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跟帖
解讀張惠言《水調歌頭》五首(五)
送交者: Box 2009月01月13日11:07:25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回  答: 解讀張惠言《水調歌頭》五首(四)Box 於 2009-01-13 11:00:59
對張惠言《水調歌頭》第五首(長鑱白木柄)的解讀


長鑱白木柄,劚破一庭寒。三枝兩枝生綠,位置小窗前。要使花顏四面,和着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何必蘭與菊,生意總欣然。

曉來風,夜來雨,晚來煙。是他釀就春色,又斷送流年。便欲誅茅江上,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憐。歌罷且更酌,與子繞花間。



到底該如何得到春天呢?最後第五首張惠言從“長鑱白木柄,劚破一庭寒”兩句啟端,一開始就把讀者又帶入了另一個不同層次的境界。前面幾首所寫的“春”,乃是從天心自然的“春”之到來,逐步寫出自我對“春”之種種感受和回應,而現在這一首開端所寫的,則是自我要以自力來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春天。至於其用以創造春天的工具,則只是有着“白木柄”的一把“長鑱”,張惠言在這裡又用了一個典故,那就是杜甫的《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的第二首開端,杜甫曾寫有“長鑱長鑱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之句。當時的杜甫饑寒交迫,流落在滿山風雪的一個窮山谷之中,只仰仗着手中的一把長鑱去挖掘山中的黃獨以維持全家的生命。不過,張惠言此處用杜甫詩的這個出典,與他在前幾首詞中所用的一些出典,如《史記》、《列子》、《莊子》、《楚辭》,甚至李太白、李商隱、蘇軾的詩詞同等的用法,卻微有不同,張氏在寫那些出典時,其詞中的取意與那些出典的原意,一般都有着相當的關係。但他在此處所用的杜詩的出典,都與原詩所寫的饑寒交迫掘黃獨以維持生計的原意,並無必然關係。也許張氏本來的意思,只是要敘寫一個可以掘破土地迎來春天的工具,但中國舊詩的傳統一向注重文字的典雅,遣詞用字都以曾見於前人詩文之著述者為佳,故有說:古人用字,“無一字無來歷”。那麼要想為挖掘土地的工具找一個典雅的出處,於是自然就想到了杜詩中寫“長鑱”的詩句了。只是儘管張惠言在此處之用杜詩並沒有什麼深層的取意,但此一文本的出處,卻也依然能給我們一些聯想。首先是杜甫在使用此“長鑱”時的“托子為命”的全心的投注,其次則是杜甫在使用此“長鑱”時,所顯示的更無長物的簡素和質樸,而“白木柄”三字所表現的,就正是一種素樸的感覺。於是這些聯想,遂給張氏的這兩句詞增加了很多言外的感發,也就是說,只要有全心的投注與努力,雖只是最簡單素樸的工具,也可以把“一庭”的嚴“寒”所破,而迎來一片美好的春天。

於是張惠言在下面,遂以極其柔婉纖細的用筆,開始了對春之生意的到來,與自己對春意之珍惜的描述,說“三枝兩枝生綠,位置小窗前”。“三枝兩枝”當然不是滿園春色,但這種纖少的敘寫,卻正顯示了一種春意之萌發的開始,而且這綠是自己用心種植出來的,是自己辛勤勞動的果實,當然更有一番滋味呢。“生綠”兩個字的“生”之活力與“綠”之鮮美,則正代表了萌發之春意的具體的呈現,而繼之以“位置小窗前”,則寫出了何等親切珍重的一份愛賞之心。窗戶雖小,但卻應是人所朝暮相對的極親近的所在,選擇此安置綠,可見張氏對一片生機春意的珍重和虔誠。把儒家的義理寫得如此生動和美麗,真是千古之絕唱。譚獻評張詞說:“胸襟學問,”杜甫也曾經寫過種花,他說:“種竹交加翠,栽桃爛漫紅”。“交加”、“爛漫”,其中表露出了多少充滿豐富生命力的感情,杜甫更好的是用了“種”、“栽”二字,不是說“看竹”、“賞桃”,別人種下的竹子,栽下的桃樹,我去看看這當然也不錯,但杜甫不是這樣的,杜甫是要自己去“種”,自己去“栽”,不僅如此,他種下的竹子只青翠還不夠,還要交加的翠,同樣的,杜甫則要是開花爛漫的紅。如果你要做一件事情,真正的把你的精神、生命、感情投注進去,這對你來說不是浪費,而是對自己能力和品格的提高。

張惠言再度表達了自己的祝願,說“要使花顏四面,和着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在這裡張氏又用了兩個偶句和一個單句。前兩句的“花顏”與“草心”相對,“四面”和“千朵”相對。“顏”與“心”都是用擬人的手法,把花和草都視作了有情的人,“四面”言其美麗之容顏無所不在,“千朵”謂其芳心之千種含蘊無窮,中間以“和著”二字相連接,遂將“四面”之“顏”與“千朵”之“心”融匯成一片既美麗又多情的無邊春色。而結之以一個五字的單句,曰“向我十分妍”,遙遙與前面的“要使”兩字相呼應,以“要使”的強烈的願望,呼喚着“向我”的回應。我的花雖然可能不名貴,但是這是我親手種植出來的,是我親自培養出來的一片生機和春色,我所得到的回應當然也必然是最好的。於是張氏最後乃以“何必蘭與菊,生意總欣然”二句,為上半闕做出了一個欣然自足的結束。

張惠言寫了人生的種種經歷,他說你能夠把花種植出來,那時很讓人高興的呀。但是花草種植出來後,你如何去維護它呢?在上半闕欣然自足的結束後,張惠言卻又筆鋒一轉,於下半闕的開端寫下了“曉來風,夜來雨,晚來煙”三短句,表現了春色與生機中的一連串可能發生的變故。本來,“風”、“雨”和“煙”都只是宇宙間的一些自然現象,它們對於春天的花草,可以說是既無恩也無怨,但卻因了種種時地情況的不同,於是人們遂看到這些花草既在這些自然現象中生長萌發,也在這些自然現象中凋殘零落。花草必然都需要經歷風雨,就算你用心把花草栽植出來了,有了一個美好的生命,但是也一定要讓它去經歷磨鍊,經過環境的打磨和考驗。這裡還喻示人和花草一樣,在出生後,也必然會要經歷種種的考驗,事業上的、感情上的等等歷練才能成熟。你不要埋怨環境的惡劣和艱苦,“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說你不用害怕,你有了生命就要經歷那些苦難的。所以我說,現在大學的許多學生和老師想不開,都去自殺,非常可惜。你在大學裡面所學何事呀,你難道這麼一點風雨都不能經受嗎?

那麼,當外在的環境出現了種種變化時,自己又該採取怎樣的態度去對待這些變化呢?接下來張惠言遂又以一個進德學道之人德體悟,寫出了下面的“是他釀就春色,又斷送流年”的兩句詞。人生就是如此呀,人生就是在苦難之中成長起來的。我以前讀過一個法國小說家寫的書《紅百合》,他說如果一個人沒有經過苦難,他特別看不起我們婦女,他認為如果一個女性連一場大病都沒有生過,那她一定是最淺薄的人,是苦難才使人成長、成熟呀。是風雨給了你生命,也是風雨斷送了你的流年,生命就是這樣萌生和消逝的。

當然,以上所說都是人世間的風雨憂患之無可逃避。然而人們卻也許終不免會有逃避的一些念頭,於是張惠言遂又筆鋒一轉,為想要逃避的人寫了後面的三句詞,說“便欲誅茅江上,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憐”。“誅茅”二字,最早見於《楚辭》,相傳為屈原所作的《卜居》一篇,曾寫有“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之句,表現了對潔身引退與屈身求仕的出處之抉擇的困惑。其後南北朝時代的庾信,在其《哀江南賦》一文中,也曾寫有“誅茅宋玉之宅,穿徑臨江之府”之句,則是敘述其先祖誅鋤茅草而卜居於江陵宋玉之舊宅。再後唐代的杜甫在其《楠樹為風雨所拔嘆》一詩中,則又曾寫過“誅茅卜居總為此”之句,則是直接把“誅茅”與“卜居”做了相連的敘寫。至於此處張惠言之使用此一典故,則是既然含有庾信文與杜甫詩的“誅茅”“卜居”之意,同時也暗喻有屈原的仕隱出處的選擇之意。至於“江上”二字,表面上自然是指其卜居之地之靠近江邊,但若就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使用的語碼而言,則“江上”二字也可以使人聯想到“江湖”,而“江湖”則是常被用來與“魏闕”及“廟堂”相對舉的表示仕隱之相對的意思。所以張氏在此所寫的“便欲誅茅江上”一句,於是乃在表面的卜居江邊之地的一層意思以外,同時還暗中寓有了欲絕意仕進而求歸隱的另一層深意的可能性。前面的“便欲”兩個字,是說就是想要這樣做,而後面的“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憐”二句,則是考慮到了這樣做了以後的結果又將如何?這兩句也可以有兩層含意,表面上是說“江上”的地點之荒涼,無可憐賞。而暗中則也喻示了儒家之一貫的入世與用世的理想和志意。在《論語》中的《微子》篇,就曾記述了一則故事,說有隱者長沮及桀溺耦而耕,孔子使子路向他們問路,桀溺勸子路從之避世,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避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子路把他的話告訴孔子後,孔子憮然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從這一則故事,我們已可以見到孔子之汲汲於救世的仁者的襟懷。而對人世之關懷,其實也正是人心中的一份生機,所謂“哀莫大於心死”,縱然行道的理想不能實現,但關懷的仁心則不可喪失。所以晨門之稱孔子,乃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歟?”如果放棄了這種關懷人世的入世用世之心,則失去了內心中的一份生機,其心靈之枯萎也就將成了正如張惠言在這二句詞中所寫的“又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憐”了。

百轉千回之後,張氏乃又回到了對眼前之春色與生機的珍惜,說:“歌罷且更酌,與子繞花間”,“歌罷”二字,一方面當然是為這一系列詠春日的五首《水調歌頭》所做的一個結束之語,另一方面則此處之“歌”字,又可與下面表示飲酒的“酌”字相呼應,高歌飲酒,正是人們對美麗的春光來表示賞愛和酬答的一種普遍的方式。北宋的歐陽修就曾寫過一組六首以“把酒花前”開始的《定風波》詞,其中就曾有“對花何惜醉顏酡”及“十分深送一聲歌”,以及“對酒追歡莫負春”等詞句。此處張惠言在“歌罷”與“更酌”之間,還加了一個“且”字,這個字也可以有雙重的作用,一則是表示“而且”“更且”之口吻,可以有既歌且飲的對春之單純的賞愛與珍惜之意,再則是表示“姑且”“聊且”之口吻,則可以有更深一層的曲折,是說前面的幾首歌中雖曾經提到人生的種種追求和失落,凡我們所無力掌握和改變者,則慷慨亦無益,不如姑且更飲一杯酒,來掌握我們所當掌握的當下的眼前春色,故最後乃以一語結之曰“與子繞花間”。“花間”二字回應了第一首開端的“萬重花”,表示了繞行周遍的對此天心與春意的融入的投注,而冠之以“與子”二字,一方面就章法而言,此二字自然是對題序中之“賦示楊生子掞”的呼應,再則在這五首詞中,張氏曾多次使用第一人稱的“我”字與“吾”字,也曾多次使用第二人稱的“汝”字與“子”字,這種自我直接站出來表示對於對方之呼喚的敘寫口吻,不但表現了張氏與楊生老師與弟子之間一份親切的感情,而且也增添了這五首詞所傳達的一種直接感發的力量。可是此句中“繞”字的環繞迴旋之意,則又為此直接感發之力,增加了一種迴蕩盤旋之餘韻。所以此“與子繞花間”一句,乃為這五首《水調歌頭•春日賦示楊生子掞》的組詞,不僅完成了一個呼應周至的結尾,而且還帶有一種迴蕩的感發之力,為讀者留下了悠長不盡的反思和餘味。

今天在這裡有這麼好的講堂,有這麼美好的燈光,我面對這麼多好的朋友和同學,有這麼美好的時間,“勸子且秉燭,為駐好春過”,讓我們一起來把我們面前流過的時光,這一刻的美妙真的能夠掌握,共同留住在心田。對不起,耽誤大家這麼多時間,謝謝大家。

(此文為劍膽琴心等根據葉嘉瑩先生演講錄音整理而成,在此誠摯感謝葉嘉瑩先生和馮其庸先生,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附:葉嘉瑩先生小傳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出生於北京一舊式家庭,17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並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是詩詞名家顧隨先生的入室弟子;20世紀50年代任台灣大學教授,並在淡江與輔仁兩大學任兼職教授;60年代,葉嘉瑩先生應邀赴美國,擔任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溫哥華,任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1989年退休後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自1979年返回大陸講學以來,先後任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開大學創辦中國文學比較研究所(後改稱“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任所長,設立了“駝庵”獎學金;同時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成立後,應邀擔任國學院“特聘教授”。著有《迦陵文集》十卷、《葉嘉瑩作品集》二十四卷。

葉嘉瑩先生從事古典詩詞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已經五十六年,她的足跡跨越世界亞歐美三大洲,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她不僅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還熱衷於幼兒以及中小學生的古典詩詞教育。1998年,葉嘉瑩先生上書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呼籲國家領導人,倡導幼少年學習誦讀古典詩詞,以提高國民素質。江主席很快做出批示,教育部已經組織專家編輯出版了《古典詩詞誦讀精華》,供中學教學之用。葉嘉瑩先生與田師善先生合作,為四~十四歲兒童出版了《與古詩交朋友》一書,並親自錄製了誦讀音帶。她的願望,不僅是為了保存中國古典詩歌的寶貴傳統,而且更是想藉着教小朋友誦讀和吟詠古詩的訓練,來培養我們下一代孩子們的心靈品質和學習能力。



.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中國孩子:有點聰明有點煩
2005: 十個滾燙的雞蛋
2005: 64屆英特爾獎半決賽名單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