規律看作是超越人們的認識和控制範疇的,提出著名的看不見的手這一假說。隨着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市場及其規律不僅取得了新的認識,而且也摸索出了一些掌握和駕馭市場及其規律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市場調研和預測,市場監督和管制,價格規範和稅務調節等等。商業機構和政府通過這些手段和方法完全可以引導市場,從而弱化了市場規律對社會經濟的決定因素。市場經濟主體論者顯然忽視了這個事實。

傳統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規律這隻看不見的手而發展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市場經濟實際上就是要讓那隻看不見的手變得可以看的見。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與其讓千千萬萬的微觀經濟體盲目地被動地讓那隻看不見的手扒來撥去,還不如政府認清並把握市場規律並根據市場規律調控社會經濟的發展。凱恩斯主義實際上就是強調政府在宏觀經濟上的調控功能的。因此將市場規律對社會經濟的作用盲目誇大,實際上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說法。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大國,人口眾多和資源缺乏是中國的最大的國情。面對中國的實際情況,如果我們以市場經濟為主體從而犧牲了社會經濟的綜合平衡發展機會的話,不僅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也會形成大範圍的貧富不均,從而造成社會動亂。當前中國社會所有的各種矛盾,集中起來就是盲目的以市場經濟為主體所造成的。

我反對以市場經濟為主體但卻不反對發展市場經濟,根據中國的國情我認為我們應當回歸到社會主義社會-市場經濟的思路,以社會經濟的全面綜合平衡發展為目標,而不應當單純地以市場經濟為目標。中共13大時期在思想和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個重大收穫,我認為,就是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實際上按照13大的政治思想路線和社會-市場經濟發展思路,在經濟方面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多種經濟方式並存的格局應當是既符合中國國情又具有改革發展特色的經濟道路。之後在經濟發展上過多強調了市場的作用,甚至不惜誇大市場機制的作用,將本來集生產/經營,社會,福利,教育,文娛等功能於一身的國有企業推向市場的前沿,同只具備生產/經營功能的所謂三企(外企,私企,及中外合資企業)競爭,結果是國有企業無法適應激烈的純市場競爭而紛紛倒閉。

中國的國有企業,特別是一些大中型國有企業,在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非其他社會組織所能起到的作用,他們不僅平衡了中國生產力的區域布局,為社會提供產(商)品,為職工提供收入,而且還承擔了許許多多的社會功能,比如托兒所,中小學和職工教育,維護社會秩序,公共福利事業等等。在激進的市場化過程中國家似乎沒有考慮國有企業在非生產經營方面的功能,而以所謂非生產經營功能社會化為源由迅速廢除了國有企業原來所具備的社會功能。而與此同時由於國家社會服務系統資源的嚴重短缺,造成一些原本由由國有企業承擔的社會功能陷入癱瘓,也因此埋下了有可能迅速成長的社會動亂種子。顯然,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經濟觀點是以犧牲社會經濟全面綜合平衡發展為代價的,是難以令人接受的。

簡單地說,目前中國所出現的市場化態勢是激進的。比如說將國有企業拍賣給私營企業主,需要說明的是國有資產的存量是全體公民所共同創造的財富,特別是農民,他們曾經為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將國有資產拍賣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討論沒有?顯然,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市場化過程是一個自然的推進過程,而中國目前的市場化過程則是由政府推動的一個政策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許多實現市場經濟所必須的要素尚不具備,因此造成一種奇型的官僚式的市場經濟與傳統社會經濟不相共存的經濟形態。特別是一些本來不應當市場化的產業或產品,比如教育,醫療保健,由於政府建立市場體制的需要而提起進入市場化,結果不僅擾亂了社會正常的經濟秩序,而且給政府和人民都帶來了一定的危害。

比如教育的產業化,實際上就是所謂的市場化,造成一方面貪官污吏們利用各種既得優勢,或者將自己的子女送出國留學,或者乾脆自己來個什麼在職攻讀,獲得一個真的假博士或碩士學位,而另一方面則是許多農家子弟或下崗職工的子女因為交不起學費而失去了教育的機會,國內有關為交不起學費而出現的自殺,賣淫等典型事例層出不窮。再比如,醫療保健的市場化,一方面造成貪官污吏小病大治,以住院為方式貪婪地收掛錢財,而另一方面則是貧窮人家人民大病等死,中病小治,小病乾脆不治。

以上這些是從需求的方面來看的,那麼再來看看供給方面,我只想指出市場經濟不是以需求為取向的而是以利潤為取向的。比如說由於利潤的豐厚,中國的飲食服務業從南到北一派興旺發達,造成供給過剩,還有就是以三陪為特徵的性產業更是興旺的無法形容;相反,中國的普通教育雖然有需求但由於利潤少卻難以得到發展而需要人民捐款援助,公共環境事業更是由於利潤低或乾脆沒有利潤而缺乏有效投入,以至中國的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的破壞。這些問題固然是學術問題,但同時也是一個實踐的問題,而歸根到底則是擁有金錢和選擇權力的人們進行政治博弈和公共選擇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市場有着巨大的比較效率優勢,這時只要人們認識到這一點並嘗到其中的甜頭時,即使對市場所知甚少,人們也會毅然決然地選擇市場,並在實踐中邊干邊學,摸着石頭過河。這恐怕是對市場經濟缺乏了解的國人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毅然認同市場經濟,以驚人的速度建設市場經濟,並且極少有人反對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正如有的朋友所指出的那樣,總是摸着石頭過河,並非長久之際,總是依靠金錢和權力的博弈,也未免有失知識的尊嚴。中國的激進式市場化的推進過程已經並且將仍然繼續給中國社會各個方面帶來巨大的影響,現實和歷史都迫切需要我們對市場經濟究竟能不能救中國進行嚴肅的思考。我們不能將小平同志當年在改革開放初期對某些問題的論述當作包袱,不能再以摸着石頭過河的心態來處理中國社會經濟問題。人畢竟擁有認識能力,在運用金錢和權力之外,還有獲得知識、突破金錢和權力之局限的能力。

馬克思主義理論告訴我們,對人類行為來說充分的理性設計和理性指導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的知識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人的知識哪怕是有限的知識,也多多少少能夠起到尋找正確航道、避免險灘暗礁的作用。而要更好地確定正確航道,更少地避免險灘暗礁,至少是在既有航道到處碰壁不可再用時能夠有一條備用的航道,那就需要建立一種風氣,鼓勵發揮每一個人的認知能力,鼓勵爭論,在爭論中尋求真知,從而儘可能拓寬知識的可能性。聯繫到當代中國的社會經濟實際,我們就不能認真思考難道解決中國的社會經濟問題只有市場經濟這麼一座獨木橋嗎?在未大規模激進式推廣市場經濟之前,我們的祖國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也曾取得國另世界矚目的驚人成就,難道我們就不應該認真總結取得這些成就的經驗教訓嗎?

五,為什麼市場經濟不能救中國及對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再探討

如上所述,市場經濟本來應當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的經濟現像,然而在當代中國我們去試圖超越人類社會發展的現實去人為的推進一個自然化的市場經濟過程,這本身就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我們知道市場經濟不等於市場,還言之就是有市場不等於就有市場經濟,後者是人類社會歷史過程中的一個系統性的經濟形式。要使市場機制能在整個社會資源配置中起基本作用、主導作用,必須有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系統性的經濟形式,依賴於各個子系統的耦合和運轉。主要包括:(A) 完善的市場客體系統,比如商品市場,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另外還有科學技術市場、信息市場、房地產市場等。(B)完善的市場機制系統,也就是市場內在運行由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價格機制(包括廣義價格系統)、風險機制的相互制約和耦合形成一個運行系統,形成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內在調節。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系統性的經濟形式,還意味着這種經濟形式下所要求的市場在區域上是一個互相開放、互相聯動的大系統,即要打破區域上的封閉、分割,形成全國統一的、國內外通開的市場體系。我老笨牛要問市場經濟主體論者們,上述這些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在中國到底是不是成熟的和完善的?假如不夠成熟和完善你們又憑什麼在中國鼓吹激進的市場經濟?更為可笑的是許多市場經濟主體論者把發展市場經濟僅僅局限於建商品市場上,以為建好商品市場就萬事大吉,這實在是對市場經濟的一種誤解。

此外,市場經濟是動態性的經濟形式。我們知道市場經濟不是靜態的,而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中,作為一種配置資源有效的經濟形式,它也經歷了從不發達、不成熟到逐步發達、逐步成熟的過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歷史上出現的私有制形態的市場經濟已有300餘年,先後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此我已經在上文中討論過這裡就不再重複。

目前,由於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和新經濟形態的出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已經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國有化或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政府控制預測(在我看來是一種計劃)程度的提高便是值得注意的一個新動向。中國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和發達的商品經濟階段,但卻經歷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另一種經濟形式即計劃經濟。因此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形式的逆向轉變。也正因為如此,在激進的市場化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逆反市場經濟規則的經濟現象。這也說明在現階段全面的激進的推動市場化是不成熟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當西方一些國家在提高政府控製程度的時候中國卻將自己的國有經濟,以抓大放小的方式給私有化了,這的確讓我老笨牛百思不得其解,這樣作到底是為了什麼?

市場經濟是世界性的經濟形式,是人類文明積累的結果。其配置社會資源的運行機制及運行方式不受國別、民族、國土的限制,可適用於各個國家。市場經濟作為一種世界性經濟形式,還要求市場經濟中符合生產社會化和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所有方面對各個國家都可適用。包括先進的技術、設備、商品等物質方面的內容,也包括市場經濟的組織制度、文化、組織形式、管理、法規、政策等屬於精神文明、上層建築等方面的內容。那麼,目前的中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做到這些呢?而且,市場經濟下還形成了一系列國際慣例,如進出口貿易、投資、商品運輸、移民、旅遊、保險、企業申辦、商標註冊、質量管理等活動,均應按國際慣例進行規範,各國都應遵循國際慣例,而在這些方面中國能夠做到嗎?或者說原意做到嗎?如果說作不到或者不原意作,我們又能憑什麼去推動市場化呢?難道市場經濟到了中國就非要整容不可?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發達的商品經濟形式,其區別於自然經濟、權力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內在的文化層面積澱深厚。市場經濟為什麼會在資本主義社會得到充分的發展呢?因為市場經濟的形成是與文藝復興、產業革命、海洋貿易、大機器生產等的出現連在一起的。而商品經濟作為自然經濟的對應經濟形式自原始社會末期就產生了,歷經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直是緩慢地發展。但到18世紀下半葉隨着第一次產業革命的出現,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海洋遠程貿易取代了陸路近地貿易,國家統一市場與世界市場取代了分割的地方小市場,完善的生產要素市場體系取代了單一的商品市場,公司制企業取代了家庭式手工作坊或工場,商品經濟進入了她的成熟階段和發達階段,即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不只是單純的經濟形式和組織制度,而且也是一種文化的組織制度。市場經濟涉及到政治、社會、歷史、文化、心理等諸因素,特別是市場經濟是一種契約文化制度。市場經濟微觀主體的經濟聯繫主要是一種自主橫向聯繫,以不斷進行物質、信息、能量的變換,優化資源配置。這就明顯區別於自然經濟、計劃經濟、權力經濟下的縱向指令性經濟聯繫。各種社會經濟主體之間的橫向聯繫得以正常進行,靠契約關係、道德約束、法律規範來維持。因而現代市場經濟也是信譽經濟、法制經濟。企業取得盈利的過程同樣應是向社會輸出文化、擴散文化的過程;企業配置資源的過程,也是輸入文化、吸納社會商品、文化的過程。

而中國社會基本上是小農經濟的傳統社會,歷史上江南一帶也曾經有過資本主義萌芽,但畢竟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的經濟主體。中國社會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和文化傳統,患均不患寡實際上是最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人文價值,此外還有什麼主張謙讓反對競爭的折衷主義等與市場經濟不相一致的價值觀。在漢語中我們有許多成語實際上就是對我們民族文化傳統價值的表述,比如中國有個成語叫作“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大意是用來諷刺自我讚譽一類的,這自然也包括諷刺市場經濟的特徵作廣告了。在傳統的中國社會,由於受各種理數的限制人們一般都需要所謂的“謙遜”,而且越是對權貴越就必須謙而卑,否則就是大逆不到。這些同市場經濟相牴觸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傳統,目前依然是中國人的主要行為準則,否則象石樺網友這樣主張市場經濟的人也就不會去批評醫院在搶救病人時先為有錢人提供醫療的現像了。

考查世界各國的經濟實踐,我們不難發現市場經濟其實是多樣性的經濟形式,這種多樣性同現在中國的主流經濟學者所鼓吹的市場經濟顯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市場經濟是一種獨立的經濟運行形式,而不是一種社會經濟制度,它既可以和私有制經濟相結合,也可以和公有制經濟相結合。以于光遠老師為代表的市場經濟主體論者恰恰在市場經濟的這個特色方面背叛了市場經濟,在他們看來這有私營化才是市場經濟,恨不能在中國一天內實現私有化從而實現他們的市場經濟主體思路。

如上所說,正因為市場經濟可適合於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因此,各國在發展本國市場經濟過程中會創造出特定的模式。這是因為各國生產力水平階段不一,政治體制不一,文化背景不同,社會價值取向不同,居民的民族及文化素質不同。同樣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美國為代表的是壟斷性市場經濟或消費者主權型市場經濟;德國實行的是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瑞典為代表的北歐國家是福利型經濟模式;日本實行的是“官、企、民協調型”市場經濟模式;南韓、新加坡實行的是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此外,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經濟模式也都具有本國民族文化的特徵。

我反對市場經濟主體化,但我從來就不否認中國要建立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我傾向於將這種經濟定義為社會-市場經濟。中國發展社會-市場經濟自然需要借鑑世界各國市場經濟模式的特徵,並要遵循國際慣例,但決不能照搬任何一國現成的市場經濟模式,特別是不能照搬市場經濟主體論者們所推崇的美國式的所謂“自由市場模式”。而要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這就是我曾經論述過的這樣一個思路:以社會經濟的全面綜合平衡發展為方向,以最大限度的滿足全體中國人民的物質需要為目標,而不應當單純地以市場經濟為目標。同時,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因此,各地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都應根據本地的經濟文化特點,創造出多樣化的市場經濟模式,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一個模式。溫州模式,蘇南模式,南橫街模式,等的出現也說明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模式具有地域上的多樣性。與社會-市場經濟相適應,在經濟制度上也應當放開,國有,公有,集體所有,個體所有,合資企業,還有土思考者提出的勞動合作制等等,都應當在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中獲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六,結論

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經濟形式,它具有自身的多功能性缺陷。比如,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只鍾情於強者,這就會加劇利益分配上的兩極分化,造成貧富懸殊。這與我們的民族傳統不相一致。再比如某些全局性、長期性、公益性的社會經濟活動及投資領域,市場機制不一定能收到實效。而且,市場微觀主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衝動與宏觀利益產生矛盾,追求局部、短期利益可能損害全局、長期的利益,這顯然是違背三個代表思想的。還有,市場價格信號形成的滯後性會對某些生產項目的資源配置進行誤導。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生活、政治生活領域引入市場機制就會失效,就會誤入歧途、掉入陷阱,比如目前人人痛恨的腐敗現像應當說就是中國市場化激進推動過程中的一個副產品。

20世紀90代年以來,西方經濟理論界在對市場作用重新認識的同時,從宏觀角度指出了市場及市場機制本身具有一定的活動界限,即政治界限、分配界限、社會界限、倫理界限、生態學界限等。在國民經濟的骨乾產業、公益投資項目、社會保障體系、生態環境的保護等方面,依靠市場機制是不行的。這也進一步說明,市場經濟不是萬能的、萬靈的。尤其在市場經濟發育的初期,在宏觀調控還不規範、不系統和不健全的情況下,市場功能這些缺陷和盲目性,更會象幽靈一樣干擾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目前,中國經濟運行中的某些弊端也印證了這個問題。

顯然,市場經濟是不能夠救中國的。說市場經濟不能救中國並不等於說反對市場經濟,事實上我本人也反覆強調了市場經濟的積極功能,只不過我反對對的是目前那種似乎唯有市場經濟,而且是美國式的自由市場經濟才是中國經濟出路的狹隘片面的市場經濟主體論。我認為中國應當走一條以社會-市場經濟為內涵的經濟道路,在注意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提高對其他非市場經濟的社會經濟的注意程度,並且要不斷提高公共投資的職能。

我認為政府應當集中於那些非贏利的基礎設施部門和基礎產業部門,包括供水、供電、交通設施、城市街道、通訊設施、環境保護等,政府規定大部分公共設施的服務標準,每一行業允許國有企業相互平等競爭,防止某一公司壟斷某一行業的經營。繼續增加社會性公共服務的職能,如教育培訓、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基礎研究等。政府應保證這些部門的財政經費,並規定這些部門的服務項目和標準,不應提倡這些部門組織創收,更應當反對將這些部門市場化。同時政府也應當強化社會服務管理部門,強化社會服務保障職能。積極建立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形成適合中國清b階段生產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該制度應保證所有公民都能獲得適當水平的收入,儘量減少因年老、疾病、傷殘、失業和其他個人不幸而遭受貧困的風險。國家負責保證最低限度的經濟保障,其餘由公民向社會保險基金付保險費,保險基金在公民因年老、失業或疾病等原因而失去收入或減少收入時提供經濟補償。只有如此才能將三個代表的思想落實到實處,也只有這樣中國共產黨才能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

坦率的說,當前中國的經濟是處於一種半市場化半官僚管制下的一個混合經濟形態。發展中國家從計劃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有一個雙重體制並存的轉軌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舊的約束體系崩潰,新的約束機制又未健全,因而市場管理、道德約束會出現漏洞,人們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多年被壓抑的求利慾望因約束放鬆會出現剛性反彈,易滋生不同形式的掠奪性經營,黨政官員中出現的腐敗現象,社會經濟中的種種醜惡現象均與此有關。這是一種反文化的逆流。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所推行的價格雙軌制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有點象一出社會經濟鬧劇,而所謂的一部份先富起來的人們(除最開始時產生於農村經濟/鄉村企業的先富外)大概就是在這個鬧劇中扮演了比較成功的角色,他們計劃體制進市場體制出,造成同一產品不出庫房卻被買賣數次,價格突飛猛進的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怪胎。

從完全的計劃經濟到社會-市場經濟,是經濟制度的一種進步,社會-市場經濟的高文化性要求不斷提高全體國民(消費者)的文化素質,提高企業的文化素質,提高政府官員的文化素質。這是從根本上治療市場經濟發展初期拜金主義盛行、物慾橫流、唯利是圖、掠奪經營等經濟痼疾的良方。因此,努力提高發展中國家全體國民的文化素質,重塑市場經濟的道德、信譽體系,創建社會-市場經濟的契約文化十分重要,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的光榮使命,我老笨牛相信在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三個代表理論思想為我們的前進動力,我們一定能夠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關於京滬高速鐵路以及其他的三言兩語
2003: 美國鬼子的戰鬥精神
2002: 駁“民主迷信論”
2002: “有神論”和“無神論”都不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