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向上而言是聖學的根基, |
送交者: Box 2009月04月17日11:26:21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回 答: 匣兄好 由 rainbow 於 2009-04-17 05:57:32 |
《弟子規》向上而言是聖學的根基,向下而言是做人之根本,所以每位父母都應該和
孩子同學、同解、同行。 《三字經》也是另外一部蒙學經典百科全書,但《三字經》以勸學勵志為綱宗,這 一點上與《弟子規》不同。另外《三字經》對象雖是蒙童,但其實卻是成人父母自 身的教材,如果以為找來讓孩子背背就可以了,那就大錯特錯。比如《三字經》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些話,都不是講給孩子聽的。 所以《弟子規》和《三字經》都需要為人父母先讀、先學,身體力行,接下來才談 得上教孩子。不要小看《三字經》簡單,沒有儒家修養,專家一樣會講錯,比如錢 文鍾開篇就就錯解“人之初,性本善”六個字。 現代父母教孩子,缺的不是具體方法,而是大根大本的原理、原則。比如想盡各種 機巧方便,引發讓孩子興趣,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其實這就象給孩子餵飯一樣。孩 子不吃,大人就象演員一樣想盡辦法讓孩子有興趣吃一口,或者追著孩子滿房子跑, 等他(她)高興了才來阿烏一口,這樣養孩子怎麼得了!所謂“窮人養驕子”,現 代父母90%以上皆是這個德行,或者是這個心理。我這一罵罵倒一大片是不是?個個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便好。 看父母怎麼樣餵孩子吃飯,就知道他們會怎麼樣教孩子學習。現代心理學強調“興 趣學習”強調過頭了,講得深一點是庸人庸見。所以我說西人心理學是“三句半”, 很多人聽了會不服氣,但西人心理學是西方近、現代文化的產物,沒有人本思想、 人文精神的基礎,把人等同於生物,是最徹底的偽劣產品。另外這種心理學,又受 到西方二分法思維方式的致命影響,只重局部分析,無法綜合概括,所以支離破碎、 顧此失彼。比如興趣學習能夠激發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是沒有錯,但人的學習、 人的素質是個綜合的概念,養尊處優、單憑興趣學習的孩子,往往意志力特別薄弱, 不能吃苦,缺乏忍耐精神,長大之後縱然學業很好,但遇到一點小小挫折就顧影自 憐,萎靡不振,精神抑鬱乃至自尋短見或者殺人革頭之事時有所聞,這都是盲目迷 信西人教育的結果。從前青少年上山下鄉或者流離失所,人生境遇極為艱苦,卻從 來未見有誰輕易自尋短見的,所以這都是教育的根本理念上出的問題。 講到這裡,我們再轉回到《三字經》勸學勵志這個綱宗上來。“苟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是講勸學和為學之道,現代社會信息爆炸,知識泡沫化,“教之 道,貴以專”更是教育成敗的關鍵。孩子學雜了,百害而無一益,樣樣都行,蜻蜓 點水,沒有一樣精通,這是很大的問題 ── 孩子從小這樣就無法培養出持久專注 的觀察、思考能力,而缺乏這種能力,人生必然一無所成。再看“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這裡有沒有“興趣學習”?你不好好學,媽媽就把吃飯傢伙砸 了,娘倆餓肚子,看你學不學!接著再看“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以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些都是勵志教育,根本沒有興趣學 習的影子,這裡凸顯的正是和興趣學習相反的苦學精神。而苦學的真義並不完全在 學,更在意志的鍛煉,沒有經歷過艱難挫折和苦難勵練的孩子,是不可能成器的, 這些都屬於做人教育的範疇。 那麼中國文化是不是不講“興趣學習”呢?不是的。子曰仁者樂山,知者樂水。學 而時習,不亦悅乎。所以學有學之樂,道有道之樂,法有法之樂。差別只在苦、樂 的次第與層面不同,這些精妙的義理,是西人永遠無法明白的。 所以興趣與苦學的關係、多學與專一的關係、學習知識與學習做人的關係,這些都 是孩子教育之本。 記得你從前說過戒網,我曾勸留,其實就是為了這部《弟子規》。而幾個月之後又 偏偏遇到你願意來帖《弟子規》,因緣這個東西,真是不可思議。等你帖完《弟子 規》,真的就可以戒網而歸了。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對了,孩子要背古詩,有興趣沒興趣都得背,背多就成興趣了,切記。 . |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