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向上而言是圣学的根基, |
送交者: Box 2009月04月17日11:26:21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 匣兄好 由 rainbow 于 2009-04-17 05:57:32 |
《弟子规》向上而言是圣学的根基,向下而言是做人之根本,所以每位父母都应该和
孩子同学、同解、同行。 《三字经》也是另外一部蒙学经典百科全书,但《三字经》以劝学励志为纲宗,这 一点上与《弟子规》不同。另外《三字经》对象虽是蒙童,但其实却是成人父母自 身的教材,如果以为找来让孩子背背就可以了,那就大错特错。比如《三字经》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话,都不是讲给孩子听的。 所以《弟子规》和《三字经》都需要为人父母先读、先学,身体力行,接下来才谈 得上教孩子。不要小看《三字经》简单,没有儒家修养,专家一样会讲错,比如钱 文钟开篇就就错解“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 现代父母教孩子,缺的不是具体方法,而是大根大本的原理、原则。比如想尽各种 机巧方便,引发让孩子兴趣,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其实这就象给孩子喂饭一样。孩 子不吃,大人就象演员一样想尽办法让孩子有兴趣吃一口,或者追著孩子满房子跑, 等他(她)高兴了才来阿乌一口,这样养孩子怎么得了!所谓“穷人养骄子”,现 代父母90%以上皆是这个德行,或者是这个心理。我这一骂骂倒一大片是不是?个个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便好。 看父母怎么样喂孩子吃饭,就知道他们会怎么样教孩子学习。现代心理学强调“兴 趣学习”强调过头了,讲得深一点是庸人庸见。所以我说西人心理学是“三句半”, 很多人听了会不服气,但西人心理学是西方近、现代文化的产物,没有人本思想、 人文精神的基础,把人等同于生物,是最彻底的伪劣产品。另外这种心理学,又受 到西方二分法思维方式的致命影响,只重局部分析,无法综合概括,所以支离破碎、 顾此失彼。比如兴趣学习能够激发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是没有错,但人的学习、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养尊处优、单凭兴趣学习的孩子,往往意志力特别薄弱, 不能吃苦,缺乏忍耐精神,长大之后纵然学业很好,但遇到一点小小挫折就顾影自 怜,萎靡不振,精神抑郁乃至自寻短见或者杀人革头之事时有所闻,这都是盲目迷 信西人教育的结果。从前青少年上山下乡或者流离失所,人生境遇极为艰苦,却从 来未见有谁轻易自寻短见的,所以这都是教育的根本理念上出的问题。 讲到这里,我们再转回到《三字经》劝学励志这个纲宗上来。“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是讲劝学和为学之道,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泡沫化,“教之 道,贵以专”更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孩子学杂了,百害而无一益,样样都行,蜻蜓 点水,没有一样精通,这是很大的问题 ── 孩子从小这样就无法培养出持久专注 的观察、思考能力,而缺乏这种能力,人生必然一无所成。再看“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这里有没有“兴趣学习”?你不好好学,妈妈就把吃饭家伙砸 了,娘俩饿肚子,看你学不学!接著再看“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以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些都是励志教育,根本没有兴趣学 习的影子,这里凸显的正是和兴趣学习相反的苦学精神。而苦学的真义并不完全在 学,更在意志的锻炼,没有经历过艰难挫折和苦难励练的孩子,是不可能成器的, 这些都属于做人教育的范畴。 那么中国文化是不是不讲“兴趣学习”呢?不是的。子曰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学 而时习,不亦悦乎。所以学有学之乐,道有道之乐,法有法之乐。差别只在苦、乐 的次第与层面不同,这些精妙的义理,是西人永远无法明白的。 所以兴趣与苦学的关系、多学与专一的关系、学习知识与学习做人的关系,这些都 是孩子教育之本。 记得你从前说过戒网,我曾劝留,其实就是为了这部《弟子规》。而几个月之后又 偏偏遇到你愿意来帖《弟子规》,因缘这个东西,真是不可思议。等你帖完《弟子 规》,真的就可以戒网而归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对了,孩子要背古诗,有兴趣没兴趣都得背,背多就成兴趣了,切记。 . |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