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ZT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集萃
送交者: 圓融 2008年02月08日14:52:44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ZT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集萃

  地理山川

  1、陰陽(陰:山北水南,陽光不易照到之處;陽: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

  3、關內、關外(漢朝前,“關”特指函谷關;明清時以至現在稱東北三省為“關外”。

  4、山東、山西(“山”特指崤山,後來有時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東京、汴京--開封;京口--鎮江;金陵、建業、建康、江寧、石頭誠--南京;臨安、錢塘--杭州;姑蘇、吳郡--蘇州;淮上、江都、維揚--揚州;會稽--紹興;長安--西安;奉天--瀋陽;直沽--天津。)

  6、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

  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東、南、西、北)。

  (2)八荒:人為東、東南、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茺為荒遠之地。八荒指遠離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楊州、梁州、雍州。

  (4)山東:指崤山以東。

  (5)江南:泛指長江以南。

  (6)江左:即長江以東。

  (7)江表:長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黃河流域一帶。

  (9)五嶽: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恆山,中嶽嵩山。

  (10)南京又名建業、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1)開封又名大梁、汴州、東京。

  官名

  古代職官情況異常複雜,而且各朝都有變化,可以中央、地方兩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職:皇帝下有丞相或稱宰相佐理國政,統領百官。中央一般設六部分管政務,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為侍郎。

  地方官職:大政區稱郡、州或稱省,長官分別稱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撫。

  基層政權稱縣,縣官稱縣令或知縣,間乎大政區和縣之間高州(或府),長官稱知州(知府)。

  紀年

  紀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紀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3)年號紀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號干支兼用(如:咸豐庚申,英法聯軍自海入侵)。季節,一季三個月順次稱孟、仲,季,如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稱呼,第一天叫“朔”,最後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晝夜分十二時辰,用十二地支稱呼,每時辰兩小時。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兩小時。此外,雞鳴指早上三、四點,日出時叫旦、晨、朝;黃昏,人定即亥時相當晚上9-11時。夕、暮、黃錯,人定即亥時相當晚上9-11時。

  古代節日及有關習俗

  元旦:正月初一,亦稱元日,有祭神貼桃符的習俗。相傳東海度朔山大桃樹下有神荼、鬱壘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畫二神像,懸掛在門口來驅鬼。五代開始在符上寫聯語,後來演變成春聯。王安石有《元日》詩:“千門萬戶瞳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上元:正月十五,亦稱元宵、元夕、元夜。古代習俗在上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稱燈節。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社日: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後,秋社在秋分前後。社日這一天,鄉鄰們在土地廟集會,準備酒肉祭神,然後宴飲。王家《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寒食: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有時是一百零六天。相傳起源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綿上之山隱居,晉文公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樹而死。晉文公便下令這一天禁火寒食,以後演變為寒食節。每逢寒食節,人們要禁火三日。元鎮《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社無煙宮柳綠。”

  清明:清明節的習俗主要是踏青和掃墓。杜牧有《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上巳:原定於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遊玩采蘭,以驅除邪氣。後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端午:五月初五,又稱 “端陽”、“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們爭渡去救屈原,後來演變成划龍舟的傳統。人們還投粽子到江里,以保護屈原的遺體,又有了吃粽子的傳統。唐以後端午成為大節日,朝廷有賞賜。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

  七夕:七月七日。民間傳說此日夜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婦女們結彩樓,陳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和凝《宮詞》:“闌珊星斗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

  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時秋高氣爽,月光最美,為賞月佳節。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韋莊《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重陽:九月初九。又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稱為重陽。古人認為此日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於是便有了這一天登高飲酒的習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臘日:臘是祭祀名,歲末祭眾神叫臘(所以十二月叫臘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臘日,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來驅逐瘟疫。杜甫有《臘日》詩:“臘日年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除夕: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禮儀習俗

  1、年齡稱謂

  襁褓:嬰兒。

  孩提:2~3歲的兒童。

  總角:幼年兒童。

  豆蔻年華:13歲女子。

  及笄:15歲女子。

  冠、加冠、弱冠:20歲男子。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歲。

  花甲、平頭甲子:60歲。耆:60歲。

  古稀:70歲。

  耋:70~80歲。

  耄:80~90歲。

  期頤:100歲。

  2、避諱

  封建社會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避免直接說出和寫出,用改字、缺筆、空字,用同義詞等方法加以迴避。如“以俟觀人風者得焉”“人風”即“民風”。

  3、謙辭和敬辭

  竊: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請:請允許我、請讓我。

  枉駕:有勞大駕。

  惠賜:指對方給以了好處。

  科舉職官

  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拜:授給官職。

  除:免去舊職任新職。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職。

  遷:調動官職升官。

  革:革除官職。

  罷:罷免、停職。

  免:免除官職。

  黜:廢黜、貶退。

  謫:降職遠調。

  削:革職罷官。

  廢:罷免或廢黜。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去:去職,被調離。

  左遷:降低官職調動。

  擢:提拔、選拔。

  授:封給官職。

  人名稱謂

  (1)人名:古人有名、字、號,當大官的死後有諡號。如歐陽修,字永叔,號六一居士,諡文忠。名和字間一般有聯繫,如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義的,如韓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一般稱謂。直稱姓名,用於自稱,稱輕視的人或客觀介紹。稱字、號、齋名、諡號表示禮貌發尊敬。還有稱官爵名,稱籍貫(如康有為稱康南海)。有幾項邊稱的,一般是先烈是先官名,次籍貫,后姓名,如“余在史館,聞翰林(官名)天台(籍貫)陶先生言博雞者之事”,“馬副使(官名)鳴錄(名)。”

  (3)謙稱。王侯自稱孤、寡人,大臣自稱臣,一般人自稱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稱妾。晚輩自稱小子。

  (4)敬稱。對君王稱陛丁、大王、皇上(已死的稱廟號,如宋太祖,宋仁宗),對上官或長輩稱公、君、足下、大人,對老師稱子、夫子、師、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長。

  文化典籍

  諸子散文--《論語》、《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風騷--《詩經》和《楚辭》的並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離騷》開創了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

  四書五經--“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書。“五經”指《易》、《尚書》、《詩》、《禮》、《春秋》五部儒家的經典。

  六藝經傳--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書。

  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呂氏春秋》--先秦雜家代表著作,又名《呂覽》,系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成。

  《左傳》--《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

  《戰國策》--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系西漢劉向編訂。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世說新語》--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

  《說文解字》--我國第一部字典。

  “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何謂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戰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於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尉、廷尉、太僕、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一點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和護從;衛尉負責宮門警衛工作;太僕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責外交及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大司農又名治粟內史或大農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皇帝。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古詩文集命名例談

  中學語文課本中涉及到很多古代詩文集,這些詩文集的命名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孫子》、《列子》)、姓名式(如《岑參集》、《陸游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別號式(如《白香山詩集》、《東坡全集》)外,還有其他一些命名方式,如:

  ①封號式。古時君王常給臣子封號,封號也能作為集名。如明代劉基,字伯溫,封誠意伯,其作品集為《誠意伯文集》。北宋王安石,封荊國公,其作品集有《王荊公詩箋注》。

  ②諡號式。古代帝王高官死後,朝廷根據死者生前事跡給予一種褒貶善惡的稱號,叫“諡號”。“諡號”也可以命名詩文集,如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死後加諡“文正公”,他的作品集命名為《范文正公集》;歐陽修諡號“文忠”,其作品集為《歐陽文忠公文集》。

  ③官爵式。西漢司馬遷曾任太史令,世稱太史公,其《史記》又稱《太史公書》;唐代詩人杜甫,曾官檢校工部員外郎,也稱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明初文學家宋濂,曾官翰林學士承旨,其作品集有《宋學士文集》。

  ④籍貫式。古代以籍貫稱人表尊敬或表自謙雅趣,並常以此作為集名。如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河東解縣人,也稱柳河東,其作品集名為《柳河東集》;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撫州臨川人,其作品集名為《臨川先生文集》。

  ⑤地名式。即以任職地或隱居地地名為詩文集命名,如唐文學家杜牧別墅在樊川,故有《樊川文集》;北宋文學家沈括晚年隱居潤州“夢溪園”,故有《夢溪筆談》。

  ⑥書齋式。古人常自取或由他人賀取書齋名,齋名也可以作為詩文集的命名。如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軒”,其詩文集名為《惜抱軒詩文集》;近代梁啓超,書齋名“飲冰室”,其作品集為《飲冰室合集》。

  ⑦年號式。以皇帝的年號作為詩文集的命名。如唐代白居易有《白氏長慶集》,因在唐穆宗長慶年間編纂而得名;蘇洵有《嘉佑集》,嘉佑是宋仁宗的年號。

  ⑧顯志式。以書名顯示撰文編書的目的。如北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其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行失”,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
 

中國古代天文人物


落下閎(公元前140-前87年)中國西漢時期天文學家,以歷算和天文學的傑出成就著稱於世,為我國最早的歷算學家。漢武帝元封年間為了改革曆法,徵聘天文學家,他與他人合作創製新曆法,優於其他曆法,被漢武帝採用,稱《太初曆》,共施行189年,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優良曆法,《太初曆》採用的歲首和科學的置閏法,我國的陰曆一直沿用至今。落下閎是渾天說的創始人之一,經他改進的赤道式渾天儀,在中國用了2000年。在天文學史上首次準確推算出135月的日、月食周期,即11年應發生23次日食。根據這個周期,人類可以對日、月食進行預報,並可校正陰曆。

張衡(公元78—139年),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在天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 “渾天儀”(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動的大型觀察星象的天文儀器,著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畫出了完備的星象圖,提出了“月光生於日之所照”科學論斷。

  張衡在太史令任內,積極從事理論研究工作,系統觀測天體運行,著《靈憲》等書,創製渾天儀,且在曆法方面也有所研究。《靈憲》是張衡積多年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寫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該書全面闡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結構、日月星辰的本質及其運動等諸多重大課題,將我國古代的天文學水平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使我國當時的天文學研究居世界領先水平,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古代傑出的八大科學家一。為了精確匯集天文數據,以備制定新的曆法,郭守敬花了兩年時間,精心設計製造了一整套天文儀器,共13年,其中最有創造性的有3件:高表及其輔助儀器,簡儀和仰儀。郭守敬根據觀測的結果,於公元1280年3月,制訂了一部準確精密的新曆法《授時曆》。這部新曆法設定一年為365.2425天,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運行時間只差26秒。歐洲的著名曆法《格里曆》也規定一年為365.2425天,但是《格里曆》是公元1582年開始使用的,比郭守敬的《授時曆》晚了整整300年。郭守敬在天文曆法方面的著作有14種,共計105卷。直到很晚,世界各國的科學界才逐漸了解他。

甘德,戰國時楚國人。經過長期的天象觀測,甘德與石申各自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把這兩部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書裡記錄了八百顆恆星的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顆恆星的位置已被測定,是世界最早的恆星表。書裡還記錄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運行情況,並指出了它們出沒的規律。

  石申,戰國時代魏國天文學、占星學家,著有《天文》八卷、《渾天圖》等。石申曾系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發現其出沒的規律,記錄名字,測定一百二十一顆恆星方位,數據被後世天文學家所用。《甘石星經》在宋代失傳,今天只能從唐代《開元占經》裡見到它的片斷摘錄。它比希臘天文學家伊巴谷測編的歐洲第一個恆星表早二百年,《甘石星經》在我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張遂(一行)(683年-727年),唐朝高僧,著名的天文學家。主要成就是主持編制《大衍曆》,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等方面均有重要的貢獻。糾正了我國古天文算學著作——《周髀算經》關於子午線“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錯誤計算公式,對人們正確認識地球做出了重大貢獻。他設計製造了黃道游儀、渾儀、復矩等天文測量儀器。


祖沖之,商朝天文學家祖沖之除了研究數學外,祖沖之還非常注重天文學的研究。他發現前代的曆法不夠精確,採用曆法推算出來的天象有時與實際天象不符。於是,祖沖之博覽古歷,在吸取前代曆法精華的基礎上,根據自己長期觀測天象的結果,於33歲時創製了《大明曆》。在《大明曆》中,祖沖之首次引入了歲差,還採用了391年設置144個閏月的精密的新閏周。這些做法,都是對前代曆法的重大改革。他在《大明曆》中所採用的一個回歸年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天數隻相差50多秒;採用的一個交點月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1秒;在制歷過程中,他發明了用圭表測量冬至前後正午時日影長度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這個方法為後世長期採用。


沈括是北宋時期一位多才多藝的科學家,他不僅精通地理,而且對天文、數學、醫學、農業等學科也頗有研究。30多歲時,他在參中編校昭文館書籍的工作中,開始學習和研究天文學。他注重實際觀測,通過學習和實踐,他認識到歲差現象引起天象的變化是一種自然規律;他解釋月亮是因為受太陽光照射發光而產生圓缺變化;他科學而生動地描述了常州隕石的墜落過程,並準確地判斷出其成分是鐵;他還注意到行星的視運動有往復現象。後來,沈括在主管司天監工作期間,致力於整頓機構,強調實際觀測,添置了新的天文儀器。在製造新渾儀時,他對傳統的渾儀結構進行改進,簡化渾儀的方向。為了測定北極星與北天極之間的距離,沈括親自參加觀測,每天上半夜、午夜和下半夜各觀測一次,連續堅持了三個月,畫了二百多張圖,斷定出北極星離北天極“三度有餘”。

徐光啟(1562—1633)是我國明末著名的科學家,是第一個把歐洲先進的科學知識介紹到中國的人。崇禎帝授權徐光啟組織曆局,重新編歷。徐光啟力主在研究中國古代曆法的同時,參用西曆,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請了三位傳教士參與此工作,編譯成了《崇禎曆書》。這本系統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巨著,包括了歐洲古典天文學理論、儀器、計算和測量方法等。在編歷中,他還注重歐洲天文學知識的介紹和西方觀測儀器的引進等工作。他所主持的編歷工作,為中國天文學古代向現代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李善蘭(1811—1882年),清代天文學家、數學家。在天文學方面,他翻譯了赫歇耳的《天文學綱要》一書,名為《談天》,於1859年出版。書中介紹了哥白尼的學說,李善蘭在序言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說明日心體系和行星運動中的橢圓定律等是客觀存在,他還批判了前人對哥白尼日心說的攻擊。他對天體橢圓軌道運動等的解算進行過研究,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解算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第一次在中國使用了無窮級數的概念來求解開普勒方程。他的著譯甚多,他曾將自己主要的天文、算學著作匯編成《則古昔齋算學》一書。

古代天文曆法名詞解釋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范進中舉》:“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認為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說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恆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 (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 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n)。唐代溫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銀漢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誇飾地描寫星光燦爛、照耀宮闕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是說物產華美有天然的珍寶,龍泉劍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區。劉禹錫詩:“鼙鼓夜聞驚朔雁,旌旗曉動拂參星。”形容雄兵出師驚天動地的場面,參星即參宿。

【四象】參見“二十八宿”條。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凶禍福,將天上星空區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是說江西南昌地處翼宿、軫宿分野之內。李白《蜀道難》: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參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陝西、甘肅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捫參歷井是說入蜀之路在益、雍兩州極高的山上,人們要仰着頭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過去。
二十八宿與國分野如下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顆星組成,又稱旄頭(旗頭的意思)。唐代李賀詩“秋靜見旄頭”,旄頭指昴宿。唐代衛象詩“遼東老將鬢有雪,猶向旄頭夜夜看”,旄頭亦指昴宿,詩句表現了一位老將高度警惕、細心防守的情景。

【參商】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喻人分離不得相見。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兩顆星組成,因其在室宿的東邊,很像室宿的牆壁,又稱東壁。唐代張說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圖書庫。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詩經.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當於公曆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排列如斗杓,故稱“北斗”。根據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 “指極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古詩十九首》:“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記》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線一樣彎彎曲曲。

【北極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誌。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為它固定不動,眾星都繞着它轉。其實,由於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為北極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樞為北極星,一萬二千年以後,織女星將會成為北極星。
【彗星襲月】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徵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白虹貫日】“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視作人間將要發生異常事情的預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漢代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養荊軻,讓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顯現,太子丹卻畏其不去。

【運交華蓋】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月亮的別稱】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鈎,故稱銀鈎、玉鈎。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東曦】古代神話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着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促織》:“東曦既駕,僵臥長愁。”“東曦既駕”指東方的太陽已經出來了。

【天狼星】為全天空最明亮的恆星。蘇軾《江城子》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舉長綱饃涮燉恰保な訃椿∈感恰?br>
【老人星】為全天空第二顆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最亮的星。民間把它稱作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詩云:“今宵南極外,甘作老人星。”

【牽牛織女】“牽牛”即牽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織女”即織女星,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唐代詩人曹唐《織女懷牽牛》:“北斗佳人雙淚流,眼穿腸斷為牽牛。”

【銀河】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雲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恆星組成。曹操《觀滄海》:“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陳子昂《春夜別友人》:“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蘇軾《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秦觀《鵲橋仙》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舊時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吳敬梓《范進中舉》:“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認為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小說《水滸》受這種迷信說法的影響,將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義頭領附會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雲氣】古代迷信說法,龍起生雲,虎嘯生風,即所謂“雲龍風虎”。又說真龍天子所產生的地方,天空有異樣雲氣,占卜測望的人能夠看出。如《鴻門宴》:“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農曆】我國長期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曆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曆,又叫中歷、夏曆,俗稱陰曆。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紀月的,大多以農曆為據。如《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農曆的六月、七月相當於公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驚蟄、春分
三月 清明、穀雨 四月 立夏、小滿
五月 芒種、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處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詩文中常用二十四節氣來紀日,如《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稱夏至、冬至為至日,這裡指冬至。
【初陽】約在農曆十一月,冬至以後、立春以前的一段時間。此時陽氣初動,故稱“初陽”。《孔雀東南飛》:“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農曆以正月、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歐陽修《醉翁亭記》:“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後。《永遇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初七】農曆七月初七,民間有七夕乞巧的風俗。傳說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孔雀東南飛》:“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下九】農曆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如《馮婉貞》:“咸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咸豐,皇帝年號;庚申,干支紀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後序》“德祐二年”、《雁盪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 等。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e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 “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1)序數紀月法。如《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指南錄〉後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譚嗣同》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

(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農曆十月。
(3)時節紀月法。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曆十月;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仲春遘時雨”,“仲春”代農曆二月。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1)序數紀日法。如《梅花嶺記》:“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牆。…‘三五”指農曆十五日。《〈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2)干支紀日法。如《殽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於殽。’“四月辛巳”指農曆四月十三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農曆六月九日;《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古人還單用天干或地支來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禮記·檀弓》“子卯不樂”,“子卯”,代指惡日或忌日。

3)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後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後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記》“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與妻書》“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後。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天色法與地支法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紀時方法。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雞鳴,雪止……,晡時,門壞。”《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別稱。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景陽岡》:“可教往來客人於巳、午、未三個時辰過岡。”《祭妹文》:“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群英會蔣干中計》:“從巳時直殺到未時。”

【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如《孔雀東南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群英會蔣干中計》:“伏枕聽時,軍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無一人知者。”《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7: 愛, 是一種習慣
2007: 踩地雷的經歷
2006: 瘦孩子變壯實的"八樣菜譜"
2006: 說說“關係”和我們的故事(二)
2005: 心存秘密心理更健康
2005: 海外逸士: 春節憶兒時