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丁丁家长
万维读者网 > 海 二 代 > 跟帖
转帖
送交者: 三月梅 2009月02月15日00:52:16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回  答: 这个啊,自然是感动能被感动的人啊!佛度有缘人嘛!Box 于 2009-02-14 20:58:43
問:佛為調御丈夫,又說佛不度無緣之人,請問二者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什麼叫無緣?他不接受,佛很樂意幫助他,但是他不能接受,這叫無緣。他說「我很想接受」,是很想接受,我也相信他有這個心,但是他有業障,業障障住他不能接受。這個業障是什麼?經典裡面常講的三重障,有這三重障就沒有法子,佛度不了他。這三重障是傲慢、嫉妒、貪欲,我們在《華嚴經》前面學過。只要有這三種障,諸佛菩薩親自來教他都沒辦法,不但不能幫助他提升境界,講一切經,他聽不懂!所以過去老師教學,對同學不一樣,老師教學生,他看到學生,有的學生可以教的,有的學生不能教的,他看什麼?看這個學生業障厚薄。業障薄,很輕的,可以教,多教一點;業障很重的,不能教,就不教了,就讓他隨著大眾一起聽好了。
我們年輕的時候跟李老師學經教,我們這個班是經學班,學講經的,二十幾個人,老師對我們這二十幾個人每個人態度不一樣,有的同學很嚴格,有的同學,老師很客氣,像對待客人一樣。那時候我看到納悶,老師對同學怎麼會這樣?被他看出來了,有一天他把我叫到房間裡面,告訴我這個事情。他說真學的、真肯幹的,可以打、可以罵的,打了罵了他還感恩的,這個要好好教,要認真教。那個不能教的,說他幾句臉就紅了,那你就曉得不能再講,講了結怨,那就隨喜功德,讓他來旁聽,能聽多少算多少是他的,種個善根而已。我們才明瞭!
所以老師教學生,看學生什麼?看學生誠敬,我們講尊師重道。對老師的誠敬就是對道業的尊重,有十分誠敬心,你教他九分,你還對不起他,他能接受十分,你只給他九分,對不起;如果他只有兩分尊重的心,你教他三分,那就多餘的,那一分他接受不了。這是古時候世出世間法老師教學的原則。所以絕對不要以為老師表面對他恭敬他就歡喜,不是的。恭敬就沒有傲慢、沒有嫉妒,他障就輕了,這個學生要幫助他。沒有恭敬心,換句話說,他這三重障很嚴重,你教他沒用處,他不能吸收、不能接受。並不是老師對學生有厚薄,不是的,老師完全看你能接受多少。

http://www.amtb.org.tw/section1/jiangtang.asp?web_choice=38&web_rel_index=930


佛七講話第一日
[日期:2008-07-30] 來源:轉載 作者:淨空法師主講 [字體:大 中 小]

  佛七講話第一日
「佛七」是剋期求證的修行方法,就是在這七天中要得成就。即是《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功夫,通常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亂」,與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同一個境界。其次是「事一心不亂」,也就是斷見思煩惱;斷證的功夫,等於小乘阿羅漢。最低的是「功夫成片」。前兩種功夫不是每個人皆能得到的;但「功夫成片」,確實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在二六時中(二十四小時),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決定不會起一個妄念,這就是「功夫成片」。由此可知,結七念佛有其殊勝之目的。佛七中講開示,稱為「打閒岔」;因為講開示,就把人心講亂了,就得不到功夫成片。為什麼我們在佛七中不但講開示,還要講一個半小時?總是因為結七念佛時,妄想、雜念太多,得不到功夫成片,不得已而為之。

大家念佛的功夫為何不得力,原因是沒有看破、沒有放下,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未能明瞭。一切大乘經,如《楞嚴》、《楞伽》、《華嚴》、《法華》,都曾詳細的討論到這些問題。而《金剛經》的文字雖然不多,但是內容絕不遜色於其他的大乘經論,經文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且《金剛經》在中國佛教,已經超越了宗派,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幾乎沒有不讀《金剛經》。

佛法所求的是高度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大則生死輪迴、成佛作祖;小則現前身心安樂。心清淨,身就清淨,百病不生,身體、容貌,一年比一年健康圓滿。

佛法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法喜充滿」。我們現前的生活怎麼過得這麼苦惱,原因就是沒有智慧。讀《六祖壇經》,實在羨慕惠能大師見五祖時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足見他是生活在智慧裡。而我們則是「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我等皆是生活在煩惱裡。怎樣轉煩惱成菩提?「菩提」的樣子就是法喜充滿,就是圓滿的智慧。

「金剛般若」是智慧裡最圓滿、最究竟的。所以《金剛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就將大圓滿、大自在表現在生活上,教我們體悟、學習。一般經典多半是以放光現瑞發起,而《金剛經》的發起是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就說明,究竟圓滿的智慧原來在日常生活中。釋迦牟尼佛穿衣、托缽、吃飯皆是金剛般若,從早到晚,生活、工作、處世待人,點點滴滴皆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華嚴經》五十三參中的法身大士,所示現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在家出家,每個人的生活,與《金剛經》上釋迦牟尼佛示現的生活沒有兩樣,皆是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這才是佛法給人的真實受用,何迷信之有。

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講三種真實:

第一、「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即是學佛的目標所在。

第二、「住真實慧」,就是金剛般若。

第三、「惠以眾生真實之利」。自己住真實智慧,才能教給一切眾生皆得真實的恩惠。我們要做出好樣子給人看,讓人有所感動而向你學習,也能獲得如諸佛菩薩一樣圓滿智慧的生活,就是惠以真實之利。

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為眾生作最好的榜樣,我們跟他學習,這是「學佛」。同理,身為佛弟子,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行為,必須作為一切大眾的好樣子。佛法不是談玄說妙,而是日常生活。我們學佛而不得佛法的受用,歸根結底,我們的毛病是「放不下」、「看不破」。像近代禪宗的虛雲老和尚,淨宗的印光法師,他們所示現的,完全符合《金剛經》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不僅是大家曉得的《金剛經》上兩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從這兩句話開悟,其實,全經字字句句與此二句同樣重要。

我們學佛到底為什麼,學的是什麼,得到些什麼?常常這樣反省,就有覺悟的機會了,不但要超越六道,也要超越十法界。不反省,就迷惑,就繼續搞六道輪迴。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一語道破十法界的由來。打妄想,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有執著,就造成六道輪迴。因此,破執著,就超越六道;斷妄想,就超越十法界。

「三皈依」是傳授學佛的總綱領、總方向。「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佛」是覺的意思。從迷惑顛倒回頭,皈依覺,從今以後覺而不迷,即是「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見。從一切邪知邪見回頭,依佛知見,即是「皈依法」。「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現代講的,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乃至生理的染污、環境的染污,我們從一切染污裡回頭,依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環境就清淨。這才是「皈依僧」。

佛法修什麼?修「覺、正、淨」。用什麼方法修?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門道。方法門道無量無邊,都是修「覺、正、淨」。如果所用的方法門道,不是修覺、正、淨,而是迷、邪、染,那就不是佛法。我們自己每天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若不是與覺正淨相應,我們學的就不是正法。

《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世法因緣所生,緣起性空;佛法還是因緣所生,也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是佛陀教導我們,世法、佛法都不可執著,「應無所住」。「住」就是執著。並不是教人世間法不要執著,佛法可以執著。經上講得很明白,佛法也不能執著,都要放下。我們今天為什麼放不下?是沒有搞清楚事實真相。釋迦牟尼佛生活得那麼瀟灑自在,原因是他於一切法,真正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學佛、學菩薩,就要學習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接觸一切境界,也是充滿圓滿的智慧,生活自然是法喜充滿,令別人感動。世尊天天這樣表演,從未間斷,但是從未有人提起這樁事。

這天,須菩提尊者在大眾中,讚歎釋迦牟尼佛,『希有,世尊』。世尊累劫所修的、所證的究竟圓滿的果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原來就用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點點滴滴都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無上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才是真正希有!

須菩提接著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菩薩是學生,佛怎樣護念學生,做出來給學生們看,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學習、實踐。這是真的護念,真的付囑。「付囑」就是託付的意思。你們明白了,做到了,還要教化一切眾生,要為一切眾生作好樣子,希望一切眾生人人覺悟,個個都過真實美滿智慧的生活,這是佛的本願。眾生迷惑顛倒,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以為別人與自己不相干,我好就可以,何必管別人。

因為一切眾生與自己一體,所以真正覺悟的人必定慈悲,對於一切眾生的愛護關懷是無條件的。「慈悲」就是愛護、關懷。「無緣」就是沒有條件。諸佛菩薩在世間,不一定示現為佛門的法師、居士,也常示現作外道。《華嚴經》上的「勝熱婆羅門」與「遍行外道」,皆是一般宗教的領袖。他們教化眾生的原理原則,與佛所講的沒有兩樣,但是方法、手段不一樣。他們是佛菩薩應化示現,如經所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真正偉大!

今年二月一日,澳洲昆斯蘭少數民族事務局局長Mr.UriThemal, OAM,在昆斯蘭辦了一所「多元文化論壇」,邀請我講演。這個論壇的目的非常可貴,以佛法來說,此人即是佛菩薩。他是以色列猶太人,入籍澳洲成為澳洲的公民,信仰猶太教。多元文化論壇的目的,是希望集合世界各種不同的宗教,開誠布公的討論如何團結,如何消除種族、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的隔閡。因為澳洲政府現採開放政策,現在世界各地移民至澳洲的人愈來愈多,這些新移民,以後如何能在此地和睦共處、互助合作,以達到社會繁榮、安定、興盛、富足的目的,這就是佛菩薩弘法利生的觀念。

當天我與十四個宗教團體的領袖見面,我讚歎他們是真正的菩薩,完全拋下個人的成見而求社會的安定,求一切大眾真正的幸福。我希望此論壇能推展至澳洲每個城市,且願其發展至全世界。論壇的目標是世界和平,但是和平不是喊口號可至的,一定要將各種隔閡的意見化解消除,從各種不同觀念之中找到共同點。譬如,宗教裡講「神愛世人」、講「博愛」,佛法講「慈悲」,這就是共同點。

所有的宗教都有一個共同點,我們把不同之處暫時放下,先發揚光大其共同點,從這裡建立共識。佛經常說,萬法都是自性變現的,沒有不能圓融的道理。《華嚴經》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真理。如果有智慧,一切隔閡都能化解,世界、人生將是多麼美好。

須菩提尊者,在金剛般若會中,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他向佛請教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同學們。這一點非常難得。同學們發心了,但是做得沒有佛如此的圓滿自在。原因在那裡?

須菩提極其善巧方便,代大家問了兩句話,就是癥結所在,一是『應云何住』,一是『云何降伏其心』。第一、心不曉得安在那裡。第二、妄念、妄想太多,如何斷除。「降伏其心」就是斷煩惱。由此可知,心不知道安住在那裡,是妄想;念頭太多,是煩惱。是非人我、貪瞋癡慢,就是《華嚴經》講的「妄想、執著」。「應云何住」是教人解決妄想;「云何降伏其心」是如何突破執著。這兩個問題要是得到解決,就超越十法界,可見問義無限深廣,問的技巧也實在高明。

兩個問題其實是一體的兩面,佛具體答覆他,菩薩要怎樣降伏其心。佛教菩薩,就是教我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若能生此心,就是佛心,也就是真心。要有諸佛菩薩一樣的心懷,佛教我們用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看待「一切眾生之類」。經云,「佛不度無緣之人」,肯接受教導就有緣;不肯接受就無緣。「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真誠慈悲,不會捨棄一個人;問題是我們肯不肯依教奉行。我們幫助眾生,不是幫他一個階段,而是幫他達到究竟圓滿,也就是「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換句話說,須一直幫助眾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本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就是教我們「而生其心」。

「生心」須「無住」才行,所以佛接著又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佛菩薩的心多麼清淨!釋迦牟尼佛穿衣穿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沒有著相;托缽,天天吃飯,也不著相。言行舉止都為一切眾生作好樣子,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決定沒有絲毫分別執著。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對人有恩惠,所以才稱為「無緣大慈」。「無緣」即是無條件。這才看出諸佛菩薩偉大之處,因為他們的心量拓開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

世尊特別提醒我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以此教導我們離四相,即是離世出世間一切法相。「我相」是執著自己,以為此身是我,以為能思惟想像的是我。其實那是「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把這些當作「我」,是一切錯誤的根源。與我對立的,都稱為「人」。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都包括在此範圍內,可見「人相」的範圍非常廣大,諸佛菩薩也用「人」作代表。

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所有的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世間人講的「宇宙萬有」,是從那裡來的、怎麼形成的、如何演變的。佛說是「眾緣和合而生」,即是「眾生相」。既然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其中真正的含義就是沒有自體,當體皆空,了不可得。「相有,體空,了不可得」。「世法」是眾緣所生的。般若經上講的「緣起性空」,「佛法」也是緣起性空。真心本性裡沒有佛法,六祖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佛法也是一物,本來也沒有。可見「眾生相」含義甚深!

「壽者相」是指現象存在的時間長短。《金剛經》末後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夢幻泡影」就是眾生相;「如露亦如電」就是壽者相,它存在的時間像露水、閃電一樣。露水比喻相續相,譬如人活在世間可達幾十年,即是「如露」。「閃電」比喻真實相。佛在《仁王般若經》上所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即是「如電」。現象的確不存在,從「眾生相」與「壽者相」,就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才曉得「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結論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因果亦在萬法之內,何以說因果不空?因果是能變現象的根源,「因」是能變,「果」是所變。為什麼有十法界?有佛的因,就現佛法界;有菩薩的因,就現菩薩法界。同理,有餓鬼的因,就現餓鬼法界;有地獄因,就現地獄法界。這些現象皆是自心變現的。好比天天作夢,全是自己念頭變現的,也就是意識心變現的。心地善良、慈悲,天天作美夢。一天到晚貪瞋癡慢、嫉妒障礙,天天會作惡夢。十法界依正莊嚴,即是自性隨業因的緣而變的現象。由此可知,整個宇宙人生就是「因緣果報的相續相」而已。真正看明白之後,怎麼會不放下!於一切惡人、逆境,自然能看破,自然能放下;因為明瞭現象是業果相續,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此時真智慧現前,此心必定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表現在生活中,正如六祖所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唯見「剎那生滅」的「業果相續相」。

諸佛如來所住的一真法界(實報土),也是自性變現的。清淨心、純淨之心變的境界是實報土。清淨心,但不純淨,變現四聖淨土。「四聖」就是十法界裡的「佛、菩薩、聲聞、緣覺」。沒有清淨心,則變六道的報土,所以我們的心是染而不淨。

分別、執著「四相」,就不是菩薩。菩薩的標準很多,若我們受了菩薩戒,當菩薩也不是假的,但不是《金剛經》上的標準。《金剛經》上菩薩的標準,就是《華嚴經》上的標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是超越十法界的菩薩。所以,「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當中加幾個字就清楚了,「即非一真法界的菩薩」。

十法界之內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此佛也比不上《金剛經》上的菩薩,尚未超越十法界。天台家講四教:「藏、通、別、圓」。藏教佛、通教佛,皆在十法界內,沒有明心見性,一品無明也沒有破。別教佛雖超越十法界,等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也就是四十一品無明已破了十二品。

若明瞭事實真相,就能看破;看破之後,自然放下,不必人勸。若看不破,怎麼勸也沒用。心裡沒有憂慮牽掛的事,才是真自在,才真的是人過的生活。佛教導我們生活的原理原則,『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的範圍很廣,就是一般人講的「提得起,放得下」。「於法應無所住」是世法、佛法皆無所住。「無住」就是不執著。於世法、佛法皆不分別、不執著,即是「應無所住」。我們今天不明真相,樣樣分別、計較,苦難當然有得受。

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金剛經》不是對普通人說的,而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唯有大乘人、上上乘人、圓頓根性的人,這一生就把問題徹底解決,不必要修三大阿僧祇劫。

大乘人應當遵守原則,於一切法不分別執著,但是要實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從穿衣、吃飯做起。衣服沒有洗乾淨是惡,為什麼不洗乾淨!衣服沒有摺整齊是惡,為什麼不摺整齊!桌子沒擦乾淨是惡;吃飯時碗筷擺得不整齊是惡。

我們今天學佛,對待父母未盡到孝道是惡;家庭不能為鄰居作好榜樣,也是惡。作好樣子給兒女看,這是善;不是好樣子,就是惡。斷惡修善從此處做起,才是真正學佛。若把斷惡修善與生活完全脫節,則毫無用處,此人正是「不解如來真實義」。

一個人從出生到離開世間,從早到晚,點點滴滴,「布施」二字包括盡了。「行於布施」的意義深廣,如何把自己的生活變成金剛般若,把工作,處世待人接物,做得跟佛菩薩一樣。佛菩薩不是供在佛堂的,佛菩薩就是自己本人,這樣才是學佛,這個人在佛法中才得真實的受用。



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id=3379&cid=140
0%(0)
0%(0)
  阿弥陀佛... :) /无内容 - layworld 02/15/09 (141)
  顶礼净空老法师! - Box 02/15/09 (307)
    test - Box 03/13/09 (242)
    谢谢匣兄!:) - 三月梅 02/15/09 (301)
      我们的问题在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八个字, - Box 02/15/09 (303)
        :) - 三月梅 02/16/09 (178)
          点点滴滴,不必着急... :)  /无内容 - layworld 02/16/09 (118)
        世间法即是佛法... :) - layworld 02/15/09 (225)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8: 《爸爸的画》旋糖担
2008: 《爸爸的画》阿宝两只脚 凳子四只脚
2007: “婆婆驾到加拿大--三天了”
2007: (zt) 心犹如相续的河流。。。。。。
2006: 我在老公和母亲之间做夹心饼干
2006: 简单的事实,简单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